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内涵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些论断为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明确了时代使命,即铸魂育人。铸魂育人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是统领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龙头工程,是战略性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首先在弄清其思想内涵上下功夫。所谓铸魂育人,是指“通过铸魂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完成铸魂,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互为前提”。“我们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目标就是使青年学生铸牢理想信念,强化担当意识,练就过硬本领,争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重要意义(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方向和目标问题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高等教育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环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二)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引领社会学习变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善于研判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度自觉地顺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以大数据、云平台、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为展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扑面而来,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和格局、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构、现在学习与未来求知的模式转换。这都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中国大地办学,以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社会经济为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聚焦顶层设计,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发展。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发展期待人才培养。要旗帜鲜明地强调立德的正当性和铸魂的必要性,要理直气壮地强调树人与育人的一致性、把人的德性与知性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主流价值和主导价值对“育人”、“树人”的价值规定作用、过程管理作用和方向引领作用。(三)汇聚青春磅礴力量的迫切需要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鲜明提出党管青年原则,大力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大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新时代中国青年迎来了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铸魂育人的理论逻辑(一)政治认同是核心习近平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在多元价值并存、共同价值缺乏的时空境遇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兼具复杂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任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同解决学生实际利益诉求有机融合起来,把凝聚民心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人民力量。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对广大师生的政治引领、思想教化、心理疏导、道德规范、动员发动等功能。(二)思想认同是关键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变成广大师生的普遍实践,关键在于行动。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素养和实践体验,加强与广大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善于把握广大师生的需求,在引导广大师生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指导广大师生的社会实践,最大限度地凝聚广大师生共同推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全,让广大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切体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大众全面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有效发挥党的理论武装的主力军作用。(三)理论认同是重点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伟大精神力量。理论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与党的理论武装的价值认同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增强党的创新理论价值认同的基础;增强党的创新理论价值认同,就是增强文化自信,也是推进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内容。强化新时代党的理论武装的价值体现,是通过理论广泛传播,让广大师生认同、接受理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让广大师生充分认同党的创新理论,相信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对其充满自信与情感,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文化自信,赋予理论大众传播的活力和影响力,以真情实感引导广大师生认同我国的思想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坚持正确方向、遵循规范、推进发展的需要。(四)情感认同是纽带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语言就是人们冲锋陷阵的工具,话语就是拥有的权力。书斋式的精英话语和文本式的抽象,不是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语言才能长久。“大众话语是他们存在的样式,他们怎样实践和表达,他们就怎样存在。语言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行动中言说,在言说中行动,在言说和行动的互动中就在创造着日用日新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让群众听得懂、悟得透,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凝聚力,彰显理论的影响力和持久力,增进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认同。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映山红”辅导员工作室以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安徽省辅导员中青年骨干项目,开展红色文化育人课题研究,着力培养辅导员优秀团队,推广红色文化育人科研成果;围绕安徽地方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传承作为推动党建工作的主要抓手,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为宗旨,以学院样板党支部为试点,以“立德创新卓越班”为载体,充分利用“党建+红色教育”的鲜活载体,发挥红色文化的文化熏陶、政治导向、理论教育等功能,构建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思考大学生的时代担当、创新育人活动载体、争做合格时代新人的“学思创做”四位一体工作模式,不断探索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社会实践、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融入新媒体平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融入”育人机制,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品牌,在润物细无声中铸魂育人,引领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室通过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开展红色专题讲座、红色文化沙龙、课程思政研讨、专题党课等课堂教学活动20余次,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有创新。以安徽省第四批“三全育人”试点院系建设点为契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突出学院办学特色,以专业思政为重点、课程思政为抓手,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建立了学院专业教师+辅导员的课程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编制了中西医结合学院课程思政成果汇编1部。思政课程有亮点。项目成员主持的《形势与政策》为安徽省一流课程,课程队伍结合了思政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课程内容结合了红色文化和社会热点,逐步形成了“双结合”的思政育人模式。将红色育人工作纳入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了辅导员和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二)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增强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理论宣讲与志愿服务同向同行。工作室以学院立德卓越创新班、糖医社、小蚂蚁志愿服务队为载体,开展了理论政策宣讲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的“三进活动”30多场次,宣传党和国家最新政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和为民服务的意识。理论宣讲接地气。工作室成员指导青年大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讲会、安徽省大学生讲思政比赛、建党百年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把红色精神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对共产党伟大精神谱系的理解和领悟,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志愿服务有创意。工作室已经与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肥东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安徽好人馆等红色基地建立实践合作关系,并进行挂牌和结对共建,为后期的大学生红色实践活动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暑期三下乡”、“红色筑梦”、红色调研和采风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宣讲团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乡村科普、健康宣讲、义诊服务、心理咨询、共建基层党组织等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取得一系列成果。(三)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价值观引领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辅导员职责和担当。大学生正直“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精心引导和栽培。更要帮助广大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辅导员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对于正处于价值观、行为习惯塑形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将红色文化的内涵教育融入到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育人先育己,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内涵传递给学生。工作室开展了红色沙龙研讨、读书笔记、网文撰写等专题活动10余次,进一步增强工作室成员的理论功底和文化自信,从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红色文化为内核,促进劳动教育发展。工作室积极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红色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四)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以文化人打造“十个一”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