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国家行政制度第一节概述一、涵义与特征涵义:行政制度的核心:各级各类行政机关职权的确定和划分。行政制度的载体:各级各类行政机构。特点:1、集中式管理2、行政与政治高度一体二、国家行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49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行政制度的正式形成。1966-1976年1978年以后第二节国家行政组织制度一、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国家行政组织制度的法律地位,是指法律规定的国家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民所发生的法律关系中,所具有的权限和责任、权利和义务的总和。1、行政组织与共产党政治领导(1)大政方针,监督(2)党员成为公务员进入政府2、行政组织与人大3、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4、行政组织与公民二、设置原则1、适应原则。2、精干原则。3、统一原则。4、法治原则。5、效能原则。三、结构类型结构:纵横排列的组合方式。1、垂直结构:国务院下辖A:直辖市B:省(自治区)C:省(自治区)区县市地市乡县区县乡乡2、平行结构(横向并列结构)关系:分工协作、配合互助的关系3、网络结构(矩阵结构)执行特殊目标或特定业务而从不同的组织机构中选派人员而组成的非常设性组织。利弊何在?四、各类组织的职能配置1、领导机构。2、办公机构。3、专业管理机构。4、咨询机构。5、派出机构。第三节国家行政领导制度一、委员会制二、行政首长负责制“三权一责”1、全面领导权;2、最后决定权;3、人事提名权;4、全面负责任。三、首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关系:1、要求是一致的。民主集中制并不排斥个人负责制。集体讨论、领导决定、领导负责2、不同的国家机构在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时,应有不同的的形式。3、中国实行的首长负责制,是以民主为前提的个人负责制。要真正实施首长负责制,必须提高行政首长的素质,理顺党政关系。第四节国家行政决策制度一、行政决策制度的构成1、行政决策体制:是指承担行政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以及所遵循的基本程序。2、行政决策的四大系统(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2)行政决策信息系统(3)行政决策咨询系统(4)行政决策反馈系统二、行政决策的程序(1)确定决策目标(2)设计备选方案(3)方案评估与择优(4)实施追踪与完善既定方案三、行政决策的实施规程实施少有“法内制度”,长期实践中存在一套相对稳定的“法外制度”。1、宣传、阐释、动员,获得广泛支持。2、具体部门落实,明确权责关系。3、及时检查监督。4、评估实施结果,总结经验教训。第五节国家行政监督制度一、行政监督的特征简单地说,“行政监督”就是“监督行政”,对象专一、主体多元。1、行政监督对象的广泛性;2、行政监督内容的多样性;3、行政监督主体的多元性。二、内外双重监督(一)内部监督体系专职机构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非专职机构的监督自上而下监督、自下而上监督、平行监督(二)行政外部监督体系1、政党(共产党和民主党)2、人大3、司法监督4、人民政协监督5、社会监督三、行政监督制度的现状分析1、过多的监督主体,使监督工作反而难落实。2、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3、监督内容的单一性。4、监督法规不完备。5、监督主体之间缺乏沟通。6、民间渠道不通畅,信息不透明,缺少知情权。四、改革和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的若干思考1、完善各监督主体的协调机制;2、制定可操作的专门监督法律;3、加强监督队伍的建设;4、发扬人民民主监督。(人民监督法、私访制度、良好的执法环境、)第六节国家行政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