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拜占庭模式一、查士丁尼皇帝:形象与历史①《秘史》的发现《秘史》(Ἀνέκδοτα/Anecdota,“unpublishedwritings”)的手稿:1623年梵蒂冈图书馆的阿勒曼尼(NiccolòAlamanni)发现,在里昂出版;震撼性:对一位伟大的“罗马人皇帝”的激烈攻击。②《秘史》对皇帝的激烈批判从作为实际统治者的时候开始,他给罗马人的灾难就是空前绝后的;他是一切高贵传统的最可怕的破坏者。瘟疫尚且是有可能逃脱的,但是他的祸害却没有任何人能够幸免。当“罗马帝国”已经被毁灭之后,他又要去征服意大利和利比亚(北非),为的只是毁灭那里的人民(6.75-77)。他一掌握权力就把一切搅得天翻地覆,破坏了传统的法律和习惯(11.131)。他把元老院当成了摆设,自己又贪婪地在司法审判中收取贿赂(14.169-175)。他煽动“蓝党”祸害百姓,动摇了整个“罗马帝国”的根基,如同地震、洪水或者敌军入侵造成的破坏一样严重。整个帝国一片破败景象,法律和秩序被完全颠覆(7.79)。他肆无忌惮地挥霍罗马人的财富,同时又不断地聚敛搜刮,巧取豪夺公民的财产(8.93),是罗马人普遍贫穷的根源(8.101)。他的外貌如同历史上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暴君图密善。他的性格狡诈而虚伪,集愚蠢和邪恶于一体(8.97-101)。他的睡眠和饮食都很少,把全部精力都用来残害罗马人,成功地把这个国家夷为平地(13.165-167)。皇后狄奥多拉的出身就是一个淫荡的交际花,她的名字是荡妇的代名词(9.105-113)。皇帝和皇后实际上是人形的恶魔,他们要毁灭整个人类世界,使整个世界战栗(12.149)。他是披着人皮的魔鬼,他杀的人比海中的沙子还多(18.213),罗马人和蛮族人的鲜血几乎把整个地球都染红了(18.221)。③由《秘史》产生的几个问题1.主人公问题:《秘史》中的皇帝是谁?——拜占庭(→§2.1)历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皇帝查士丁尼2.国号问题:为何称其为“罗马”?3.作者问题:“普罗柯比猜想”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2ProcopiusCaesarensis(ca.500-565),曾在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接受教育,著名将领贝利撒留(Belisarius,ca.505-565)的秘书和法律顾问,著有《战史》(DeBellis)、《秘史》(ca.550)、《论建筑》(DeAedificiis)等书,后来成为元老(virillustris)。“托名普罗柯比”?普罗柯比的“双重人格”问题:官场失意(因为贝利撒留失宠而受到牵连);贵族立场;心理分析(焦虑型神经症?)④查士丁尼大帝的正面形象查士丁尼其人:FlaviusPetrusSabbatiusIustinianus(b.483-r.527-d.565)生于伊利里亚(Illyricum)北部的农民家庭,操拉丁语,信奉卡尔西顿正统基督教。其舅父查士丁一世(JustinI,r.518-527)出身行伍,以禁军将领的身份而成为皇帝。查士丁目不识丁,遂收养查士丁尼为继子,并提拔他为恺撒,由他实施实际的统治。历史学家的赞誉:“这个人物[查士丁尼]本身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他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其性格上的致命弱点在其涵盖一切的智慧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确是贝利撒留及其后的纳尔西斯指挥了征服战争并赢得胜利,是特利坡尼安负责主持伟大的法典编纂工作,是卡帕多西亚的约翰承担了沉重的管理工作职责,然后,只有查士丁尼在其统治期间才指导激励这些伟大工作并最终取得了成就。”(奥斯特洛格尔斯基,《拜占庭帝国》,陈志强译,第51页)查士丁尼的理念:“一个帝国、一部法律、一个教会”图9-1:查士丁尼时代的帝国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31.强化皇权镇压532年蓝党、绿党1的“尼卡”(nika)暴乱;树立皇帝和皇后的专制权威;打击共和制残留(如于542年取消执政官),打击和掠夺元老贵族。2.编纂《民法大全》(Corpusjuriscivilis)《查士丁尼法典》(CodexJustinianus):历代皇帝的法令《学说类纂》(Digesta):法学家的论述《法学总论》/《法学阶梯》(Institutiones):简明的法学教科书《新律》(Novellae):534年以后的新法令3.对外战争的胜利波斯战争(527-532,540-562)光复战争:汪达尔战争(533-534)哥特战争(535-540,541-554)4.统一信仰推行卡尔西顿正统教义,压制和调解“基督一性论”;政教协调的政策,奠定拜占庭的政教关系模式;打击多神教,关闭雅典学园(529年)。5.发展贸易争夺红海出海口;引进养蚕技术。⑤如何理解查士丁尼两种形象的矛盾?541-542年大瘟疫(黑死病)的转折;普罗柯比的立场与个人经历;对政治文明转型的不适应。二、“拜占庭”帝国:延续与更新①“拜占庭”帝国的概念1.国号问题与拜占庭国家的成立在中国古籍中的称谓:大秦、拂菻历史上的自我认同:罗马帝国,罗马人拜占庭与罗马帝国的区分:语言、民族、中心地域、历史时期1竞技党是由竞技场赛车代表队的派系演变而来的民众团体,以蓝、绿、白、红四色命名。在拜占庭早期,竞技场集会形同古典时期的公民大会,因此竞技党可以对皇权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4现代学术概念:拜占庭(Byzantium),拜占庭帝国(ByzantineEmpire)“拜占庭”的概念始于16世纪的德国学者沃尔夫(HieronymusWolf,1516-1580);在1680年法国学者杜康(DuCange,1610-1688)的《拜占庭史》之后,“拜占庭”成为公认的术语。2.从东罗马到拜占庭帝国:开端问题284/285年:戴克里先登基并划分帝国324年:君士坦丁统一帝国330年: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395年:狄奥多西大帝划分帝国476年:西罗马朝廷灭亡527年:查士丁尼登基7世纪说:希拉克略王朝8世纪说:伊苏里亚王朝3.拜占庭国家的长期延续Ⅰ开端-610年:早期/转型时期君士坦丁(306-363)、瓦伦提尼安(364-379)、狄奥多西(379-457)、利奥(457-518)、查士丁尼(518-602)等王朝Ⅱ610-1056年:中期/危机与中兴希拉克略(610-711)、伊苏里亚(717-802)、阿莫利(820-867)、马其顿(867-1056)等王朝Ⅲ1056-1453年:晚期/衰落时期科穆宁(1081-1185)、帕列奥洛格(1261-1453)等王朝②拜占庭帝国得以长期存续的基本原因1.政治史的解释较稳定的皇位继承制度;一系列有能力的皇帝(如希拉克略王朝的希拉克略、君士坦斯二世、君士坦丁四世,伊苏里亚王朝的利奥三世,马其顿王朝的瓦西里二世“保加利亚人屠夫”);较好处理“蛮族”压力。2.经济-社会的解释东部帝国的经济较为发达,人力物力资源更丰富;奴隶制相对较弱,隶农制(coloni)和小农制相对发达。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53.政治文明的解释:帝国―基督教―希腊化三合一的新国家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机器和官僚制度,能够支持较强的军事能力;具有一个希腊化程度较高的核心区域;基督教化程度较高,在信仰和道德方面提供了凝聚力。图9-2:10世纪的拜占庭军区图9-3:马其顿王朝时代的拜占庭帝国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6③拜占庭国家的基本结构与体制皇帝(Basileus):一定程度上的专制性~“君权取之于民”的共和传统元老院:地位逐渐弱化,最后仅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元老多为官僚和军事贵族竞技党(demes):蓝党、绿党——具有一定公民大会的色彩宦官:首领为宫廷总管(Proedros)军区(thema,方镇?):军农合一,长官为将军(Stratēgos)教会:政教协调♀理论:“恺撒教皇主义”(Caesaropapism)从君士坦丁开始,皇帝就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教会,可以独自召集宗教会议,签署规范教义与教会纪律的文件,任命高级神职人员,甚至亲自讲经布道(但不能主持圣餐礼)。拜占庭教会和国家不可分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像西欧那样在精神和世俗领域之间存在紧张的关系(见曼戈编,《牛津拜占庭史》,第20-23页)。♀历史:“破坏圣像运动”(Iconoclasm)指8-9世纪拜占庭国家发起的毁坏基督教圣像、迫害修士修女的运动。第一次破坏圣像运动始于利奥三世(726/730年),终于伊琳娜太后召开的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787年);第二次破坏圣像运动始于利奥五世(815年),终于狄奥多拉太后(843年)。这一运动渊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对偶像崇拜的反对,直接反映了对上帝惩罚(穆斯林进攻、火山爆发)的畏惧,可能也反映了新兴军事贵族与教会修道院势力之间的权力与财富之争(徐家玲观点)。图9-4:第四次十字军:拜占庭的衰落夏洞奇:十五世纪以前的世界7④拜占庭式“上帝之城”:另一种政治文明模式?1.帝国与封建并存罗马帝国的观念、皇权、帝国官僚机器;逐渐封建化的社会经济结构(依附农民取代奴隶制)、政治军事体制(封建权力削弱大一统)。2.深刻的基督教认同与较浓的古典传统并存基督教的影响:信仰预设与政治伦理、教会与修院的影响力古典传统余绪:较多的古典文化残留(希腊语文化)、帝国框架的残留(集中表现为强大的皇权以及官僚制统治、“恺撒教皇主义”)3.长期的延续与渐进的演变思考:拜占庭的政治文明有可能发展出类似中世纪西欧的“有限国家”吗?⑤拜占庭长期延续的意义1.大国的地位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延续千年的大国之一;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独特的类型在古代晚期这个大过渡时代中,拜占庭形成了一种重要的类型;将较为深厚的古典传统(希腊文化、帝国传统)与基督教熔于一炉,孕育了一个不同于西欧的新社会;哺育了灿烂的东正教文明,与西欧基督教世界相平行。3.欧洲的桥头堡长期抵御伊斯兰教的扩张,保障了西欧基督教社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