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新人培育视域下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略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时代新人培育视域下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略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和行为习惯内化的主要路径,即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指明了时代新人培育的三大着力点,即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这意味着时代新人的培育不仅要重德育,更要着眼于“德”“行”之间的转化,而行为习惯养成则是重要的落脚点。时代新人培育与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联系高校开展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于时代新人培育的根本目的具有重要意义,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关系到时代新人全面发展、道德规范和人格完善的关键问题。首先,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时代新人培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环节,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动态过程,是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入脑入心到实践落实的重要步骤,具有个体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长期性、过程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特征。高校育人工作应深刻把握这一人才培养规律,避免重才智而轻德育的教育倾向。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应然指向包括培养积极勤奋的学习习惯、贯彻合理舒适的生活习惯、加强规律持久的运动习惯、扩充多重维度的实践习惯、形成克己复礼的网络习惯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培养工作中。其次,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的基本形式。高校育人必须依托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这一抓手,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是一个机械的、单向的育人过程,不是让学生亦步亦趋、“被迫”发展,而是将全面发展转化为内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发地进入更高层次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养成阶段,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精神追求的升华不断延伸自身的发展领域。第三,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是检验时代新人培育实效的有力方式。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为导向、以实践为途径、以素质提升为目的的动态育人过程,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因此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内容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大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善于抓住当前网络时代、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等特殊背景之下发展而来的特殊规律。新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物质基础和精神风貌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环境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既为新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带来了时代机遇,也使其面临一定的挑战。首先,新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方面。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外部环境,极大地受到新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全面发展和精神面貌提升等因素的积极影响。从客观基准来看,良好的育人场所和设施能够天然地使大学生置身于科学合理的行为引导布局中,能够促使大学生下意识地跟随学校潜在设置的育人路径,同时也是让大学生收获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的有效方式。从精神动力来看,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厚积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内驱力。高校应以繁荣稳定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持续滋养大学生,从而为其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锻造道德人格、形成美好风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从网络媒介来看,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既是网络社会的成员又是建构者,既是网络媒体的受众又是传播者,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多重主体身份的复合促进了网络媒体文化的多元化,也拓展了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多样形式。其次,新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的挑战。一是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性教育亟待重视。大学生群体在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呈现出功利获得感重于成长体验感、阶段性效果重于持久性成效、个体性成果重于服务性实践的倾向。基于“唯成绩论”和“唯功利论”目的,在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没有“加分”就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没有奖状奖励就不愿意参与实践活动,不是学生干部就不愿意为集体服务,否则就认为是“无效参与”,某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否能为其带来一定的“好处”、是否有助于其争取一定的“成果”成为了评判其行为习惯养成的标准。二是行为习惯养成的行动力培育亟待提质。新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这说明了大学生群体渴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方面因素导致行动力不足的现象,如大学生理想状态与能力范围耦合度不强、养成计划与具体实践的同步性不高、计划实施挫败引发的焦虑心理频现等状况。大学生各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目标往往存在着“应然”和“实然”的差距,在养成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由于意志力消退、懒惰等原因导致“立Flag必倒”、拖延成性等不良现象。此外,部分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一旦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实施遭遇挫败便极易引发焦虑心理。三是行为习惯养成的主动性调动亟待增效。近年来,丧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频繁出现在Z世代,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交媒体用语和日常生活表达之中,关于丧文化的关键词演变,从前几年的“佛系”,变成了后来的“躺平”,再到现在的“摆烂”。与丧文化相对的还有一种“精致利己主义”,此类人群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并不消极,反而展现出一种异常的积极,但这种积极性往往以利己为目的,同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时代新人培育视域下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探析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方略是回答“如何”实现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重要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和行为习惯内化的主要路径,即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与制度保障,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具体落实提供了基本遵循。首先,以教育引导为统领推动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稳定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心。新时代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心应当落点于成人、成才、全面发展之上。无论是鼓励大学生“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还是支持大学生广泛参与“行万里路,感中国情”的实践活动,要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高校所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要扩充丰富的形式,引导大学生把小我融入祖国大我和人民大我之中。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确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向度。青年一代的爱国行动是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为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明确了“方向”,也作了“力度”的规定性。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爱国思想,并转化为自己合理的爱国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成长为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三是要以道德品格教育提升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高校以培育时代新人为目的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辅以兼具开放性、针对性、务实性和实践性的道德品格教育,既要生动开展道德品格教育,让大学生群体愿意听、乐意学、坚持做,又不能让道德品格教育陷入庸俗化,丧失严肃性和严谨性。其次,在实践养成中推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落地生根。一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落实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高校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日常劳动能力,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基础内容,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合理舒适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如果能够从劳动技能实践做起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便是初步具备了构建个体良好行为习惯体系的基本素质。除了日常劳动实践以外,高校应当积极创建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平台、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形式。二是要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将习惯内化为个人品质。高校应当广泛同各类型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践基地等对接,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和广泛的实践机会,在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其多重维度的实践习惯,同时引导大学生将良好习惯内化为个人品质。三是要在创新实践中开拓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获得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相结合,充分运用课程、课外活动和网络等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实践,使大学生群体在接触新鲜事物、闪现新颖想法、着手新兴实践的过程中推动自己培养新领域所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第三,在制度保障下建构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支撑机制。高校应在制度保障下建构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各项支撑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各部门、各层级、各学科在育人过程中的合力作用,同时着力健全学校同社会和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要健全完备的制度规范体系和高效的制度实施体系,确立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制度的权威性。就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而言,构成其制度规范体系的,包括但不限于各高校专有的校纪校规、校史校风文化、特有的风俗惯例、学生奖惩机制等。高校制度规范主要以柔性道德约束和分明的奖惩机制相结合来发挥作用,尤其针对校园内发生的不良行为、道德失范等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惩罚和纠错处理。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实施体系,包括制度实施程序的正当和合理性、制度实施手段的规范和丰富性、工作队伍主体的素质提升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监督环境,形成“社会-高校-家庭”全链条的行为习惯养成积极氛围。营造全员参与的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氛围,必须持续优化高校相关制度保障和监督环境,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风尚从高校层面延展至社会层面,同时也聚焦大学生个体的家庭氛围和引导作用,使大学生群体在“社会-高校-家庭”的育人链条中充分接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意识的熏陶。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