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中医专业金匮要略习题1.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3.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4.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5.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6.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7.《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8.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特点。9.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10.张仲景论治虚劳病的特点是什么?试以方证为例说明。1.整体观念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整体观念在本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如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就是从生理和病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产生疾病。又如原文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说明自然界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色脉,会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导致疾病。以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二、人体自身是—个有机整体。如原文在论述治未病原则时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疾病可以在脏腑间互相传变,在某脏有病时,就要预防已病脏腑向未病脏腑传变。而原文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也说明经络与脏腑疾病亦可相互传变。上述条文可以看出,脏腑之间,经络与脏腑之间,都存在着疾病相互传变的关系,从而体现了人体内各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的整体观。2.如何正确理解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答: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这句话说明,临床应根据五脏病的喜恶来进行治疗和护理,才有利于五脏生理功能的恢复。因为五脏的生理特性各异,因而适宜病情好转的饮食、居处也不相同。所得指与五脏特性相应的饮食、居处与治疗。如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困,则宜温燥而忌肥甘,护理时就要注意避免吃肥甘厚味之品。又如脾胃虚寒的病人,除服温补脾胃的药物外,要注意食用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及居处保持温暖等,才会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反之,如果治疗、护理违背五脏特性,则会助长病邪而使病情恶化。如果脾胃虚寒的病人服用了苦寒的药物,吃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住在寒冷潮湿的居处等,这些都会加重脾胃虚寒。这就是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3.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答:本篇提出的湿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的湿病,这种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湿邪在表之侯,而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的指征性表现,说明外湿内趋,病程已迁延一定时日,正气无力抗邪。既有外湿流注关节.筋脉造成的关节烦疼之症,又有内湿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是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亦可随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病求本之谓。4.如何鉴别刚痉与柔痉?答: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刚痉条,据《甲乙经。卷七》无反字。柔痉条,据《诸病源侯论。卷七》无不字,并是。)刚痉、柔痉,是张仲景对于由外感引发,具有表证的痉病的分类,因为太阳为六经之藩篱,主人身之表,外邪侵人,首犯太阳,故冠以太阳病,提示了其病机、病位、症状。据校勘后的文字,刚痉与柔痉的症状是:痉病主要症状,兼见发热、恶寒、无汗者为刚痉;兼见发热、恶寒。汗出者为柔痉。丹波元简认为:刚柔乃阴阳之义,阴阳乃虚实之谓,表实故称以刚,表虚故称以柔。所谓刚痉、柔痉之辩,在于有汗与无汗之别,此处犹如《伤寒论》以无汗、有汗分伤寒中风是同样意思。5.百合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为什么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答:百脉一宗,悉致其病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6.狐惑病的病因病机如何?临床表现有何特点?如何辨证施治?答:狐惑病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伴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等症。治法是清热解毒除湿,狐惑病发病未久,尚未成脓,用甘草泻心汤清热化湿、安中解毒;蚀于前阴者用苦参汤外洗;蚀于后阴者用雄黄外熏;狐惑病酿脓者,用赤豆当归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7.《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8.分析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用药特点。答:相同点: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均主治历节病,其共同主症为关节剧烈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其不同点:(1)桂枝芍药知母汤1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行痹、滋阴清热。2病机为风湿流注关节,郁而化热伤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3主治风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肿大,痛处红肿或热为主症,伴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甚则关节变形、身体瘦弱。若为外邪诱发,亦可伴有恶寒,但烦热口干,舌红苔厚,脉濡数。(2)乌头汤1功效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2病机为寒湿侵及关节血脉,气血痹阻不行所致。3主治寒湿历节病。4其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至筋急,伴恶寒肢冷,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滑,脉沉紧等症为特征。9.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答: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10.张仲景论治虚劳病的特点是什么?试以方证为例说明。答:仲景论述虚劳特点有五:一是以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发病机理为立论依据;二是辨证上以脉为纲,脉证合参;三是其证型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以及虚中夹实等类型,病情上尤其重视;四是治疗上重视脾(胃)肾。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重在补脾益气,肾气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天雄散重在补肾;五是治法上侧重甘温扶阳,并善用调补。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均属于甘温扶阳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