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件03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用大历史观看中国社会转型汉代的纺车我外婆的纺车1988,大同,中国最后的蒸汽机车2007-4-18,郑州,中国第一辆动车组转型1:1919---1949不成功的启蒙,成功的救亡背景:1.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败落了。2.兴洋务,办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3.西潮东渐,康梁变法失败判断:a.失败是制度性的,不是战术性的,制度必须变革。b.开放和改制是互补性的实现救亡图存兴邦的必要条件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c.一个重要的启示:1978年后的改革为何与开放同步阅读:李岚清著:《突围》1919—1949: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建构的社会转型民国政府三大使命: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转型2:1949--1978:重工业化与社会集体主义背景:民国政府留下的经济残局:国有资产名存实亡重工业缺位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1949—1978: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转型3:1978---?经济市场化与新型社会主义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1.农村:1978,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2.城市:1984,体制外放开,体制内激活3.中央与地方分权。“特区”也是一种分权结论之一:中国道路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才更具有世界意义。重要启示:农村改革是“边缘上的革命”,如何理解其合理性?问题与讨论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社会转型的背景和逻辑2.如何评价改革前30年的中国经济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