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12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验十二感觉器(视器、前庭蜗器)一、视器视器由眼球和它的附属器两部分组成。(一)眼球眼球近似球形,其前方的角膜稍凸出。前方的顶端为前极,后方的顶端为后极。前后极的连线为眼轴,冠状分割眼球为前、后两半球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在眼球表面环绕赤道平面的线为赤道也叫中纬线。眼球的壁由三层不同的组织构成,围成一囊,囊内部容有晶状体,房水和玻璃体,都属于眼球的折光装置,眼球后端有视神经通出。在巩膜和角膜交界处,有一环状小管,为巩膜静脉窦。1.眼球壁的结构观察猪眼矢状切面标本(1)外膜(纤维膜)此膜分前后两部,占前面1/6的部分为角膜,无色透明,曲度较大;占后面5/6的部分为巩膜,不透明,呈白色,其后端有视神经在后极内侧通出。(2)中膜(血管膜)富有血管和色素,它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①脉络膜是贴附在巩膜内面的部分。②睫状体是贴于角膜与巩膜相接处的内面,中膜增厚的部分,睫状体外面部分为平滑肌,即睫状肌。其内面约有70条放射状排列的皱襞名睫状突。③虹膜由睫状体再向前移行的部分,呈冠状排列的环形盘,中央有孔为瞳孔(直径约为2.5~4mm)。虹膜分隔眼房,在虹膜与角膜之间的间隙为前房(0.2~0.3ml),在虹膜与晶状体之间的间隙为后房(0.06ml)。(3)内膜即视网膜,视网膜也分为三部分,衬在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内面,分别名为虹膜部、睫状体部和视部。前两部不含神经细胞,只有色素上皮,仅视部具有感光作用。睫状体部和视部交接处,视网膜呈锯齿状隆起,是为锯齿缘。视网膜视部的最外层为色素上皮层,其余都是神经细胞层。神经细胞层包括三层神经细胞,自外向内为:视细胞层(视杆、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节细胞的轴突向眼球后端汇聚,穿过中膜、外膜而为视神经,在视神经纤维集合处有圆形的白色隆起,即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盘中央有一凹陷,名为视盘陷凹,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生理盲点。营养视网膜的血管即由其中央进入视网膜。在视乳头颞侧约3.5mm稍下方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为视网膜感光最敏锐的地方。2.眼球的内容物(1)晶状体呈双凸透镜的无色透明体,恰在瞳孔的后面,贴近虹膜,借许多条细纤维构成的睫状小带(晶状体悬器)连于睫状突上。(2)房水由睫状上皮产生,无色透明,存在于前、后房内。前、后房借瞳孔彼此相通。(3)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它的表面被有一层薄膜名玻璃体膜(与玻璃体不易分开),其中无血管存在。(二)眼球的附属器1.眼睑学生可互相观察。眼睑为位于眼球前面的上、下两片皮肤皱襞,也包括皮肤深面的结缔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它们在内、外侧连合,连合所成的眼角,在内侧的名内眦,在外侧的名外眦。眼睑游离缘围成的裂缝称为睑裂。眼睑游离缘的前部生有睫毛,后部有睑板腺的开口。泪湖是眼睛内眦微陷而成,其内侧部有一小的隆起叫泪阜,泪阜之外侧另有—半月形粉红色皱襞,名结膜半月襞。在上、下两睑缘的内侧端,各有一小隆起,称为泪乳头。乳头顶端的小孔名泪点。眼睑外被皮肤,内衬结膜。二者在睑缘处互相连续。结膜衬在眼睑的内面并反折至眼球的表面。它在眼睑和眼球的转变地带形成结膜上穹及结膜下穹。在皮肤的深面有环形(环绕眼眶及眼睑)的肌纤维,此即眼轮匝肌之睑部。(已于面部表情肌时看过)。此肌深面有一结缔组织板是为睑板。上下两睑板在内眦处借睑内侧韧带结合,该韧带紧贴皮下,由内眦到上颌骨的额突。睑板内有一系列矢状排列的睑板腺(在标本上不易辨认),各腺的导管开口于睑缘后部。2.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两部分。(1)泪腺观察制备之标本(自标本之前面观察)。泪腺大部位于眼眶上外侧的泪腺窝内。其输出管约有十余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2)泪道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组成。1)泪点泪乳头顶端的小孔,有上、下泪点,直径约0.2mm~0.3mm。2)泪小管上、下各一条,长约10mm,管径0.5mm~0.8mm,能扩张3倍,分别起自上、下泪点,以后它们单独或汇合成泪总管进入泪囊。3)泪囊为粘膜所围成的囊袋,位于眼眶内侧壁的泪囊窝内,平均长约12mm,管径4mm~7mm。泪囊上部为盲端,泪囊往下移行为鼻泪管。4)鼻泪管位于骨性鼻泪管内,向下开口于下鼻道。与泪囊可无明显分界,管长12mm~20mm,管径为3mm~5mm。3.眼肌(1)上睑提肌(由打开的眶顶观察)是最浅的一条矢状行向的扁平肌,该肌起于视神经孔前上部,向前逐渐变宽,在上直肌的上方前行、止于上险。(2)眼球的外在肌眼球计有六条外在肌,即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直肌起于视神经孔周围的腱环,各肌向前。以腱分别附于眼球巩膜的上、下、内、外,因而当肌肉收缩时,眼球即可转动。1)上直肌为上睑提肌深面的一条肌肉,使眼球转向上内方。2)下直肌是在视神经下方的一条肌肉。使眼球转向下内方。3)内直肌是在视神经内侧、矢状行走的一条肌肉。使眼球向内转。4)外直肌是在视神经外侧、矢状行走的一条肌肉。使眼球向外转。5)上斜肌与直肌一样,也起于总腱环,先在内直肌的上方往前行,在靠近眶内侧滑车附近,其肌束转变为腱,绕过滑车,即转向后外方向,经过上直肌的下面,而附于眼球,使眼球转向下外方。6)下斜肌(由眼睛前面观察之)较短,起自眶下壁前内侧,在下直肌和眶底间呈弧形行向上外附于眼球后外方,使眼球转向上外方。二、前庭蜗器(一)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两部,在中耳的外侧。1.耳廓(看活体)耳廓主要由耳廓软骨构成,外被皮肤,与外耳道一起形成收集声波的漏斗状的结构。人类耳廓贴附于头的两侧,其凸面向后内,凹面向前外。它的上方大部为软骨架,下方小部为含有脂肪组织的皮肤皱襞称为耳垂。耳廓的游离缘卷向凹面,此部称为耳轮,在耳廓的凹面上与耳轮平行排列的嵴称为对耳轮。耳轮与对耳轮间的浅沟为耳舟,在对耳轮前方的深窝名耳甲,其下部的底有外耳门。外耳门的前方有明显的突起名耳屏,与此相对的突起名对耳屏。2.外耳道外耳道壁支架的外侧1/3为软骨构成,内侧2/3为骨构成。此管道在成年人平均长度约为2.4cm。外耳道的外侧端开口于耳甲下部,开口的周围有毛,外耳的内侧端借鼓膜与中耳分隔。管道的口径约为椭圆形,在软骨和骨衔接处,直径最窄,向内又渐渐增大至其内侧端(即在鼓膜的地方)又再变窄。外耳道的方向大致是水平的,但其行程稍有弯曲,自外向内是:先朝前上,继而稍向后,然后弯向前下。3.鼓膜鼓膜薄而坚韧,呈斗笠状,分隔外耳道及中耳,位置倾斜,下缘偏内;其凸面朝向中耳,凸面之顶名鼓膜脐,其边缘大部附于颞骨鼓部上的鼓沟,小部(1/4)向上与颞骨鳞部直接相连,因此鼓膜可分为两部,一部分为松弛部,这是鼓膜与颞骨鳞部相连的部分和锤骨外侧突附于鼓膜处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另一部名紧张部,这是除了松弛部以外的鼓膜其余部分。(二)中耳观察矢状剖开的颞骨,观察中耳之标本或模型。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以及位于鼓室中的听小骨和肌肉等。1.鼓室位于颞骨岩部之内,在外耳道与内耳之间,形状不规则,有六壁:(1)上壁(盖壁)为分隔鼓室与颅腔的鼓室盖。(2)下壁(颈静脉壁)为与颈静脉窝相隔的薄骨板。(3)前壁(颈动脉壁)为分隔颈动脉壁与鼓室的骨性薄板,其上有肌咽鼓管的开口。(4)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在开口的下方有一小的骨突名锥隆起。(5)外侧壁(鼓膜壁)为鼓膜及在鼓膜上方的鼓室上隐窝,其中容有锤骨和砧骨的一部分。(6)内侧壁(迷路壁)更为重要,为分隔鼓室和内耳的壁。此壁的中部稍微隆起名为鼓岬。在鼓岬的后上方有一卵圆形孔名前庭窗(卵圆窗),此窗为镫骨的基底部所封闭,鼓岬的后下方另有一较小的圆形孔,是为蜗窗(圆窗),在活体为一结缔组织膜即第二鼓膜所封闭,在卵圆窗的后上方有一隆起是为面神经管隆凸。面神经管开口于内耳道的底部,先行向外侧,贯过中耳之内侧壁,再行向后下,在中耳后壁内垂直下降,经茎乳孔出颅。2.听小骨计有锤骨、砧骨和镫骨。它们互相连接构成鼓室内、外侧壁之间的链索。(1)锤骨是位于外侧的小骨,可分为头、柄、前突和外侧突。上端膨大部为头,向下细长的—段为柄,其上部有细长的前突和短的外侧突。该骨以其柄和侧突附于鼓膜上。侧突使鼓膜外面形成一小的突起,前突借韧带连于鼓室前壁。柄的末端将鼓膜的中心向内牵引而成鼓膜脐。锤骨头和砧骨体相连结成关节。(2)砧骨?位于其他二听小骨之间,可分为体、长脚和短脚。体与锤骨成关节,长脚的末端膨大,与镫骨头相连,短脚在靠近乳突小房的入口处借韧带与鼓室后壁相连。(3)镫骨是位于内侧的骨,恰如马镫形状,可分为头、两脚及基底。头与砧骨的长脚相连结,基底封闭卵圆窗,并借环状韧带连于窗的四周。3.听小骨的肌肉(1)鼓膜张肌位于鼓膜张肌半管内(该管为肌咽鼓管的上部),此肌起自该管的壁,其腱几乎以90°转换方向,贯过鼓室而附于锤骨柄。该肌作用使鼓膜紧张。(2)镫骨肌起于中耳后壁的锥隆起,附于镫骨头。它把镫骨基底拉向后外方,亦即使镫骨基底向前庭相反的方向运动。此两肌共同作用可减低声波震动,对内耳有保护作用。4.咽鼓管观察制备之标本(或模型)。咽鼓管为长而狭窄并稍扁平的管道,其中部收窄,两端扩大犹如两喇叭以小端彼此相接而成的管道。它的一端通入鼓室,另一端开口于咽,它为进入鼓室的唯一通道。咽鼓管可分为外侧1/3的骨部(即肌咽鼓管的下部)和内侧2/3的软骨部,两部相接处为管腔最窄的部分,是为咽鼓管峡。由此向两端管腔逐渐增大,特别是向咽开口的一端。向咽的一端开口在下鼻甲的后方,鼻咽部的侧壁上,并在其上形成隆起,两侧咽鼓管自咽部开口均斜向后上外方而通入鼓室。5.乳突小房观察制备之标本(固定之剥制标本或干骨标本)。乳突小房是在切开乳突的标本上所见的许多不规则的腔隙,向前上开口于较大的圆形腔即乳突窦,再开口于鼓室的后壁。(三)内耳观察制备之标本或模型。1.骨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的骨里面,为不规则的骨性结构,其内容有膜迷路,骨迷路介于内耳道和鼓室之间,它可分为三部分,前为耳蜗,中为前庭,后为骨半规管。(1)前庭为形状不甚规则的腔,腔壁上有若干小孔,它介于耳蜗和骨半规管之间。在其朝向鼓室的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已在鼓室的内侧壁上见到)。其后壁有五个小孔,通入骨半规管。前壁上有一大孔通入耳蜗。内侧壁中部有一不太明显的嵴名为前庭嵴,分隔前庭为两浅窝,位于前下方的为球囊隐窝,位于后上方的为椭圆囊隐窝。(2)骨半规管为三条彼此几乎垂直排列的马蹄铁形的管道。①前骨半规管为与颞骨岩部长轴垂直排列的骨管。②外骨半规管为接近水平排列的骨管。③后骨半规管为与颞骨岩部后面平行排列的骨管。每条半规管均有两脚,其中之一稍膨大,是为壶腹,分别开口于前庭,另—脚不膨大(无壶腹),外骨半规管的无壶腹的脚单独开口于前庭,其余两半规管的无壶腹的脚合成一总骨脚,开门于前庭。故三个骨半规管仅有五个到前庭开口(在观察前庭后壁上已见到)。(3)耳蜗状似蜗牛,故名。在标本(模型)上可见其为绕蜗轴盘旋两圈半的骨管。它一端连于前庭,另一端成盲端而终。耳蜗可分为底和顶两部,底朝向内耳道,顶朝向前外方。蜗轴是耳蜗的骨管盘旋所围绕的锥体形海绵骨,其位置为水平,其长轴约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盘旋蜗轴的薄骨片是为骨螺旋板(在横切耳蜗的切面上可以看到)向耳蜗的管腔内伸延,其游离缘与膜螺旋板相连,于是将骨螺旋管分为前外和后内两部,此螺旋板远达耳蜗之顶,在该处成钩状而终。2.膜迷路观察耳的模型。膜迷路为套在骨迷路内大体上是与骨迷路同样形状的管道,二者之间容有外淋巴。外淋巴通过蜗小管流入蛛网膜下腔。膜迷路虽为封闭的管道,但其自身的腔和管是彼此互相交通的,其中容有内淋巴。膜迷路亦可分为三部分。(1)椭圆囊和球囊为与骨迷路前庭相对应的部分。球囊位于前庭的球囊隐窝内,呈扁平球状。球囊与其前面的蜗管相交通。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椭圆囊位于前庭的椭圆囊隐窝,其形椭圆,三个膜性半规管的五个开口即开口于椭圆囊内,椭圆囊的底部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此斑和球囊斑都是位置觉感受器。此外,椭圆囊与球囊各发出一短导管,两者相连而成较长的内淋巴导管,此管穿过颞骨岩部的前庭小管,其末端扩大为盲囊即内淋巴囊,囊位于前庭小管外口和履于其外的硬脑膜之间。(2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