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安涉警负面舆情应对处置调查研究情况报告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带来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公安机关作为各类矛盾风暴的舆论漩涡中心,需要处置自身队伍建设和在各类社会矛盾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涉警舆情,如果不能有效处置负面舆情,必然产生严重的舆情危机,使工作陷入被动的境地,甚至对整个社会稳定以及治安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全面分析当前XX公安处置舆情的基本策略和效果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从树立舆情处置正确理念、健全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一、XX公安网络舆情处置的现状(一)XX公安面对的网络舆情现状近年来,随着电商产业兴起,抖音、快手等社交应用蓬勃发展,XX公安面临的涉警负面舆情越发活跃、复杂,整体来看,呈现以下以下特点:1、舆情数量走高。2021年,全市公安机关共上报各类涉警负面舆情XX起,有效处置XX起。而2022年,对应数据分别为XX起和XX起,较前一年同期增长28%和39.1%,其中不乏热点网络舆情,舆情数量较2021年相比大幅增长。2、舆情涉及面广。从涉警负面舆情发帖内容来看,涉及案件办理、治安整治、窗口服务、接处警投诉、征地拆迁矛盾等多方面,以2022年11月市局处置的网络舆情为例,其中有XX起直接针对公安队伍,有质疑民警执法不公、举报违法乱纪、对治安环境或社会秩序不满等。商铺小区业主维权群体等为维护合法权益,通过本地网站论坛制造舆论声势,以此博取关注、吸引眼球,更有甚者联合煽动、组织非法聚集引发群体性事件,存在较大涉稳风险。3、各路群体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以利益诉求为目的网络舆情,多为群体策划的产物,往往演变成“爆炸能量”。去年以来,本地的利益诉求中,住房保障、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占主要类型,往往容易引起相关利益群体“抱团取暖”,发酵形成舆论热点,引爆线下维权,并再次被网络无限放大,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公安工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导致涉及公安的话题极易吸引公众眼球,爆发舆论关注。虽不少贴文存在不实的现象,但一定程度上使公众先入为主,对公安机关留下了暴力执法的不良印象。4、媒体炒作热度高。为获得民众的关注度,增加收视率、发行率等诸多因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往往交互跟进,互相炒作,形成网下网上推波助澜,使得涉警舆情事件达到舆论的最高峰。2021年11月,一则《XX“最美酒托”出狱后参与反诈宣传,曾因高颜值通缉照刷屏全网!》报道“横空出世”,该视频一出,立即引起《封面新闻》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引发本地网友及全国网友对XX公安的质疑:“难道警察叔叔也认为颜值即正义?”“她自己现身说法,忏悔过去是可以的。但是,参与反诈宣传,与自身忏悔是两码事。”以此可见,该新闻的恶劣影响已经形成并且极难消除。(二)全市公安网络舆情处置成效1、推动警媒关系的良性互动。一是建立了与媒体的良性沟通平台。市局宣传处牵头搭建了自媒体公众平台,定期协同网信办召开联席会,召集本地知名论坛网站和本地网络大V,敲打拍肩执法,提醒全市网络发声者遵守纪律,沟通感情;二是树立“合作共赢”的警媒互动目标与防线。主动与网络媒体搞好关系,调动各媒体版主的网络宣传积极性,今年以来,共发提醒性、预警性贴文XX余条,从预防角度极大地减少了群众损失,也让广大网友进一步支持和理解公安工作,实现与媒体的良好合作、互惠双赢。三是把牢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市局注意加强与XX本地的报刊、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部分新兴媒体的合作,今年以来,开展“媒体进警营”等活动X次,积极向XX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单位提供宣传信息和采访线索XX余条,主动抓牢掌控主流媒体舆论向导的主动权和言语权。2、推动互联网舆情掌控实体化。一是健全“3+N”互联网管控机制。市局健全完善了“3+N”监控工作机制,推动宣传、网安、情指部门三家协同作战,主动向N个虚拟阵地贴靠,重点围绕专题性、方面性、趋势性的情况问题,加强网络情报信息的归口管理、汇总分析、积累研判。以2022年为例,以来共监测发现、上报各类有害网络舆情信息XX余条,处置相关有害信息XX余条,落地查证XX人,拍肩教育XX余人。二是强化网络舆情常态化监处。充分利用7x24小时错位监控研判制度,第一时间发现各类涉警涉稳情报和舆情,第一时间内通报政保、治安、交警、派出所等相关警种落实处置措施,有力支撑了本地维稳工作。2022全年度,及时上报本地涉稳涉警舆情XX起,XXX起较大以上涉稳涉警舆情得到平稳处置。三是延伸网络舆情管控触角。将网络舆情管控触角向基层派出所延伸,培养了XX名派出所兼职民警,负责本辖区内涉警负面舆情的巡查,最大限度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3、推动互联网舆情掌控策略化。一是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注意工作的艺术性。针对网民上网易受“大V”左右心理的特点,全市公安机关着力建设自己的意见领袖,努力培养出了“李白拿酒来”等一批优秀的网络“大V”,通过其影响力扩宽网络渠道,更大范围地向身边公众提供有关信息。二是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舆情引导队伍。“众口铄金、积毁削骨”,网络舆情处置部门通过组建专业化、品牌化的“平安XX”舆情引导队伍,发挥团队力量的优势,或提升正确言论,或引导敏感信息,有效起到舆论控制作用。三是坚持疏堵结合排解网络维稳压力。市局除了在舆情处置实践中采取“疏”“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网上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尤其是引发网民围观的舆情,会尽快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并汇报处置,通过“平安XX”官方微博和公众号公布事实真相或者开展解释说明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影响,不断压缩负面舆情的生存区域,缓和网民的过激情绪。二、XX公安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涉警负面舆情处置的问题从目前舆情动态来看,在自由度极高的互联网面前,全市公安机关开展涉警负面舆情导控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处置不及时。少数基层单位和领导不重视舆情应对工作,对舆情危机事件缺乏规律性认识和公关意识,致使群众对公安工作缺乏信任和认可。一旦爆发涉警网络舆情热点,多数公安机关的做法还是逃不开传统的“捂”“瞒”“拖”三个字。或者由于缺乏专门的应对机制,涉警单位要层层向上汇报、拟定通稿,以至于延误了应对负面舆情的黄金时间。目前,虽然市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安机关涉警舆情防范处置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要求舆情涉及单位一定时间内将核查情况反馈,但实施过程中仍有单位以“接处警忙”“涉事民警不在”等为借口,拖延反馈情况。2、处置手法单一效率低。公安机关多采用联系网站强行删除或沉贴、寻找发帖人删除等措施,短期内确实可能起到净化网络空间的作用,但是如果处置不当,结果会适得其反。虽然全市公安机关各部门都组建了内部网评员队伍,但仍存在“凑人数”“走形式”的现象,中坚网评力量紧缺,很多网评员都是由一线民警甚至是文职辅警“兼任”。在进行舆情引导过程中没有时间浏览网民回复及深思熟虑,造成舆论引导被动缓慢、引导效果微弱等等现象。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疏导,甚至有可能因为被网民发现是“水军”而引发新一轮炒作。3、处置过程缺乏经验。部分民警在对待网络舆情上缺乏创新意识,方式简单,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畏首畏尾,面对媒体的采访,即使是正面的,也是“不说或少说”,生怕落入记者的采访“圈套”。在处置过程中,没有把握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适时适度、权衡利弊的原则,缺乏主动引导舆情走向、主动化解矛盾的责任意识,多是选择默不作声或者“强弩硬上弓”等极端方式,反而加剧了负面舆情的升级扩散甚至产生负面对立情绪。4、处置末端缺乏正面宣传。近年来,网络涉警涉稳舆情呈现逐年上涨的态势,内容往往涉及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不公,社会矛盾治理,为民服务态度形象不佳,社会治安管理不作为、慢作为以及民警个人违法违纪行为。虽然XX市公安局各级部门对公安宣传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加大各媒体正面宣传报道的力度,但宣传内容上更倾向于侦破案件、追赃挽损,在为民服务、社会治理、群体维稳以及公安形象方面的宣传力度仍需加强。(二)涉警负面舆情处置困境的原因分析1、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少数基层公安负责人认识不深,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缺少足够的重视,对一些苗头舆情缺少政治敏锐性。部分单位对网络负面舆情存在“怕”的情况,把网上舆论看作是群众的挑刺,认为网上言论是吹毛求疵,存在抵触心理,工作中畏首畏尾,缺乏主动性。2、网络舆情监测、评估、干预技术和能力不足。部分单位在应对涉警负面舆情危机过程中“重视堵、轻视疏”的现象十分明显,存在转移视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一旦封堵一个,结果可能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公安机关公信力丧失,更多的负面消息此起彼伏,给错误信息传播留下了空间,从而造成了工作被动。此外,大多数网络评论员没有在网络中发言的经验,针对网民的质疑,不善于回复、跟帖,甚至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3、舆情处置队伍建设仍薄弱。目前,基层舆情处置工作主要由情指和网安、政工宣传部门负责。结合市局舆情处置实际情况,宣传处负责涉警舆情工作民警X人,网安部门负责舆情工作的民警X人,公安局网络舆情处置队伍力量薄弱,发现、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能力整体偏弱。而且,网络舆情发生后,政工宣传、网安、情指中心等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紧密,难以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无法及时、准确应对网络舆情,开展有效导控,丧失舆情处置的最佳时间。4、舆情处置机制欠缺。目前,市局已建立起“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联动处置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顺畅。舆情事件发生后,往往缺乏统一指挥,主要都是以本条线舆情处置工作要求为主,导致部门之间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舆情处置工作合力。由于警种部门间没有理清本部门在舆情处置中主要承担的职责任务,出现部门间重复工作情况,从而影响舆情处置工作效率,贻误舆情处置战机。与情指中心、宣传、涉事辖区派出所等警种部门舆情处置分工还不明确,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舆情处置工作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制约了舆情的处置效率。5、警媒关系维系不到位。当前,基层公安机关舆情处置部门缺乏与媒体沟通的途径和经验,多数民警缺乏大局意识和警媒沟通技巧,应对媒体记者采访反应迟钝,综合素质难以在短期内适应动态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在宣传工作中,部分基层所队不善于利用网络媒体优势,没有发挥地方网络作为舆情引导的缓冲平台,舆论引导形式单一,并将负面网络舆情炒作归结于网站,乃至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干涉网络媒体直至相互对立、叫板,从而将网络媒体逼向网民,与网民形成统一战线,加速负面舆情发酵。三、下一步做好涉警负面舆情应对处置的措施(一)提高舆情处置思想认识1、从维稳高度认识舆情。公安机关的职责任务就是确保社会形势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涉警舆情的发生,集中表达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诉求、愿望,如果引导、控制不当,就会引起网络等媒体的恶意炒作,形成涉警舆论危机,有的甚至发生警民冲突,影响社会大局稳定。应从稳定的高度、政治的角度认识涉警舆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扎实做好宣传引导、应急处置等维稳工作。2、从警情高度把握舆情。应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警情就是舆情”的意识,对涉警舆情保持高度敏锐性,在发生舆情后,立即组织宣传专员以及政府官方媒体快速反应、主动发声、妥善处置,防止舆情大规模发酵,给公安机关造成被动。3、从形象高度看待舆情。涉警舆情影响社会大局稳定,更关乎人民警察形象。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应切实增强“舆情就是形象”的意识,通过与相关媒体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不断传递正能量,树立人民警察亲民、为民、爱民的良好形象,使广大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二)强化舆情处置主动意识1、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一旦发生涉警舆情,应按照“依法办理、舆情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的原则,第一时间组织宣传小组在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牢牢把握涉警舆情话语主动权,防止舆论误导和负面炒作。2、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目前,“平安XX”新媒体工作室,开通运维抖音、知乎、B站、今日头条等8个官方账号,形成以微博、微信为主阵地,统领全市XX个公安新媒体账号的强大新媒体矩阵,我们可以通过在平台内设置话题的方式,调控网民、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