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有关内容说明二○○四年二月二十八日2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三、新规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全国储委1959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矿产储量分类规范《矿产储量暂行规范(总则)》;1984年3月全国储委颁布了《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3年制定了《岩金矿普查规范》;1995年制定了《岩金矿地质祥查规范》。4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962年11月冶金部、地质部联合发布了《铜矿储量分类规范(暂行)》,即铜矿的地质勘查规范;1981年5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9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51991年1月1日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5年地矿部发布了行业标准:DZ/T0149-1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DZ/T0150-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范》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174-1997《铜矿地质普查规范》。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范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并于2003年3月1日实施。6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1、勘查阶段划分新规范不仅对勘探工作提出了有关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对详查、普查、预查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为了减少规范数量,新规范对矿产特征和勘查评价方法相近的矿种进行了合并。铜、铅、锌、银、镍、钼合并为一个规范。7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①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②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少量工程→数量有限的工程→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加密各种采样工程;③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8各阶段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工作区范围根据区域地质工作和遥感、物化探异常研究结果和成矿远景区选区。预查发现的有希望的矿点和矿化潜力较大地区。普查证实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区(床)。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或详查圈出的勘探区工作方法和工作量初步野外观测和物化探,极少量工程揭露和验证,与已知矿床类比。地质填图.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和物化探工作。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采用各种勘查方法和手段,比普查阶段密的系统揭露和取样工作。加密各种采样工程,以及其他技术方法手段。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任务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工作的价值或圈出详查区。圈出勘探区范围,作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目的为普查工作提供依据。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作为勘探、矿山规划项目建议书、和直接开采利用的中小矿山设计依据。为矿山建设提供依据。9各勘查阶段勘查研究程度要求表勘查研究程度研究内容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区域地质初步研究大致评价初步评价矿区地质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细查明地质研究矿体地质大致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细查明矿石质量研究大致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查明详细查明矿石选矿加工技术性能研究类比研究作出可选的判断和预测类比研究;可选性试验;作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为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易选矿:对比或可选性试验。难选矿、新类型矿石: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扩大试验。作出是否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易选矿: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新类型矿石: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进行半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业流程提供依据开采技术条件研究顺便收集资料初步了解,类比评价基本查明开采技术条件类型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综合评价大致了解,初步评价大致查明,研究伴生矿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基本查明,全面查明伴生矿产,探讨工业回收的可能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102、预查阶段与普查阶段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物、化探异常、矿(化)点的工作程度上。预查阶段主要是对物、化探异常及矿(化)点进行以地表为主的评价工作,有可能发现矿体,也有可能未发现矿体。如果发现了矿体,应施工极少的工程对矿体进行大致了解。对贫富、经济价值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未发现矿体,也应指出下步找矿的方向。普查阶段除对物、化探异常进行评价外,主要使用数量有限的工程对找到的矿体进行初步评价,相当于地表稀疏工程控制和1-3条剖面的深部工程控制。因此,预查阶段主要是在远景区内寻找异常和矿(化)体,如果发现了矿体只作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勘查提供靶区、靶位;普查阶段大部分工作是对已知的及新发现的矿体作初步查明,并进行概略性技术经济研究。113、详查与勘探是的核心是经济地质工作详查阶段的工作是对普查中找到的矿体进行较为系统的评价,一切技术工作只要求做到基本查明的程度,为是否能进行更深入的勘查评价、或者为矿山长远规划设计或进行开采利用提供意见。因此详查工作主要围绕矿体(资源)能否开采利用提供基本的地质经济评价意见。勘探阶段的各项技术工作要求、研究程度、工程控制程度等,都是为了要开发利用该矿床(体),是在开采前必须进行的工作,要为矿山建设设计取全、取准必要的地质经济技术参数,因此对各项技术工作要求比较详细。12公益性的地质勘查工作只做到预查、普查阶段。详查与勘探均属商业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而且主要由投资者来决定是否进行详查与勘探。由于今后的地质勘查工作更多地由各种投资主体来进行,做到什么程度由投资者根据需求来决定,因此勘查工作的阶段性划分并不一定很清楚,地质依据充分者,可以跨阶段。勘查报告达到什么程度,由评审单位根据提供的资料(资源储量类别)加以判断。134、可行性评价新规范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工作,并把它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行性评价的程度(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结论是划分资源储量类别的重要依据。因此,地质勘查单位提交的成果报告,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的,只能提交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的,才能提交相应类型的资源/储量。新规范对可行性评价工作的资质也作了规定,可行性研究和预可行性研究“必须由有资质的单位或有资质的技术经济专家会同有关专业人员完成”;概略研究由地质勘查单位完成。145、资源储量分类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A、B、C、D级,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的资源储量分类是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所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由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中有三种储量、六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15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类,没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16在类别上: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对于原Ⅰ、Ⅱ勘探类型B级--探明的;C级--控制的;D级和部分控制较好的E级--推断的。对于原Ⅲ、Ⅳ勘探类型,不探求B级储量C级---探明的或控制的;D级---控制的或推断的。这仅仅是大致相当于,便于新老资源储量对比,而不是“等于”。至于原规范各级储量与新规范中各个类型的一一对比,则要给原各级储量赋予经济意义后才能对比。177、矿床勘查类型划分通过对75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铜、铅、锌、银、镍、钼采用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原铜矿、铅锌矿、金矿划分为5个勘探类型,钼矿划分为4个勘探类型。铜、铅锌矿勘探类型划分要素采用了四段划分,而金矿则采用了五段划分,指标较乱,如矿体规模就有巨大、很大、大、中等、小、很小等,对比标志不统一。新的勘查规范对勘查类型划分要素统一为简单(大、稳定、均匀)、中等(中型、较稳定、较均匀)、复杂(小、不稳定、不均匀)三段。勘查类型做了调整,即把原来的四至五个勘查类型调整为三个勘查类型:187、矿床勘查类型划分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类型系数为2.5-3(铜、铅、锌、银、镍、钼,下同),相当于原Ⅰ、Ⅱ勘探类型(岩金我国缺Ⅰ类型);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类型系数为1.7-2.4,相当于原Ⅲ勘探类型;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类型系数为1-1.6,相当于原Ⅳ、Ⅴ勘探类型。每一个类型的类型系数是矿体五个主要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是:矿体规模、形态、构造影响程度、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198、勘查工程间距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距离,其间距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首先要看矿体整体规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视实际情况,该间距可以缩小一半或扩大一倍。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20新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一些原则意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在附录中列出了岩金和铜、铅、锌、银、镍、钼各矿种控制的资源/储量沿矿体走向与倾向的参考工程间距。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需要说明的是附录中未给出探明的和推断的工程间距。探明的工程间距应在研究矿床自身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加密工程间距,不限于“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一倍,目的是确定矿体的连续性,使矿体连接无异议。推断的工程间距,可以是不等间距的稀疏工程控制,其稀疏程度可以是“控制的勘查工程间距”的2-3倍,并有1-3条剖面有深部工程控制。21新规范对不同勘查阶段的工程布置及其间距进行原则性规定。预查阶段:由于无或仅有极少量的地表工程,无需确定其工程间距。普查阶段:在预查工作的基础上,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大致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22详查阶段:以大致确定的勘查类型为基础,在普查基础上用系统的取样工程,建议参照附录推荐的工程间距,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进行控制,基本确定其连续性,排除大的多解性,并依据新的探矿结果和地质认识调整勘查类型。23勘探阶段:为满足矿山设计和开采的需要,根据详查阶段确定的勘查类型,适当加密工程间距,详细圈定矿体,肯定矿体的连续性,排除多解性。24岩金矿勘查工程间距表控制的勘查类型坑探钻探段高(个)穿脉(米)走向(米)倾斜(米)Ⅰ(二)40~8080~16080~160Ⅱ(一)~(二)二)(二)20~4040~8040~80Ⅲ20~4020~40注:1、(一)(二):分别指相当于一、二个中段段高。当矿体陡时,一般坑道段高为30-40m,缓倾斜时一般为沿矿体倾斜30-40m。2、钻探的倾斜距离一般指沿矿体倾斜的实际距离。3、探求探明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可以在控制的资源储量的钻孔间距的基础上,加密一倍、二倍……余类推。4、对第Ⅲ类型矿床,如果用本表的工程间距,无法探求相应控制程度要求的资源储量时,则只能边探边采,不宜进行勘探工作。5、当矿体在走向或倾斜上的变化程度不同时,工程间距应作与矿体相应的调整。7925各矿种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的对比矿种Ⅰ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Ⅱ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Ⅲ类型控制的沿走向m╳沿倾向m铜矿200~240╳100~200120~160╳100~12080~100╳60~80铅锌矿160~200╳100~20080~100╳60~10040~50╳30~50银矿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