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医学导论课件08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浅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浅谈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吴根诚2006年10月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贡献•激烈碰撞——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我国的长期对话•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再铸辉煌——中医针灸的世界影响课程安排10月13日(周五)10月20日(周五)课程讲述(1)课程讨论(1)课程讲述(2)课程讲述(3)1.你可能不熟悉医学知识,但是毕竟或多或少地听说过或接触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加上你的思考和理解,谈谈你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初步认识。2.近期网上对中医的讨论甚多,其中持批评意见占多。你也可对此问题进行评述,亮出你自己的看法。讨论题:第一节博大精深——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贡献中国医药学(可简称为中医学,也应包括汉族以外的中国其他民族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一)、中医学的悠久历史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四千多年的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疾病及卫生知识的文字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详细地记载了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医学知识,初步形成了以阴阳、脏腑、经络等为主线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至今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上,凡有杰出成就的著名中医学专家,都能站在时代前列,敢于推陈出新,善于总结经验,因而不断促进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战国扁鹊东汉张仲景三国华佗晋代皇甫谧、葛洪唐代孙思邈宋代王惟一、钱仲阳、宋慈金元四大名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李时珍,张景岳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在中医、中药和针灸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从经验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脏腑”、“经络”是中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脏腑: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十二经脉、任脉、督脉“气血津液”则代表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四诊”、“八纲”是中医面对疾病时诊断及思考的手段,中药、针灸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因:诊治:中医学的精华特色: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中医术语与中文语言关系密切激烈碰撞——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我国的长期对话经历了平等交流——激烈对抗——并重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节传统医学:各文明古国、各古老民族都有西方医学:•古希腊及古罗马医学•中世纪黑暗现代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实验医学(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现代医学(不断吸收当代科技成果)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学生誓言——就中外医学交流而言,16世纪以前主要是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越南、阿拉伯等东亚、南亚及中亚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欧洲的医药交流还是间接的,而且16世纪之前的中外医药交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学西渐”。(一)、早期阶段:平等交流自从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起,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相互接触及交流,在中医界便产生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至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更是大量进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形势。西方医学在中国广为传播,呈现出中、西医并存的竞争局面,在中国医学史上诞生了“中西医汇通派”。15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来到广州传教,同时也传播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和医药知识等,后又到北京,直至1610年病逝。他为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开辟了道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包括医药知识交流)颇有贡献。传教士邓玉涵(FalherJeanTerrenz,1618年来华)和汤若望(JohannAfamSchallvonBell,1622年来华)等著《人身说概》、《主制群征》,这是西方医学传入的早期。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医知识,主要是人体解剖学和“脑主记忆说”,成为当时对中医影响最早和最大的西医学说。当中医界接受这些西方医学知识影响后,便产生了“汇通”思想。一般认为,在中国医学史上,方以智(1611-1671年)是我国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第一人,他是首先明确提出、最早提倡中西医“汇通”(或称“会通”)的中医名家。他的《医学汇通》成为中国第一部论述中西医汇通之专著。这里既有中医脏腑气血之基本理论,又有西医解剖学之描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论述了中医脉诊之理,体现了方以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变成了“欧风东进”,西方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经济、军事、教育以及医学等全面涌入中国,引起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洋务派”、“改良派”、“国粹派”等代表着不同政见和思潮,展示出当时对中国改革的不同主张,使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充满了革新与守旧之争、变与不变之争、“用夷变夏”与“用夏变夷”之争,致使中国近代史从一开始就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转折之中,并萌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等革新运动。二、中期阶段:激烈对抗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医学面临着大量输入的西方医学的挑战。特别是这个时期传入的西方医学作为一门比较规范的自然科学技术,已走上了实验医学的高速发展阶段。而且那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也与明朝中叶刚刚传入时截然不同,西医势力大增,地位明显提高,并在城市中逐步超出中医。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志于救死扶伤者也大批转向求学西医,包括以后成为职业革命家或文学家的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引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呐喊》自序鲁迅1)仁济医院(英/1844)2)公济医院(法/1864)3)同仁医院(美/1866)4)西门妇孺医院(英/1885)5)宝隆医院(德/1900)6)宏仁医院(英/1903)7)西人隔离医院(工部局/1904)8)广慈医院(法/1907)9)中国红十字会总院(中/1907)上海市的西医医院针对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寻求,医学界受到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影响,也出现了“全面西化”、“废止中医”、“废医存药”、“中体西用”、“中西医汇通”、“保护国粹”等关系着中医前途命运的不同主张和争论。唐宗海(1862~1918年)是中西医汇通派著名代表人物。他著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中国试图汇通中西医学的一部早期著作。他较全面地引用现代的解剖生理学知识,以及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中医的阴阳气化学说。他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善尽美之医学”。唐宗海明确地提出了医学上的中西汇通之说,在中国医学史颇有影响,被认为是中西医汇通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张锡纯(1860~1933年)从1918年至1934年他分期刊行《医学衷中参西录》共三十卷,总结记录了他的临床经验,并结合中、西医学理论阐述医理,力求印证中西医之相通。明确提出了从事中西医汇通的最终目标。他毕生致力于临床和中西医汇通,并力图在临床实践中走出一条中西医汇通的新路,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探索在临床处方中中西药并用的专家。其典型代表为“石膏阿斯匹林汤”(用生石膏二两,阿斯匹林一片)。还创用阿斯匹林与中药玄参、沙参等配伍治疗肺结核发热,以防耗散肺阴。对温病初起者主张用阿斯匹林解表,用石膏清里,以表里双解。同时,张锡纯又是运用中药理论指导服用西药的第一人。如谓“阿斯匹林,其性凉而能散,善退外感之热,初得外感风热,服之出凉汗即愈”,诚为汇通中西药理论并运用于临床之典范。恽铁樵(1878~1935年)汇编《药庵医学丛书》。他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受过系统的现代科学训练,又通晓英文,使其对中西医研究能从科学角度探讨中医理论和中西汇通的思路。1929年,他在上海国医学院的一次讲演,标题为①中医是符合国情的医学;②西医自有长处;③中西医化合是必然的趋势。因此,恽铁樵既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杰出的中医理论家,也是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他指出“中国医学可贵之处在验方,而其受人指责所在,在无标准。盖无标准,则虽有千万验方,不能用之适当;用之不当,虽有千万方,等于无方,乃不成其为医学矣。标准二字,非易言者,必须学理。所谓学理,不但是病理,尤当明生理,欲明生理,则非参用西医不可”(恽铁樵;近来之感想。铁樵医学月刊1934.1)。俞风宾(?~1930年)190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医学院。1920~1922年是中华医学会第三任会长,主张中西医应当取长补短,是西医界最早持中西医折衷论者。他曾在1916年1月《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保存古医学之商榷”曰:“欲废旧医者,泰半为浅尝之西医士,……而骤然曰中医陈腐当废除之,而将有用价值处一概抹杀焉”,并以为日本明治之策不可取,认为“去旧医之短,采西医之长,折衷至当,则我国医学行将雄飞于世界矣”。事实上,面对现代医学势不可挡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又是随着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其他形式一起进入中华大地,冲击着中国的封建社会乃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政治上的改良或革命,经济上的“洋务”运动,乃至医学方面究竟是“废止中医”,还是“保护国粹”,究竟是“全面西化”还是“中西汇通”,争论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中医学的发展在此阶段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所幸的是,中医学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沃土中,以其疗效肯定、副作用少而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而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多次爆发了“保存中医”与“废止中医”的全国性斗争,“废止中医”的法案终未通过(相反,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正式立法废除了汉方医学)。这也为中西医汇通直至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从一开始便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中国正确的中医政策及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早在建国之前就十分重视中西医结合。红军时期,江西中央红色医院等单位,便采用中西两法治疗疾病;在苏区的卫生学校教学时中西医两者兼学。(三)、建国后:并重发展在延安时期,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大会上发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演说,进一步号召各级领导与中西医药卫生人员,要为改善人民健康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当时许多西医都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向中医学习。1945年3月陕甘宁边区即成立了“中西医药研究会”,由党外人士、著名中医李鼎铭任会长,中西医药人员紧密团结,开展中西医合作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毛泽东为这次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4年6月毛泽东指示:“及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全国性的中医研究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在1955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自始至终重视这一项重要工作,亲自邀请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1888-1975年)等到该院工作,并题词:“发扬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50年代中期,石家庄传染病医院以清瘟败毒饮、白虎汤为主,1955年全国推广1956年夏秋,北京地区再次流行著名老中医蒲辅周认为,对“偏湿”者,宜宣解湿热、芳香透窍(藿香、佩兰、荷叶、菖蒲等)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初步形成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并对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等,提出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设想。1960年在《卫生部党组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讲到:各地

1 / 1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