第五章、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这个世界从工业革命以来区别于以往世界的不同点就是,它把科学和技术系统的、经常的、逐步的应用于商品生产和服务业方面——罗斯托(Rostow,W.W.)主要内容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补充:技术扩散模型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什么是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三次技术革命1.1科学、技术与技术进步什么是技术科学与技术什么是技术进步1.1.1什么是技术技术是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手段与方法的总和,既包括生产工艺、技能和生产工具,也包括组织管理方法和决策手段等1.1.2科学与技术(1)科学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工业革命以前和以后)*1.1.2科学与技术(2)科学和技术的激励是不一样的。科学是靠科学共同体的建立。科学这个东西是有很强的外部性的,能为全社会造福。科学的激励是一种基于优先权的激励。对于科学家来说,对他的激励最重要的是看谁最先提出了这个定理、发现了这个规律。激励科学进展的竞技规则就叫做学术规范学术规范的建立、执行和对于首创权的奖励靠谁来做呢?靠科学家的共同体。最早是法国法兰西学院、英国皇家协学会、还有各行各业的学会,他们交流信息、执行学术规范、评选先进人物、授予奖励。1.1.2科学与技术(3)对于技术发展来说,它的激励、推动力量是商业利益。所以技术这个东西的发展要靠整个的市场制度,当然也包括一些法律制度,比如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19世纪中期,这一套制度在一些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已经比较完备了,因此科学和技术创新就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得到很强的激励1.1.3什么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研发与应用阶段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步的定义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这种变化能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的研发与应用阶段R&D是创造知识和技术的过程而应用则是将识识运用于生产创造财富的过程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技术进化是渐进的技术进步,是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渐进式的变革和创新技术革命则是技术体系质的飞跃式的变革从技术进化到技术革命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2三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1760s-1860s)(机械化)*第二次技术革命(1870s-1930s)(电气化)*第三次技术革命(1940s-)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的区别(多领域)*主要领域(信息、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特征是信息革命(第五次信息革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使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为缩短2.1.1技术进步体现为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的体现*产出不变,要素投入节约*要素投入不变,要素产出效率提高,经济增长*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用了全世界31%、30%、27%和40%的煤炭、铁矿石、钢材和水泥,但GDP不足全球的4%2.1.2技术进步与生产函数的移动要素投入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上点的位移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曲线的整体移动,如第138页图*2.1.3技术进步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表示一国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源禀赋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组合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如第139页图*真正到达生产可能性边界还要受其他因素制约*2.1.4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丹尼森指出知识进展对1948-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47.5%×62.6%=29.7%库兹涅茨指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100多年来,7个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50-70%来自技术进步引发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些,为30%左右2.1.5技术进步使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大为缩短1900-1930年,75项重大发现从研究到用于生产的平均周期是36年1950s,这一周期缩减到5-10年,相当于建设一个大型企业的时间*2.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产品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市场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2.2.1技术进步与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产生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技术进步使原有的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从而使总产出的产品组合发生改变*2.2.2技术进步与与产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产生更多的中间“迂回”过程和专业生产,形成新的产业,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三次技术革命与产业结构的随之变化(机器大工业、电气化工业、信息产业1996年以后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2.2.3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变化直接作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而市场结构)*间接作用(提高交易效率、扩大市场范围)*举例,世界三大金融市场*2.2.4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化发达国家的经历(配第——克拉克定理)*技术进步与发展中国家就业*2.3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熊彼特(Schumpeter,J.A.)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创新的概念及内容创新的主体创新周期、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国家创新体系2.3.1创新的概念及内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内容:提供一种新产品或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2.3.2创新的主体Enterpreneur,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将资源用于创新活动的人企业家不断寻求五个方面的创新,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获得额外利润2.3.3创新周期、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应用阶段及技术扩散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家领导创新周期,从而使全社会表现出不断的技术进步浪潮熊彼特式的经济增长2.3.4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发展参与主体合作机制政府的作用美国模式的特点俄罗斯的教训关于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发展李斯特熊彼特弗里曼纳尔逊李斯特1841年,德国古典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出版了著名的《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体系》他明确指出并深入分析了国家专有因素即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国际背景等对一国经济发展政策战略性选择的决定性影响他的研究成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历史起点弗里曼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将李斯特的国家专有因素传统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在1987年出版的《技术政策与管理绩效: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出国家创新系统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中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影响促进了新技术的开发、引进、改进和扩散纳尔逊1993年,英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在其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进一步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用于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明确指出现代国家创新系统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技术创新因素,也包括致力于研究公共技术知识的大学以及提供政府基金、规划等机构,它们既相互竞争也彼此合作,共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参与主体按照OECD的定义,国家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公共研究和开发机构、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五个部分相结合组成的网络系统各部门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提供着不同的服务,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历史文化、资源、大小、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都有关系,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合作机制一个成功的国家创新系统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其一,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且充满活力;其二,系统组成部分之间发生着广泛而建设性的相互作用创新主体间密切有效的联系与合作能够使创新资源在主体间高效流动,有利于降低创新风险,减少创新成本,加快创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益,从而提高国家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政府的作用通过扶持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市场主体创新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积极培养和吸引科技创新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制定前瞻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引领企业创新发展通过促进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通过对关键产业的重点扶持引领技术创新的方向通过资金投入鼓励基础科研和创新产品通过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美国模式的特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变迁服务于美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军工产业在其创新体系中具有独特地位政府从支持农业科技开始建立了一套有效支持非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机制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创造了高效的创新生态美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1)在立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的专利保护制度都是鼓励美国人创新,同时这套专利也鼓励美国人用各种方法获得先进技术而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包括允许和鼓励对外国技术的无偿使用比如1790年通过的版权法只保护美国人的版权,鼓励盗用外国人的版权,如查尔斯·狄更斯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在美国广泛盗版。美国鼓励盗版的政策,在1891年才有所改变,但只保护在美国生产的外国著作的版权,这一“生产条款manufacturingclause”直到1986年才正式废止美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再比如1793年的专利法规定只有美国公民方可以在美国申请专利,这就鼓励美国人将外国创新拿到美国进行合法生产;1800年的修正案规定到美国居住2年的外国人可以获得美国的专利;1836年终于允许外国人在美国申请专利,但外国人交纳的专利申请费用是美国人的10倍,而英国人要申请则费用更高军工产业创新美国建立了任务导向的军事和国防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同时通过大量的政府采购,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环节支持了一批重大技术的开发,带动了产业发展联邦R&D支出中与国防相关的研发支出所占比例一直很高,上世纪在60年代冷战高峰期曾达到80%,而在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也占50%左右最为典型的是政府在飞机制造、核能、因特网、计算机、半导体、航天技术等通用技术领域的持续投资,满足了国防采购的需要,并催生了新的产业国防军工的研究持续为美国产业提供全新知识和原创性技术支持非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机制1862年大学赠地法(theMorrillLandGrantCollegeActof1862)及其后的一系列法律激励了联邦政府发展工程教育和推广农业科技二战以后,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医学研究的直接支持更加系统化。通过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拨款、通过对全国卫生研究所(NIH)的持续支持,美国保证了国家对基础理论研究这一公共产品生产的支持一个基本的制度环境是,美国所有政府开支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和审计程序,政府研究资金的分配也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通过竞争方式支持基础研究高效的创新生态比较开放的移民政策鼓励全球高级人才移民美国,大学内部的治理机制、企业间竞争的压力、政府出于生产军工产品的需要而提供的研究开发支持、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持创新者创新创业等,这都促进了知识的产生和流通,激发了不同创新者的活力政府对大学、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开发的支持以及大企业研究实验室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保证了美国处于知识创新的前沿;规模巨大的军事采购和全球化的市场,为新产品创造了有效的需求,激励了企业的持续研发投资;而金融支持,催生了新产业的诞生和成长科学家的自由探索、企业的逐利行为、政府的长期目标、高校的有效竞争能够有机地结合俄罗斯转轨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教训(1)私有化过程中常常会对原有的科研基地带来损害,并导致俄罗斯部分科技潜力丧失改革后的俄罗斯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