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指导第一章针刺法针刺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将金属制成的针,运用各种手法刺入人体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可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科,对痛证疗效尤为显著。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评估一、核对医嘱。了解既往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及相关因素。二、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当前心理状态和对疾病的认识。三、患者的精神状态、体质、针刺局部皮肤情况。四、患者对此项操作技术的信任度。目标遵医嘱协助治疗,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禁忌症一、患者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二、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三、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患者。四、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毫针刺法一、进针法(一)、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成食指端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二)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三)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折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四)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格针刺腑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二、进针角度和深度(一)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至90度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据或小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腑穴,如头部。(二)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是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腑穴,宜深刺。(三)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2.捻转法:是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时,术右手下也台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四)补泻手法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经,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氏,并反复捻转,出针时个按针孔。多用于实证。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操作疗程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再次核对医嘱。二、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剂部位,取合理体位。三、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井傀问因者有无阳觉。四、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钧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成带钧,术者消毒手指。五、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六、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理、麻、胀、痛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七、在针刺从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八、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缓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九、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于,记录并签名。效果评价一、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二、行针时及起针后患者体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注意保暖。三、患者对此项操作的满意度及预期目标达到的效果。护理及注意事项一、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对有硬弯、锈蚀、有钩等不符合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二、针刺前作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以便于暴露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准确取穴,正确运用进针方法、角度和深度,勿将针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针。刺激强度因人而异,急性病、体质强者宜强刺激;慢性病、体质弱者宜弱刺激;一般情况中等刺激。四、针刺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意外,应紧急处理。五、起针时要核对穴位及针数,以免将毫针遗留在思者身上。六、用过的针具,应经灭菌处理后再进行捡针和修针,然后经再次灭菌处理后备用。七、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八、对胸胁、腰背部位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内脏。九、孕妇的下腹、腰部及合谷、昆仑、至阴等通经活络的腑穴,禁止针刺。十、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十一、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针刺意外的护理及预防一、晕针:针刺过程中思者出现头晕目眩,面包苍白,胸闷欲呕,甚或晕厥,称为晕针。(一)原因1.精神过度紧张,惧怕针刺。2.体质虚弱.经不起毫针刺激或手法过重,患者不能忍受。3.思者饥饿、疲乏或大病初愈之时。4.夏季天气闷热,诊室内空气不流通。(一)临床表现:患者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汗出肢冷。严重者立即晕厥,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象微弱。(二)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乎卧,注意保暖,轻者给饮热开水或糖水后、静卧片刻即能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遵医嘱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也可艾灸百会。苏醒后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仍不省入事,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及抢救措施。(三)预防1.对初诊、精神过度紧张及体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选择舒适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对饥饿、疲劳者,先令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2.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3.随时注意患者的神色,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二、血肿: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并引起肿痛,称为血肿。(一)原因1.针刺时刺破小血管,或针尖带钩碰伤血管引起。2.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针刺后易发生血肿。(二)临床表现起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三)护理1.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小块育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2.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以促进窃血吸收。3.刺伤腹腔内小血管引起腹痛者,休息数矢即可痊愈,但应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若误伤大血管引起严重出血导致的休克,应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四)预防1.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针刺时避开血管。2.起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三、弯针:是指进针后钎身在体同发生弯曲的现象。(一)原因:1.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猛力进针,使针尖触到督面将针折弯。2.针刺或留针时患者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撞等,造成弯针。(二)临床表现:针柄改变了原有的刺入角度和方向,捻转不便,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三)护理:针身轻度弯曲,可将针缓慢退出;若针身弯度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若由体位改变引起者,应协助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拨针。(四)预防:手法指力须均匀,刺徽不宜突然加强;体位要好适,指导患者勿随意更功体位;防止外物碰撞、压迫。四、滞针:针刺后针下异常紧涩,不能提插或捻转的现象,称滞针。(一)原因:1.患者惧针紧张,或息处剧痛致使发生肌肉痉挛2.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导致肌好维缠绕所致。(二)临床表现:针身在体内提插、捻转因难,甚至木能退山,同时患者感觉疼痛。(三)护理1.对惧针者,应先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或在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轻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1—2针,以宣散气血,待肌肉松弛后再起针。2.因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解,即DJ消除滞针。(四)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操作时捻5I幅度不要过大,避免单向连续捻转。整理针具时,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去。五、折针;即断针,指针刺过程中,针身折断在患签休内。(一)原因1.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柄有剥蚀,针刺前未检查。2.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人1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p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及时处理等。(二)临床表现: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体内,或部分露出皮肤或完全陷于体内。(三)护理1.发现折针,术者应立即处理,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防断针向探处陷入。2.若针身尚有部分感在皮肤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将残针拔出。若断端微露于皮肤表面时,可用拇、食两指垂直轻压针孔两旁,使残针显露后,用慑子取出。3.若残端全部陷入肌肉,应立即通知医师,需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四)预防1.针具需定期严格检查,凡不合格者,均应弃去。2.针刺时,勿将针身全部刺入,应留部分在体表(一般留出1/4以上)。3.行针手法要正确,发生滞5t及弯针时,及时处理,以防断针。六、气胸:指针刺时误伤肺脏,空气进入胸腔,发生气胸。(一)原因:针刺胸背部及锁骨附近时,如针刺方向、深度不当或患者突然咳嗽,均可误伤肺脏,引起气胸。(二)临床表现:轻者突然胸痫、胸闷、咳嗽;重者则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口唇指甲紫绀甚至体克。患侧叩诊过度反响,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心率增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x线胸部透视或摄片可发现气管向健侧移位。(三)护理1.一旦发现气胸,应立即报告医好,绝对卧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道医嘱给抗菌素防止感染。2.轻者经卧床休息、抗感染处理,常能自行吸收而痊愈。3.重症者应及时配合医师行胸腔穿刺减压术、给氧、抗休克等抢救措施。(四)预防;凡对胸背部及锁骨附近部位各穴进行针刺治疗时,应严格掌据角度深度,可采用斜刺、横刺,留针时间不宜过长。毫针法操作评分标准项目要求应得分扣分得分说明素质要求仪表大方,举止端庄,态度和蔼。510服装、鞋帽整齐。5操作前准备护士对患者评估正确,全面。525洗手,戴口罩。2物品治疗盘,毫针盒,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12患者核对,解释,保暖,暴露针刺部位。5取适宜体位。2操作流程定穴拇(食)指循经按压腧穴,询问患者感觉,以确定穴位。435消毒局部用皮肤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直径5cm。术者消毒手指。4进正确选用毫针,检查毫针质量。3针几种进针方法运用得当,进针方法正确。10行针产生酸、麻、胀、重向远端扩散,即得气。6补泻手法调节针感正确,留针10–20分钟。2观察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无血肿、气胸。2起针先以一手拇(食)指端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另一手持针,迅速拔出,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刻对针数。4操作后整理整理床单位,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515用物归还原处,洗手。2评价取穴准确度及操作熟练程度、行针时和起针后体位是否合理、患者的感受及目标达到程度。6记录按要求记录及签名。2技能熟练无菌观念强;动作轻巧、稳重、准确;515持、进、运针方法、穴位正确。理论提问回答全面、正确。10合计100注: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一项扣20分。第二章灸法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义条或艾炼,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灸的一种技术操作。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第一节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评估一、核对医嘱并评估体质及艾灸处皮肤情况。二、思者既往史、当前症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