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2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客体、中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客体是指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价值关系: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3、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⑴确立实践目的和制定实践方案⑵实施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过程⑶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总之,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既有认识活也有实践活动。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需要是人们活动(实践或认识)的内在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人生去寻求无限的知识。如何可能?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吾生也无有涯,而知也无涯,殆已。”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穷的知识那就必然要失败。如果谁一定要去追求知识,搞清是非真伪,那就是“道”的亏损,会使人陷入无穷的烦恼中去。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大地是球形吗?哥伦布麦哲伦航海实践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zggzzy@163.com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不仅要以实践为基础,同时认识形成后必然对实践发生(积极或消极)作用。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并没有远离认识,相反,越是自觉的实践活动越需要正确认识的指导。•(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如:孟子主张“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1、旧唯物主义: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对旧唯物主义的扬弃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对立统一。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具有两个特点:摹写性、创造性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创造性是主体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建、整合、建构和虚拟。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1、感性认识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形象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感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F=GM1M2/R22、理性认识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性认识的特点(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一)从实践到认识第谷开普勒(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一)从实践到认识☆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5、正确看待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二)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二)从认识到实践(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二)从认识到实践(1)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二)从认识到实践(2)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二)从认识到实践(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一次完成。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人的认识任务永远不会完成。(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特征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真理的含义一、真理及其特征1、真理客观性的含义(一)真理的客观性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即社会实践)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一、真理及其特征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一)真理的客观性一、真理及其特征3、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其次,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伽利略的胜利(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及其特征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一、真理及其特征(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2、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二者泾渭分明,互相对立。(三)真理与谬误一、真理及其特征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认识真理谬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一、真理及其特征(三)真理与谬误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真理及其特征(三)真理与谬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UFO外星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茫茫宇宙(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价值及其特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合规性与合目的性)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2、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一)价值及其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三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