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绪论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学习和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基本概念中医学(TCM)是经过千百年临床应用发展起来的,集理、法、方、药理论知识为一体,强调临床实践为主,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明确医学特性的知识体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学的学科属性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医学科学:研究人类生命过程及其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中医学集理、法、方、药理论知识为一体,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理论为主要内容,具有明确的医学科学特性。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重视人的社会属性,结合人文社会学的某些学术思想和人自身思维、意识、精神情绪,阐述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问题,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矿物学物候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植物学中医学军事学农学数学酿酒术冶炼术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时间:战国到秦汉时期。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形成的基础与条件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实践基础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直接观察法整体观察法古代哲学思想是思想理论基础:朴素唯物论、辩证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先民实践,积累经验伏羲氏画卦神农氏尝百草黄帝制九针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韩非子(法家)孙子(兵家)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医学知识,整理升华临床医疗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养生预防(导引图)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专业医生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医疗用具砭石金银针具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华医学四大经典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1理论框架的建立《内经》:整体观念、藏象经络、精气阴阳五行学说《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引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难经》:脉学、经络、命门、三焦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医圣张仲景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治疗技术的发展药物疗法的发展:《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提出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理论。针灸技术的发展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理论不断创新,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学在汉代以后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编撰了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晋·皇甫谧编撰了我国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隋·巢元方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唐·孙思邈编撰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他对医德的论述,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宋金元时期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该书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是对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攻邪派。代表作有《儒门事亲》。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明清时期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与肾阴。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清叶香岩先生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的阐述。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瘀血理论的发展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并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李时珍《本草纲目》16世纪前中国药学成就的大成。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4.近代与现代近代时期,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理论的系统整理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大发展:理论本质:阴虚、阳虚、寒热、肾、脾;经络实质的研究;方剂配伍和证候规律。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机体整体统一性的形成,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把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称为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系统五脏六腑五体官窍经脉肝系统肝胆筋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心小肠脉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脾胃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骨耳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人体生理系统简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病理上的整体性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局部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机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既然是协调统一、密切配合的,在病理上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的;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诊治上的整体性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验舌与面部色诊都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学也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季节、气候、昼夜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地域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要素之一,主要指地势的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域气候的差异,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稀疏;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长期居住某地的人,一旦迁居异地,常感到不适应,或生皮疹,或生腹泻,习惯上称为“水土不服”。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抗邪等能力与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两个方面。若人体正气充沛,适应、调节及抗病能力强,能抵御邪气的侵袭,一般不会发病;若气候特别恶劣,而人体正气相对不足,抵御病邪的能力相对减退,病邪就会乘虚侵入而致病。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在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中,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于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旧病复作。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域环境的不同,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外在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在养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