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论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n卷第2期1995年6月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HUANGHUAIJOURNALVol.11Jull亡No.2l,95明代官吏考核制庆论略王兴亚摘要有明一代,以历代官吏考核制度为借鉴,从加强其政权统治出发,制定了更加完备的考核制度。其特点是考满与考察相结合。为保证考核制度的实施,注慈反复强调秉公考核。循名责实,同时加强考核立法,严格考核程序,堵塞漏洞,收到显著成效。尽管明代考核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总体来看,对明代吏治还是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关键词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考满考察官吏考核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实施,不仅直接关系到各级官吏的切身利益,同时关系到文武百官职能的发挥、各项政令的实施,以及社会的治乱兴衰。明代以历代官吏考核制制度为借鉴,从加强其政权统治出发,制定了更加完备的考核制度。《明会典》的纂修者说:“国家定制,内外官考满之外,复有考察心。考满是对所有官吏的全面考核,以定其升、留、降。考察则重在查处官吏的过失,以备惩处。二者相辅相成。本文拟就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确立、实施及其得失作一评述。一、明代官吏考核制度的确立明代官分九品十八级,依其品级划分,四品以上为高级官员。五品以下为中下级官员;依其任职地区划分,分为京官与外官。京官是指在京中央机构任职的官吏。外官是在各省地方机构中任职的官吏,在各个机构官员设置上,又有正官、首领官及属官之分。明代官吏考核由吏部、都察院共同负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掌官吏考课,默涉之事心都察院“遇朝朔考察,同吏部司贤否涉黝峪逐渐形成了考满与考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l)考满考满是按照官吏任职职责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的全面考核。其目的在于“族别贤否,以示劝惩”,作为升、留、降的依据。考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洪武十七年,吏部尚书余火气说:“三年一考,九年通考,乃本朝考绩之法吻丘浚在其‘大学衍义补》中说:明代考核,“内外官皆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默涉之典’,多考满的原则,主要有二:一是“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隆崛。所云《职掌》即《诸司职掌》,是明政府对国家机构设置以及官吏职责的具体规定,此外,明政府为加强对官丈管理,还制定并颁布了《到汪须知》、《责任条例》等一系列的条例。二是重在实绩。洪武元年,令监察御史、按蔡司刊各处府州县官,“所行事迹,考检明白,开具实绩甲闻,以凭黝吵’@隆庆时,吏部尚书高拱强调官吏考核“惟考其政绩”。万历五年,又令‘’大小官员升迁及行取选用,只视其职业修否为殿最,不得复以资格为限”口返考满有京官考满和外官考满、高级官员与中下级官吏之分。京官考满。《明会典》载:京官四品以上、“九年任满,默吵取自上裁”,又载:“凡在京堂上、正佐官考满三年、六年,俱不停傣,在任给由,不考核,不拘员数,引至御前,奏请复职”。此云在京尘上官包括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都御史、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通政,大理寺卿、少卿,詹事府詹事、少詹事,太常寺卿、少卿等,由皇帝直接掌握毋须考评,九年任收稿日期:1994一12一25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满,其升降去留由皇帝裁决。京官五品以下各衙门首领官、属官,一般先由本衙门正官考核,再报都察院、吏部复考.洪武二十六年定:六部各衙门五品以下官,“历任兰年听本衙门正官,察其行能。难共勤惰从公考核明白,开写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送监察御史考核本部复考”曾在京军职文官,俱从监察御史考核各以九年通考。左春访、司经局、科道官及尚主司中书舍人的考满,由吏部考核,勿须侈咨邵家院。外官考满洪武二十六年定:“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五品以上,俱系正官、佐二官。三年考满,给由进牌,别无考核衙门,从都察院考核,本部复考,具奏酬涉,取目上裁吻弘治年间更定:“布政司堂上官仍咨都察院考核,按察司堂上官径赴都察院考核,俱吏部复考,布政司、按察司首领官、属官及府州县官考满情况较为复杂。各处布政司、按察司首领官、属官,“从本衙门正官考核”。按察司首领官,“从监察御史考核”。府州县官,“府正官从布、按二司考核。府、州佐二、首领官及属官,从县正官考核。俱经布、按二司考核,功司复考”。其具体办法,洪武二十三年之制为:“诸司置立文簿,将行过事迹逐一开写。每季轮差吏典一名,送本管上司查考。布政司考府,府考州,州考县,务从实效,毋得逛惑繁文,因而生事科扰。每岁进课时,布政司将本司事迹并州府县各责考过事迹文薄,赴京通考略。洪武二十六年又定:在外有司府州县官,“三年考满,先行呈部,移付选部。……其见任官将本官任内行过事迹保勘核实明白,出给纸牌,攒造事迹功业文册,纪功文簿,称臣签名,交付本官,亲费给由。如县官给由到州。州县当面察其言行。办事勤惰,从实考核称职、平常,不称职词语。州宫给由到材,府给由到布政司,考核如之。以少俱从按察司考核,仍将考核词语呈部考核”。。考满将官吏分为上、中、下三等,即称职、平常、不称职,以确定其升降去留。对此,丘浚有清晰的记述:“官满者.则造为册,备书其在任行事功迹,属官则先考其长.书其最目,转送御史考核焉,亦书其最目。至是,考功稽其功状,书其殿最。凡有三等,一日称,二日平常,三日不称,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通考,乃通计三考所书者,以定其升降之等廊鉴于通考为九年,在这九年中,有三次考核,而旦每次考核都以三等作结论,为此,又对九年通考累计计算办法作出明文规定,洪武十四年定;九年之内,“二考称职一考平常,从称职,二考称职,一考不称职;或二考平常,一考称职;或称职、平常、不称职者一考者艺从干常’毋二永乐八年改为“初考称职.次考未经考核,三考称职;初考、次考不给由,三考称职才,俱从称职。初考考不给肖。次考称职,一三考平常者;初考平常,次考不绘由,三考称职者,俱从平常。‘初考不给幽,次考乎常,_三考不称者,从不称职吻。对于九年考满时间计算亦有明确规定。弘讼十三年奏准;“给由’多员历惨一百八个月,或一百十个月,俱准九年考满。若多历少历者,俱参间。少历一个月以上,问罪补任”。隆庆二年重申:“三六九年考满到部,仍照旧例分别三等,不得概考称职。其平常与不称职务官,或量分别处,或请旨罢翻”。关于考满升赏。京官“凡一、二品官考满,赐羊酒钞锭。尚书、都御史六年考满加太子少保,九年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有三年中太子少保,六年加太子太保者,内阁三、六、九年考满,应升官秩,取自上裁。其一品,九年考满,或踢宴,或赐救奖励及浩命、荫子等项,俱出特恩,或奉旨查例议拟奏请礴。五品以下官,洪武十七年定:“五品以下考核称职无过者升二等,有公过而私罪轻者升一等。有纪录罪至徒流一次本等肺二次降一等,三次降二等,四次降三等,五次降以上于未人流内用。平常无过升一等,有公过而私罪轻者本等用”:。。洪武二十六年,颁布繁简则例,对在京在外官吏考满处置办法作了详细规定。不仅如此,还依据各个衙门的性能及各官职责特点,制定了关于钦天监、太医院、仓库官、巡检、教官以及吏员等考满升降的具体政策。“仓库官一年考,巡检三年考,教官及流外冗官九年考,核其功过漪涉之。阶无过一等,惟举人教官,得引选试升。升无等远府同知以下。三、六年省考,九年部考礴。吏员历三考,满九载,给以出身。然而,其“祟者止于七品’。。(2)考察明代的考察,与考满不同,它侧重于官吏年老体弱及有过失的官吏。明人高拱曾说:“考察本为去不肖也。”考察亦分京察与外察。京察是对在京官吏的考察,“旧无常期”。天顺八年,定京官每十年一次考察,“不拘见任,带傣、丁优、公差、养病、省祭等项吻,均应接受考察。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南京吏部尚书傅瀚奏请,改京官六年一考。十七年又令十年一考.寻又改为“六年一考著为令峭。至正德四年,第2期王兴亚:明代官吏考核制度论略考察京官,“时距弘治考察时止五年。自是己、亥两年考,遂为定例咯。考察之日期,初定于京察之年四月,后改于三月.又改于二月。外察又叫外官考察,亦称大计,因与官吏朝觑结合进行,所以又称朝觑考察。官吏朝奴,初为每年一次,洪武十七年定外官朝奴考察三年一次。二十九年,始定以辰、戌、丑、未为朝巍之期。朝毕,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进行考察。考察之日期,多在朝奴之年正月,是为定期考察。此外,尚有不定期考察,“若因事考察,间一举行,无常例”弩这种不定期考察,不仅行之于洪武初年,如洪武四年,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台及各道按察使考察天下有司,奏请黝涉。。而且在三年朝奴考察成为定制之后,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断派遣官员考察官吏。永乐元年,命廷臣二十六人巡抚天下,右都御史王彰与给事中王励奉命赴河南,“河南水灾,民多流亡,长吏不加恤,彰奏黝贪刻者百余人,罢不急之征十余事礴。仁宗即位,遣官考察各地官吏,“布、按二司官不职者,降为县官噜。正统十四年,命大臣考察中外官吏。。考察的具体办法,京官“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俱听考察啼。并逐渐确定由吏部会同都察院进行考察。正统元年,定“两京各衙门属官、首领官,从本衙堂上官考察。如有才力不及、老、疾者,吏部验实,具奏定夺吻。成化四年,定京官五品以下,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各堂上掌印官公同考察。十三年又定:在京各衙门五品以下堂上官,吏部会官一体考察。湃六科给事中,令吏部会官考察。翰林院官考察,先由瀚赫院学士会同内阁考察,后改由本院掌印官会同吏郁考察。嘉靖时始定归吏部及都察院。至于内阁书办平刹请两房中书官.宪宗朝命翰林院学士会同内阁臣与讲读以下等官考察,不许吏部干预。“然嘉靖以来,仍从吏部、都察院为政矣礴。其程序大致是:吏部于京察前三个月,行文京内各衙门掌印官,责令他们将所属但在应考数内者,查取考语,务要或贤或否,明注实迹甲。各衡门对所属五品以下官吏一一写出考语,于考察之前报送吏部,吏部会同都察院根据所报考语材料,拟定考察结论,奏报皇帝批准施行。外官考察,亦由吏部、都察院负责,实行分级考察,制度严密。宣娜十年,令各布政司府州县从布政司及巡按御史考察、其布、按二司堂上官,从吏部、都察院考察。属官,从巡按御史、按察司考察3。景泰七年,令巡“毛、巡按会同按察司堂上官考察府州县官。其布、按二司宫、‘悉听巡抚同巡按一体考察,具奏罢豁’吞。弘治十六年,始定“外官考察,概属抚、按”。其办法较为复杂,集中考察与平时考察相结合,大致为:朝魏之年进行集中考察,各布、按二司、盐运司、府州县以多‘仁万流它等衙门,正官衙门带首领官吏各一员,各理事所官员,将依照《到任须知》攒造文册,以及原领救谕、诸司诸掌内事迹文簿,“仍画土地人民图本,如期至京”,具本自奏。各处巡抚、抚按考方面,布、按二司考合属,对其所属官吏俱要写出考语,密封报送吏部。而平时,州县正官按月将所属官吏表现造册上报给府,府正官于年终将所属官吏表现上报给布政司。考察处分《明史·职官志》载:“考察通天下内外官计之,其目有八:日贪、日酷、日浮躁、日不及、日老、日病、日罢、日不谨”。这是对明代考察项目的概括。其处理办法,京察四品以上官自陈.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官,基本上实行的四等法:致仕、为民、冠带闲住,降级外调.这四等法的实施,不同时期,又有所差异;不同品级,也不全同。宣德五年,令“贪污者发边卫充军,老疾鄙狠者为民”。七年令“昏濡不立、贪暴无厌者.具奏罢翔哈。正统四年,令酗酒、贪污者置之法@.十年,令贪污、酷刑,俱当罢为民.。天顺四年、定考察降默等第:“令老疾者致仕,罢软者冠带闲住,有赃者发原籍为民。后分为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嗜。以上处分是对文官而言的。至于武官考察,晚于文官。弘元年始定兵部会同科道官考察“镇守等官凡有疾者,戴罪待问者,年老政声无闻者,不惬人望者,皆罢之。年及六十者,令致仕啼。所以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大计考察之法,至今日详备极矣。然孝宗朝所未然’毋。有明一代,凡在考察中被革职的官吏,“不复叙用”,嘉靖二十四年,福建道御史桂荣曾经上疏陈述常州知府符验在考察中被诬降调,请复其原职,世宗不允,批示“考察重典,不许轻变,以起后来援引救护之端,符难照旧降调礴。考察目的在于查处官吏有无所定八目即八种情形。这是主要的.也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