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第四讲内容•秦汉郡县制•唐宋州县制•元明清行省制秦汉郡县制•郡县的来源•县:春秋初期,晋、楚等国把新兼并的地区设置为县。•郡:春秋末期,最初设在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比县低。•秦•商鞅变法:“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凡三十一县”。•前328年,魏国割让上郡、前315年,设汉中郡。•秦始皇统一,普设郡县,分全国为36郡。•郡•郡守:一郡之长•郡丞:协助郡守处理政务,边郡设长史•属吏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郡监:监御史•郡尉:典兵禁、捕盗贼•县•县令(长)•万户以上设令、不满万户设长•长吏:县丞、县尉•少吏:主吏(人事)、令史(文书)、狱掾、仓吏(仓储)等。•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三老——长教化•有秩(五千户以上)、啬夫(不满五千户)•——征赋役、听诉讼。•游徼:巡查盗贼•亭:亭长、亭父、求盗•汉•州: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六百石•州牧:二千石•刺史的属官•治中从事:人事•别驾从事:陪同刺史出巡•簿曹从事:财谷簿书•兵曹从事:兵事•典学从事:文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从事都是百石•郡国:东汉郡78、王国27•郡•太守:二千石•郡丞(长史):六百石•都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属国都尉一般在边地、比于小郡•功曹史:主选署功劳。•五官掾:署功曹及诸曹事。•五部督邮•主记室史:主录记书,催期会。•良二千石:汉宣帝“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五马:汉时朝臣出使以驷马,为太守增一马,故称“五马”。•麦两岐:汉张堪为渔阳太守,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秀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召父杜母:召信臣为南阳太守,吏民信爱,号为“召父”。杜诗亦为南阳守,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王国•傅:主导王以善二千石•相:职如太守二千石•长史:职如郡丞•中尉:职如郡都尉比两千石•郎中令一人、仆一人,千石•县、邑(皇后、公主食邑)、道(少数民族)•县令千石;县长三/四百石•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丞一人署文书、典知仓狱•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主盗贼•诸曹掾史•侯国列侯,所食县为侯国。•相:其秩各如本县,主治民•家丞、庶子主侍侯,使理家事。•乡•有秩(啬夫):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掌徼循,禁司奸盗•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亭•亭长:以禁盗贼•里•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唐宋州县制•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据《隋书·地理志》载,杨坚即位时,有州201个,郡508个,县1124个。•“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州、郡、县均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一般都有两套职官:•一套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州除刺史外,还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功曹、户曹参军事等;•一套由刺史直接辟置的官员,如典签、州都、郡正、主簿、西曹书佐、祭酒从事、部郡从事、仓督、市令等。•地方行政机构十分庞大,上上州额定官员323人;上中州311人;下下州156人。•“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革•1、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县下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分置保长、闾正、族正(京畿以外置里正、党长)。•2、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唐358州,1,551县。•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州•刺史上州从三品、中州正四品上、下州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三人,从九品上。•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下。•府上都京兆府、东都河南府、北都太原府•牧从二品亲王挂名遥领•尹从三品实际主持府政•府尹之下有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六曹参军事,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县•县令•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新唐书·百官志》:•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终,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隄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县丞为之贰,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州、县为亲民官•吏部考核州、县官吏政绩的标准:“殊功异行及祥瑞灾蝗、户口赋役增减,当界丰俭,盗贼多少”。•宋•以文官出知州、县事•地方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权集中到中央。•路•设官无定式,无定员,甚至连驻地、辖境、名称都随时变动。•主要有四个监司,称为帅、漕、宪、仓。这些官员均由皇帝委派。•帅(安抚使),是一路高级军政长官,照例由文臣充任,但往往带都总管衔,掌管兵民、军事、兵工工程诸事。南宋的安抚使改为帅司,兼管民政。•漕(转运使),其本职是经管一路财赋,久之,成为事实上的大行政区(路)的监司官。南宋改为漕司。•宪(提点刑狱公事),管司法•仓(提举常平司),管赈荒救济事宜。•州•知州:赵匡胤立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之患,削州镇之权,“令文臣知州事”。•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称判某府、州、军、监。•通判:与知州相互牵制、监督。•诸曹官•录事参军掌州院庶务,纠诸曹稽违;•户曹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受纳;•司法参军掌议法断刑;•司理参军掌讼狱勘鞫之事。•县•县令、县丞、县尉、主簿•“县千户以上,依旧置令、尉、主簿,凡3员;户不满千,止置令、尉各1员,县令兼主簿事;不满四百,止置主簿、县尉,以主簿兼知县事;不满二百,止置主簿,兼县尉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泛县。常参官知县,自屿等始也。”•知县:委派京官带本官去掌管一县之政,即所谓知县事。知县有别于县的本官县令,因为是差遣。•宋代的州、县衙门中,除了中央所委派的官员外,还有很大数量的吏。•州一级政府里,有孔目官、勾押官、开拆官、押司官,粮料官等等。县衙门里,有押司、录事、手分、贴司等。•吏的来源有的是召募,有的是差派,绝大部分从地主阶级中选充。元明清行省制•元的行省•“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明代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诸行省俱为承宣布政使司,罢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参知政事为布政使。•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提刑按察司•按察使1人(正三品)•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副使(正四品)•佥事无定员(正五品)。•都指挥使司:掌各省之军事。•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四人。正三品•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都、布、按三司鼎立之制,虽能防止地方权力之扩大,但又不免酿成运用不灵之弊。所以明中央又派遣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以驾凌于三司之上。•清代的行省•总督(制台):下1-3个省全国8总督正二品•掌釐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直隶总督: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抚台)•从二品,为一省之行政长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衔。•云南巡抚:巡抚云南等处提督军务兼理粮饟•布政使司•布政使(藩台)从二品•掌一省之行政和财赋之出纳。•按擦使司•按察使(臬台)正三品官•提督学政,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属等官进士出身人员内简用。各带原衔品级。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