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消化系统、腹膜一、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从口到肛门的消化管道及其附属腺体。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则包括口腔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腺体。(一)、口腔学生可互相观察口腔。口腔可分为口腔前庭及固有口腔二部:1.口腔前庭为介于上、下唇及颊和牙弓(牙槽突、牙龈和牙列)之间的裂隙。2.固有口腔前界及两侧界是牙弓,顶是软腭和硬腭,后方开口于咽峡,底为下颌舌骨肌,粘膜和舌。口腔的顶盖为腭,分硬腭和软腭两部分。硬占腭的前2/3,由上颌骨的腭突及腭骨水平板表面履以粘膜构成。软腭占腭的后1/3,为结缔组织、肌纤维和粘膜构成,其前部水平,后部稍向下垂名腭帆,后缘游离,此缘中点有一突起称为悬雍垂。两侧腭帆向下外移行为两个弧形皱襞,前为舌腭弓,后为咽腭弓。前、后两弓之间的凹陷称为扁桃体窝,窝中有卵圆形的腭扁桃体。固有口腔之底有舌及舌与下颌骨牙槽突间的马蹄形沟。舌下腺即位于此沟深面,上履粘膜呈长形隆起是为舌下襞(两侧舌下襞相遇于正中线上),舌下襞前端为舌下阜,下颌下腺的输出管开口于此。沿舌下正中线上,另有一粘膜皱襞为舌系带。固有口腔前界及两侧界为牙弓。牙固定于上、下颌骨牙槽内,成人有28~32个恒牙,小儿有20个乳牙。每个牙分为牙冠、牙颈及牙根三部分。牙根位于牙槽内(看不见)。牙冠占牙最大部,即露出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颈为牙冠与牙根之间的部分。贴在牙颈以及贴在上颌骨牙槽突表面的粘膜即牙龈。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在冠部又被以釉质。人有三种不同形状的牙,即切牙、尖牙、磨牙,成人每一侧上、下自中线向外各有两个切牙,1个尖牙,2个前磨牙及2~3个磨牙(图5—5)。观察制备标本(参考活体)。舌主要为肌肉构成,舌肌可分为两群;即舌外肌和舌内肌。舌外肌已在肌肉系统内观察过,现仅观察舌内肌。舌内肌的起止点均在舌内,肌纤维呈纵、横和垂直排列于舌内,收缩时可改变舌的形态。舌的内部结构除肌肉外,尚有腺体及淋巴组织。人类的舌当口腔闭合时充满了固有口腔,其背面与硬、软腭相接触,前端为舌尖,后1/3为舌根,中为舌体。根与体交界处有“V”字形沟名界沟,其尖向后,尖上有一小凹名舌盲孔,舌背大部粘膜遮盖着几种小突起即乳头。舌的乳头有四型:1.轮廓乳头数目有限(约10个左右),位于界沟紧前方。它的中央稍隆起,周围微下陷。2.丝状乳头最多、最小,象丝线状,在盲孔和轮廓乳头的前面,遮盖舌背的前2/3,在活体呈微白色。3.菌状乳头较丝状乳头大,多位于舌尖及边缘,圆形,在活体呈鲜红色。4.叶状乳头呈皱襞状,位于舌体的侧后部。在轮廓乳头后面的区域内有多数淋巴组织团总名为舌扁桃体。(二)、口腔腺1.腮腺是三对口腔腺中最大的一对,形状不规则,位于外耳道前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腮腺被颈部的深筋膜形成的结缔组织囊所包裹。腮腺管由腺的前缘发出,往前横过咬肌,至其前缘即转向深处穿入颊肌,在平对上第2磨牙处开口于口腔前庭。管的表面位置,可以由耳屏到人中中点之间连线的中1/2表示之。有时腺体一部分伴同腮腺管向前突出,是为副腮腺。神经血管穿过腮腺实质至头部和面部。2.下颌下腺呈卵圆形,位于颌下三角内,部分腺体外侧面与下颌体内侧面相接触,自腺内侧面发出下颌下腺管,该管前行至舌下腺内侧,开口于舌下阜。3.舌下腺是三对口腔腺中最小的,形状窄而长,直接位于口腔底粘膜之下(舌下襞深面)、下颌舌骨肌的上方及下颌体的内侧,其主要输出管—舌下腺大管与下颌下腺导管具有共同开口,此外还有若干小管—舌下腺小管,分别开口于舌下襞的表面。(三)、咽观察制备之标本。1.咽峡为口腔入咽之处,上以腭帆边缘及悬雍垂为界,下以舌根为界,两侧以舌腭弓为界。在舌腭弓与腭咽弓之间有腭扁桃体。2.咽观察制备之标本。咽是一个上宽下窄的肌性管道,前后稍扁,上抵颅底,附于蝶骨体及枕骨体,下达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咽的后壁及两侧壁都是完整的,前壁下部为喉的后壁,其余部分几无前壁而为鼻后孔、咽峡、喉的入口所代替,因而咽可分为三部,即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鼻咽部是在软腭游离缘水平线以上的区域,口咽部为由上述线以下至会厌上端水平线之间的区域,喉咽部为由口咽部下界至食管上端之间的区域。咽的肌肉咽的肌层由斜行的咽缩肌和纵行的咽提肌相交织而成。咽缩肌又分为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和咽下缩肌,三者自下而上呈叠瓦状排列,三对咽缩肌在咽后壁止于咽缝。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腭肌及咽鼓管咽肌,三对咽提肌收缩时可上提咽、喉协助吞咽和封闭喉口。咽内面的结构(观察正中矢状断面的标本)。(1)咽鼓管咽口是在鼻咽部侧壁上,相当于下鼻甲后约1cm处,呈三角形的孔裂。其前、后、上方有明显的隆起,名咽鼓管圆枕。(2)咽隐窝是在咽鼓管圆枕后方的陷窝,是鼻咽癌好发的部位。(3)咽的淋巴组织在咽后壁和咽鼓管咽口处都有淋巴组织团,分别叫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它们和腭扁桃体、舌扁桃体一起构成咽淋巴环。(四)、食?管观察制备之标本。食管为圆筒状肌性管,但在静止状态时,是前后扁平的,长约25~30cm,上自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续,下至第11胸椎水平续胃的贲门。食管可分为颈段、胸段和腹段。颈段较短,胸段甚长,贯过整个胸腔,然后穿膈食管裂孔而入腹腔。腹段最短。食管的全程并非一直在脊柱前的正中线上,在气管后面时稍偏向左,与左支气管交叉并通过其后方,食管先位于主动脉右前方,在第9胸椎水平时贴在主动脉前面,而刚在穿过膈之前,食管位置偏向左前方,因此食管与主动脉彼此交叉。食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狭窄在它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15cm;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平面,距中切牙25cm;第三个在食管通过膈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二、腹?腔腹腔其顶为膈,底为盆膈,余为腹前、后壁及盆壁。腹腔分两部,上部为固有腹腔,下部为盆腔,二者以骨盆上口为界。(一)在观察腹腔内脏器以前,先就尸体表面复习腹部分区。腹部前面的下界为:1.两侧髂嵴的前部。2.两侧腹股沟韧带。3.两侧耻骨结节间的骨盆上缘。固有腹部的分区:通常采用九分法,即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第10肋的最底点)所作的肋下平面和通过两侧髂结节所作的结节间平面将固有腹部分为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三部,再由两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作的两个垂直平面,将上腹部再分为左、右季肋区及腹上区,将中腹部分为左、右腹外侧(腰)区及脐区,下腹部分为左、右腹股沟(髂)区及耻(腹下)区。(二)腹腔内脏器1.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它的形状与大小在活体上随着其中含有食物的多少及其邻近器官的形状改变而改变。胃有前、后两面和大、小两弯。小弯较短,朝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曲成角状,叫角切迹。大弯较长,突向左下方。胃又分为贲门部、幽门部、胃底和胃体4部。贲门上接食管,位于第11胸椎体的左侧。幽门在下右接小肠,位于第12胸椎与第1腰椎之间的椎间盘右侧。中部为胃体。贲门左上方的突出部为胃底。胃壁的结构胃的外面被有腹膜(浆膜),沿着大,小两弯处无腹膜,除去腹膜可见浆膜下结缔组织,再内为肌层,共有(由外向内)纵行、环行及斜行三层。纵、环两层各与其他消化管壁相应的肌层连续,而斜行肌层由食管的环行肌层移行而来。环行肌层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接处增厚而成幽门括约肌。更内为粘膜下层及粘膜层。如果胃不过分扩张,胃粘膜则形成皱襞,排列不很规则,但在小弯处多为纵行。履盖幽门括约肌的粘膜,形成环行的皱襞叫幽门瓣。2.小肠(1)十二指肠?大部分贴附于腹后壁,呈马蹄铁形,长约25~30cm,可分为四部:①上部起自第12胸椎和第1腰椎相接处胃的幽门,行向右后(约水平行走),然后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②降部位于第1~3腰椎体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即转向左而为下部。③下部?水平向左横过第3腰椎的前方,至腹主动脉前方,续为升部。④升部向左前方上升到第二腰椎体的左侧,折向前续于空肠,其转折处称为十二指肠空肠曲。(2)空肠和回肠?借系膜连于腹后壁,因名系膜小肠,它的上2/5为空肠,下3/5为回肠。二者外形上无显著区别,仅空肠较粗,肠壁较厚,系膜上脂肪较少。但其内部结构则有不同,回肠的环行粘膜皱襞较空肠的少,有散在的孤立淋巴滤泡及积聚成卵圆形的集合淋巴滤泡,空肠仅有孤立淋巴滤泡。空肠和回肠的区别空肠回肠壁?厚?度厚薄环行皱襞多而大少而小集合淋巴滤泡无有肠管颜色(活体)淡红色苍白色??????????3.大肠大肠在右髂窝内接回肠,全长1.5m,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分。除直肠、肛管和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3种特征,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脂垂。(1)盲肠?为回盲口以下的大肠部分,呈盲袋状。其长度约6~8cm。通常盲肠位于右髂窝内,腹股沟韧带外侧半的上方。回盲口处有回盲瓣,由两片粘膜皱襞形成,在开口的上下,粘膜的深面可见增厚的环肌层。(2)阑尾?为细小的肌性管,下为盲端,上端开口于盲肠。但位置及长度均不恒定。(3)结肠?围绕在小肠周围,分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由盲肠往上为升结肠,长约15cm,在腹右侧部垂直上升,到肝的下面转向左而为横结肠,长约50cm,横过腹上区至左季肋区脾的下面,又急转下降而为降结肠,长约20cm,降结肠在左髂嵴移行为乙状结肠,长约45cm,至第3骶椎水平与直肠相接。(4)直肠?位于小骨盆腔中,全长约10~14cm,由第3骶椎之水平起自乙状结肠,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于肛管。行程在前后方向上有上下两个弯曲,上曲凸向后名骶曲,下曲凸向前名会阴曲。直肠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显著扩大,称直肠壶腹。直肠内面有环行肌和粘膜所形成的三个横皱襞,叫直肠横襞。最大的横皱襞位于距肛门7cm,最为明显而恒定,可作为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5)肛管长约3~4cm,上端在盆膈处续于直肠,下端终于肛门。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名肛柱,彼此为深凹所分开,各柱下端之间借半月形粘膜皱襞相连,此皱襞称肛瓣。此瓣上方的小凹陷,名肛窦,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连成齿状线,紧接齿状线下方的肛管内面光滑,为肛梳(痔环),此处和肛柱的粘膜下有丰富的静脉丛。肛管周围肛门内、外括约肌和肛提肌等。肛门外括约肌是随意肌,肛门内括约肌为直肠环行肌层增厚而成,为平滑肌,直接位于外括约肌内上方。4.肝和胆囊(1)肝?为人体中最大的腺体,呈锥体形,底向右,尖向左。在活体上,肝质柔软而呈红褐色,但在尸体上为固定液所固定,故硬度颇大。它可分上、下两面,上面朝向上前,位于膈的穹隆内,又称膈面。上面附有呈矢状位的镰状韧带,借此将肝分为左右不对称的两部分,右侧较大为肝右叶,左侧较小为肝左叶。下面朝向下后,邻接腹腔脏器,又称脏面,具有“H”形沟。冠状方向的横沟是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神经等由此进入肝内,淋巴管和肝左、右管由此出肝。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在肝蒂内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矢状方向行走的沟在左侧的是左纵沟,在右侧的是右纵沟。左纵沟的前段内有肝圆韧带(脐静脉索),后段内有静脉韧带。右纵沟被肝的尾状突分为前后两段,胆囊位于前段的胆囊窝内,后段为腔静脉窝,下腔静脉贯过其中。肝被“H”形沟分为4叶:左纵沟的左侧为左叶,右纵沟的右侧为右叶,横沟(肝门)之前是方叶,之后为尾状叶。肝前缘(下缘)尖锐,有两切迹,右侧的切迹名胆囊切迹,与胆囊底相对应(有时并不存在),左侧的切迹名肝圆韧带切迹(脐切迹),肝圆韧带由此连于肝。肝后缘圆钝,中部凹陷,与脊柱的凸起相对应。肝右缘是肝右叶的右下缘亦圆钝。肝左缘即肝左叶的左缘,薄而锐利。肝除肝门、胆囊窝、腔静脉窝以及冠状韧带前、后两层之间的区域外均被以腹膜。肝大部位于腹上区和右季肋区,小部(左叶)延至左季肋区。肝的上界与膈的高度一致,右方高于左方。在站立姿势平静呼吸状态之下,上界在右侧锁骨中线处平第五肋软骨,于前正中线上则与胸骨体下端同高,左侧则在距前正中线5cm处平齐第五肋间隙。肝的下界在右侧腋中线处平齐第11肋,由此线向左侧与肋弓下缘一致,以后在右侧第8、9肋软骨结合处露出肋下,与腹前壁直接相贴,继续向左上方到左侧第肋7、8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