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供五年制影像本科专业使用)编写说明医学影像学实验指导是根据《医学影像学》第五版理论授课内容进行编写,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学生。写本指导是让学生每次实验具有明确的目的,知道需要了解的内容、熟悉的内容和掌握的内容。为使本指导适用于五年制临床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并适应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与调整。编写内容主要从实用出发,以现有的教学片为基础,让学生掌握看片方法、每份教学片观察的内容,锻炼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本实验指导共十六次,总论2次,骨关节2次,呼吸4次,循环1次,消化肝胆4次,泌尿1次,中枢神经系统2次。由于我们对教材建设有关要求的精神领会不够全面、准确与深入,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有局限性,加上编写经验不足,尽管我们在编写上尽了全力,但缺点和错误难以避免,恳请广大师生提出批评意见及建议,以期补充修正。实验室规则医学影像学实验分两部分,首先由带教老师将重点内容给学生示教一次,约30分钟,然后学生根据片袋上提示的内容按要求将所有教学片阅片一次,约60分钟,实习课结束。1、实验课前教师按大纲要求准备教学片,并将每份教学片观察内容打印到片袋上。2、教师和学生进入实验室均穿白大衣。3、提前5分钟进入实验室。4、保持实验桌面清洁,不得将书包、杂物等放在桌面上。5、教师要求:认真备课,熟悉每份教学片上观察内容;示教时仪表端庄,遵守时间,使用普通话,主要示教重点和难点内容。6、学生阅片:要认真仔细,按教学片袋上规定的内容进行观察,每份片阅读完后传给右边的同学。7、学生传阅过程中,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有不懂之处,向周围同学小声请教或举手向带教老师请教。8、实验结束后,学生打扫清洁卫生,带教老师按顺序整理教学片。实验一总论一:传统X线成像与数字X线成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看片方法。2.掌握病变的分析要点。3.熟悉X线特性、天然对比、人工对比。4.了解传统X线片与数字X线的区别。二、实验内容1.看片方法(胸部正位片1张、腹部平片1张、骨盆平片1张)(1)片子从片袋里取出,然后插在阅片灯上,看完后取下轻轻放入片袋里。(2)看片常规,凡正位对称片,相当于我们面对病人,将胶片上印有“右”字样的一侧放在我们视野的左侧,或者将印有“左”字样一侧的放在我们视野的右侧。(3)注意摄片号码及摄片时间。(4)阅片要全面仔细,按一定顺序进行,如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等,总之一个原则,片子上的所有内容都看到,不能遗漏。2.X线特性(胸部正位片、胸椎正侧位片、腹部平片各1张)(1)X线具有穿透性,是成像的基础,而穿透性又与摄影时用的电压有关,电压高,波长短,穿透性强,因此摄胸片观察肺组织使用的电压较摄胸椎时使用的电压低;摄腹部平片使用的电压比胸片使用的电压高。(2)X线还具有感光效应、荧光效应和生物电离效应,分别是摄影、透视及对人体电离损害或放疗的基础。3.天然对比(胸部正位片、腹部平片、胫腓骨正侧位、膝关节各1张)(1)认识人体组织存在的密度差异:气体密度,脂肪密度,软组织密度,骨密度。(2)思考膝关节间隙包含的内容。4.人工对比(造影检查教学片)(1)口服法:观察上消化道造影片,所用造影剂为硫酸钡,示正常食道、胃、十二直肠造影。(2)直接注入法:观察钡灌肠、子宫输卵管造影、逆行肾盂造影。(3)直接穿刺注入法:观察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脑血管造影、腹主动脉造影、选择性肾动脉造影。(4)静脉注入法(最好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观察静脉肾盂造影(IVP)片,与腹部平片(KUB)对比。思考为什么肾、输尿管会显影。5.病变的分析要点:(胸部正位片1张,胸片上有病变),分析病变的部位、大小,边缘、密度、数目、与周围器官及组织的关系等要素。6.传统X线片的显影、定影的原理(教学片2张)传统胶片,片基白色透明,片基上涂有Ag离子。低密度组织吸收X线量少、剩余X线多、使Ag离子还原成金属银而沉积,经显影定影后显黑色,高密度组织吸收X线量多,剩余X线少,胶片上的Ag以离子形式存在,在显影过程中被洗掉,显白色(片基本色)。7.DSA(教学片2张)观看肝血管瘤栓塞治疗前后造影比较、肝癌栓塞治疗前后造影比较实验二总论二:CT成像及MRI成像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CT与MRI图像的阅片方法。2.熟悉CT与MRI的检查技术。3.熟悉CT与MRI的图像特点及临床应用。4.了解CT与MRI的成像原理。二、实验内容1.CT和MRI的看片方法(1)观察CT横断面图像(头颅CT片平扫+增强2张,胸部CT片1张)a、认识横断面上的平面关系,即前、后、右、左关系,上下关系需要在一系列连续图像上才能体现。b、认识图像上的相关标致,如姓名、性别、年龄、检查时间、扫描参数(层厚、层距、KV、时间等)、窗宽窗位等。c、辨别CT图像多幅图像之间的关系(空间定位)。d、认识平扫与增强扫描。(2)观察MRI图像(头颅MRI2张、上腹部MRI1张、腰椎MRI图像矢状位1张)a、认识方位: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b、辨别T1WI与T2WI。c、认识图像上的相关标致(同CT)。2.CT图像特点(教学片2张)(1)黑白图像,灰阶显示;用等、低、高密度来描述。(2)多为横断位,螺旋CT也可作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3)密度分辨力高,能较好显示软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4)能量化人体组织密度(CT值的测量与应用),测量骨骼、软组织、血肿、水、脂肪、气体等的CT值,(CT值单位HU)。3.CT增强扫描(教学片2张,正常和异常各1张)(1)观察上腹部增强扫描,与平扫对比,上腹部器官及血管的强化。(2)以肝癌为例观察病变的强化特点,认识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等。4.MRI的图像特点(1)黑白图像,灰阶显示;用等、低、高信号来描述,反映MRI信号强弱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2)多平面成像: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3)多种序列成像。(4)无X射线辐射。(5)不需用造影剂即可实现多种造影图像。观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磁共振尿路成像(MRU)。(6)无骨伪影干扰,观察颅脑颅底层面。5.观察液体和脂肪在MRIT1WI和T2WI上的表现。6.CT及MRI的临床应用(教学片5-7张)。7.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胸部、腹部和盆腔等。总论复习题:1.医学影像学包括哪些内容?2.X线有哪些特点?3.分析病变的要点?4.名词解释人工对比、自然对比、CT、MRI、PACS、介入放射学、CR、DDR、CT值、T1、T25.X线和CT图像上病变密度与灰度之间的关系?6.液体在CT及MRI图像上的表现?7.人体主要组织器官的CT值大致是多少实验三骨关节系统正常表现及基本征象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骨关节的检查方法。2、掌握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3、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定义、X线表现及常见疾病。4、熟悉骨折及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以及骨折愈合过程。二、实验内容(教学片25份)(一)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儿童长骨与正常成人长骨的比较(1)观察儿童长骨:骨干(骨皮质、骨髓腔)、干骺端(骨皮质、骨小梁、先期钙化带)、骨骺(骨骺盘、骨骺线)。(2)观察成人长骨:骨干(骨皮质、骨髓腔)、骨端(骨小梁、关节面)。2、正常儿童膝关节与正常成人膝关节(1)儿童膝关节:干骺端、骨骺、骨骺线、先期钙化带、关节间隙、关节组成骨对位关系、关节周围软组织。(2)成人膝关节:关节面、关节间隙、关节组成骨对位关系、关节周围软组织。3、正常成人膝关节MRI:认识半月板;透明软骨;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髌骨;髌上滑囊。4、脊柱(教学片6张)(1)正常颈椎正侧位:观察颈椎生理曲度、骨质结构、椎间隙、咽后壁软组织。(2)正常胸椎正侧位:观察椎体、椎间隙形态结构。(3)正常腰椎正、侧、斜位;观察椎体、椎间隙、椎弓、椎间孔、椎板、横突、上下关节突、腰大肌。5、观察正常手足X线片。(二)骨基本病变1、骨质疏松(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少、椎体双凹变形。2、骨质软化(双下肢正位)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模糊、骨髓腔增宽、骨小梁稀少、骨骼变形及假性骨折。3、骨质增生硬化(胫腓骨正侧位)胫骨上段骨密度增高,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密集,骨髓腔闭塞。4、骨质破坏(教学片5张)(1)观察浸润性骨质破坏,局限性低密度区,呈斑片状、虫蚀样,边缘不规则或不清,局部骨皮质断裂。(2)囊状骨质破坏:囊状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周围有或无骨质增生硬化。5、骨膜反应认识平行状(或分层状)骨膜反应,放射状骨膜反应、花边状骨膜反应。6、软组织肿块或肿胀、软组织内积气、软组织钙化。(三)关节病变1、关节脱位:关节组成骨失去正常对应关系,观察髋关节脱位。2、关节破坏:关节组成骨骨性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3、关节强直(1)骨性强直:观察关节融合,有骨小梁贯穿。(2)纤维性强直:关节功能丧失,关节间隙狭窄,无骨小梁贯穿。4、退行性骨关节病(教学片3张)(1)髋关节间隙狭窄。(2)关节面下小囊状低密度影。(3)关节面骨质增生。5、关节肿胀(教学片1张);观察髌上滑囊肿胀。(四)骨关节外伤1、骨折(1)观察各种骨折的骨折线形态:斜行骨折、纵行骨折、螺旋型骨折、骨骺分离、青枝骨折、陈旧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表现为椎体粉碎性骨折,局部椎管狭窄变形)。(2)观察骨折愈合过程系列片。实验四骨关节系统非外伤性疾病的影像诊断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熟悉椎间盘的的正常解剖及椎间盘脱出的CT诊断。2、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X线特点、诊断要点。3、掌握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二、实验内容1、椎间盘脱出的CT表现(教学片2张CT)(1)观察正常椎间盘横断面解剖,认识椎间盘、椎间孔、神经根、硬膜囊、黄韧带、侧隐窝。(2)观察椎间盘脱出的CT表现:注意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形态、是否压迫神经根。2、化脓性骨髓炎(教学片3张)(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观察要点:A、骨干虫蚀状骨质破坏;B、平行状骨膜反应;C、骨质增生硬化趋势;D、软组织肿胀。(2)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观察要点:A、骨干增粗、变形;B、骨质增生硬化;C、死腔D、死骨。3、骨、关节及脊柱结核(共7份实习片、其中X片6份、CT片1份)(1)干骺端结核观察:干骺端局限性低密度区(骨质破坏),边缘清楚。(2)关节结核(滑膜型)观察:A、非持重区骨质破坏;B、关节间隙狭窄;C、骨质疏松;D、关节肿胀。(3)脊柱结核观察内容:平片:A、相邻椎体骨质破坏;B、椎间隙狭窄;C、椎旁脓肿(咽后壁脓肿、腰大肌脓肿);D、脊柱后突畸形。CT平扫:A、椎体骨质破坏,椎体楔状变扁;B、部分骨片突入椎管压迫硬膜囊;C、椎体破坏区内见不规则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死骨);D、椎旁软组织肿胀。4、类风湿性关节炎(双手)(教学片1张)观察内容及特点:A、多个小关节间隙狭窄,以腕关节为著;B、关节面虫蚀状骨质缺损;C、关节面下小囊状低密度区;D、普遍骨质疏松;E、指间关节纤维性强直。5、骨囊肿(教学片2张)观察内容及特点:骨囊状低密度区,沿纵轴方向发展,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6、骨巨细胞瘤(教学片3张)(1)观察:A、骨端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皮质变薄;B、骨质破坏区内有骨嵴,呈肥皂泡样,病变横行生长;C、无骨膜反应;D、无软组织肿块。(2)恶性骨巨细胞瘤特点:骨端大片状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部分中断,骨皮质破坏区远端边界清楚,骨嵴中断,局部见软组织肿块。7、骨肉瘤(共7份实习片)(1)溶骨型骨肉瘤,观察:A、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B、较大软组织肿块;C、骨膜反应(Codman三角)。(2)成骨型骨肉瘤,观察:A、骨质增生硬化呈象牙状;B、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C、肿瘤骨;D、软组织肿块或肿胀。(3)混合性骨肉瘤,观察:A、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B、软组织肿胀(或肿块);C、不规则骨膜反应。8、转移性骨肿瘤:(CT片2份)(1)成骨型转移,观察内容:胸椎、腰椎、骶椎、肋骨、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