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语文教案集聚4篇【学习指引】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设计语文教案集聚4篇”学习资料,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教学设计语文教案1一、教材特点《故事两则》是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配合第三组教材“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设置的拓展性练习。《故事两则》第一则故事为《加了一句话》,讲一位法国著名诗人见到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一天什么也没讨到,在她的乞讨木牌上加了“春天到了”这句话,让那些路过的人主动投币,表现了语言的强大魔力。第二则故事《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外宾时,对“万”字图案的巧妙回答,化解了场面的尴尬。二、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解大意,理解内容。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语言的魅力。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机智巧妙的语言。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精炼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精妙的进一步感悟和拓展。四、教学方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在自主学习中感悟,通过拓展性练习,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达到只是建物的拓展目的。五、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本课拓展性练习的教学思路,利用网络资源和媒体效应,收集资料,拓展性练习作辐射准备。2、学生一是重温第三组教材的训练重点,二是收集相关的事例,作好交流准备。六、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炼、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今天这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道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共同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二)阅读理解1、出示阅读要求(课件)1借助工具书,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2默读课文,这两则故事分别讲了什么,联系上下文,找出变化的原因,边读边动笔圈画。3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识出来,组交流,合作学习。2、检验阅读效果1指名读课文2让学生说说自读中解决了哪些问题。3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3、品读理解1“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A: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B:对加上“春天到了”课文是怎么解读的?C:你是怎么想的?(课件:百花争艳的春天)D:这句话精妙在哪?(加了一句,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引读:师:春天到了生:我什么也看不见!师:春天多美好生:我什么也看不见!师:春天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生:我什么也看不见!2“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填空: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心情,于是对老人产生了。是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A:“法西斯”在这句话里指什么?B:“消灭”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C:论一论这句话的幽默之意。(三)感悟内化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精妙句子。2、大家评定,把肯定的写在黑板上。3、课件展示练习内容。广告词:请不要把手伸向向你微笑的花朵!1故事中的语言(找—议)。2根据漫画写一句话。(四)总结精妙的语言是智慧果,愿同学们尽情享受语言艺术的快乐之果。教学设计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学习目标: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学习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的资料;PPT。第二部分过程设计激情导课: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2、明确目标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3、预期效果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民主导学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任务呈现: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自主学习: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展示交流: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石灰自述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展示交流: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7、设境诵读。(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8、背诵古诗。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自主学习:创作诗句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检测导结:目标检测: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a、空闲b、平平常常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反思总结: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石灰吟(托物言志)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等闲———清白粉骨碎身教学设计语文教案3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五、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七、布置作业。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3、设喻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2.讨论第三题:(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三、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2背诵全文。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教学设计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