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锦集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锦集3篇践报告是进行实践后的报告;是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对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报告。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锦集3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1特殊的学期,特殊的上课形式,还有近代史课堂上特殊的“文字”,透过文字背后的辛酸与苦楚,了解到苦难而不屈服的近代中国!一段段热血的历史故事,是近代国人对是时运的不屈服,对侵略者的抗争。近代中国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顽固腐朽的专制主义,闭塞的小农经济,成就了古代辉煌的封建文明,同时闭关锁国,自以为是的思想也限制了近代中国的发展,也是近代中国苦难不幸的根源。强大的古代中国与屈辱的近代中国就像一条河的不同的流域,如一棵树上结出的两枚不同的果子,而这条河还会继续向前,这棵树也会继续结果,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象,循环往复,经历了寒冷困难的冬天,我们遇见的是改革开放的春天,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春天的复苏,为了收获夏天的果实,为了抵御西方封锁的冬天,当今世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迎接自己的挑战,同样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科技封锁,西方阵营的贸易打压,恐怖主义的威胁,我想说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畏惧苦难的民族,面对森林大火,面临疫情无数的仁人志士冲赴一线,遇到的每一次苦难,让我们一次一次的看到中华民族那不屈脊梁,与人格的伟大。我想学习近代史,或者说学习历史(不止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是为了懂得,懂得苦难与不幸,研究历史,不止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与发展,乃至世界的人民的幸福与苦乐,以史为镜,学习为了迎接挑战,为了未来的发展,近代历史的发展着实辛酸,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我们铭记,也一直努力。面对挑战,我想说的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2缅怀过去的历史,才能找到未来奋斗的方向;铭记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方能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我这次社会实践的主题。在北京西南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坐落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里是七七事变的爆发地,是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地方。纪念馆庄严,肃穆,充满历史的沉重感。周日,我与几位同学来到这里,怀着对先烈们的无限敬意和缅怀,接受历史的洗礼。抗日战争纪念馆全面而详实的记录了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程。展览以历史图片和实物为主,辅以文字解说、景观、油画、雕塑、幻影成像、影视片等,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时,全国各民族人民不畏牺牲,共御外侮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也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展览不仅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观的肯定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这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得四万万同胞联合起来,组成可以淹没所有侵略者的抗战洪流。20__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在两个月内占领了东北三省,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日本关东军侵占东三省过程中除在黑龙江遭遇马占山部激烈抵抗外,并未遭受损失,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占领了东北三省。20__年日本又进攻上海,第一次淞沪会战爆发。由于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武装逼迫蒋介石抗日。20__年,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同时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侵略军作战,先后发动:第二次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共产党则在敌后战场展开攻势,以游击战为主,发动人民群众,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同时港澳台以及海外侨胞为抗战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回国参战,不同党派不同团体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聚合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空前的团结局面,正是这种团结,形成了即使是在国家羸弱不堪的情况下,也必然战胜侵略者的不竭的动力源泉。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3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它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的先河,它大力发展了中国的军事、经济、教育事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抵制的作用。洋务运动用自身的发展诠释了近代化的概念,后来历史证明正是洋务运动奠定的基础,才使中国的近代化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历史地位洋务运动简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华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寄希望于不改变中国政治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开展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的革新而求“自强”。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1]。同时最重要的是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创办,近代教育制度的革新和教育体制的形成,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军事工业的创办及其性质洋务运动的范围非常广泛,不过,洋务运动的中心前后有所变化,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以“自强”为宗旨,重点在训练军队和建设军事工业,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除继续进行“求强”活动外,还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把“自强”与“求富”结合起来[2]。洋务派创建的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是从1865年建立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3]。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三所洋炮局。1863年12月,李鸿章攻占苏州后,将三所洋炮局中由马格里主持的洋炮局迁往苏州,称“苏州洋炮局”,后又于1865年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将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洋炮局并入李鸿章购买的“旗记铁厂”,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4年李鸿章买下了“阿思本舰队”的一批机器,在苏州洋炮局安装使用,“李鸿章在现场参观后大为惊叹,深深感到机器生产的重要性”[4]。`从此,洋务派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建立了一批近代化的军事企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这种官办性质使得这些企业经营管理混乱,腐败现象丛生,但在厂子内部工人大多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其工资按照技术熟练程度决定,这表明这些军事工业已经具有了资本主义的性质,故“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是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起点”[5]。在洋务运动期间,清军的战斗力明显有所提高。当然,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兴办并没有达到“自强”的目标,没有彻底击退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但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创办对缓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并最终避免完全殖民地化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第一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生产技术,通过翻译西学和开办学堂传播了西学,培养了第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由于武器的生产,是以一定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所以导致了矿业、钢铁冶炼业、交通运输业、电讯业等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可以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二民用企业的开办及其性质洋务派在兴办军事企业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由于支付战争赔款和镇压人民起义的庞大军费,清政府无法为新式军事企业筹措足够的经费。其次是举办军事企业迫切需要原料、燃料供应及交通运输、电信部门的配合,洋务派他们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除了“坚船利炮”之外,还在于“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6]。另外,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经济扩张的加强,洋务派试图通过自办民用企业“分洋局利益”,与洋商进行“商战”[7],对抗列强对华经济扩张,除继续经营军事工业外,又着手兴办“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20多个,这些民用企业的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业、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中,少数几个为官办,其余都采取了官督商办的方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有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这一形势,对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的诞生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道路。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和保护者。他们使这些企业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并能够吸引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把资金投放进来,他们对官督商办企业提供垫款或借款,给予减免税厘以及专利等权力,对这些企业予以庇护。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对中国近代商办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随着对外交涉的扩大和军用、民用工业的开办,洋务派对新式人才的渴望与需求与日增强,对创办新式教育的认识与积极性日渐提高。早在洋务运动开始之际,一些思想家就敏锐地感觉到这一点,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义》中指出:西方“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至理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厄塞风土特产,多中人所不及”,倡言“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8]。其后,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均在他们的著述中反复宣传西学,陈述创办学校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洋务派官员则从实践中感到“时事孔亟,首中人才”[9]。基于这种认识,洋务派便利用他们的权势积极创办学堂。1861年,奕訢即以外交需要为由,率先奏准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开近代新式学堂之先河。稍后,各企业自办的学堂陆续涌现,期间多次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极力阻挠和反对,但他们坚持办学不辍。洋务派如此重视兴办新式教育,也是对传统的科举制的一种挑战和冲击。“新式教育肇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0],它以创办学堂为主,兼及派遣留学生和组织翻译机构,目的在于培养为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科技人才及各类实用人才。洋务运动时期所创办的新式学堂中有外国语学堂7个、科学技术学堂7个、,其中包括很著名的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4)、福建船政学堂(1867)、天津电报学堂(1880)、上海电报学堂(1882)、北洋水师学堂(1880)、天津武备学堂(1885)、广东水陆师学堂(1887)等[11]。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它开始打破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思想文化在我国教育中的一统天下,为社会培养了所需要的新式人才。洋务运动时期呈现出了中学和西学并重的局面,并被后来的一些思想家理想的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际上是在尊崇封建政治理论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容许了外国语言文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及至世界知识和国际公法等实用科学及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其次,冲击了陈腐的科举制度,引导学生在面向社会的同时,以更多的精力面向自然,学习自然科学。再次,新式教育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为我国培养了传播科学文化的种子,使很多优秀的东西得以传入我国四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在政治上的破产,但是,政治上的失败不代表洋务运动全面的失败,许多的东西展现出了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整个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一)它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由思想主张变为大规模的实际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的主张,但并没有大规模的实际行动。19世纪60年代初,脱颖而出的洋务派官僚发动并主持了这场运动。从此,“打开国门、吸纳新知、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世界”,成为近代中国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二)它揭开了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洋务运动首次在中国大地上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军用、民用资本主义企业,符合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宏观方向,修成台湾铁路、京奉铁路、天津至山海关铁路段,并开始修筑京汉铁路,同时,修筑了通达全国的各主要行省的电报、邮政业务,这些企业产生时间虽然迟于外国在华资本,但比中国民族资本发展要早,在生产规模和资本总额方面,不但远远超过了当时民族资本企业,也优于外国在华资本企业,不会随着清王朝的倒台而失去作用,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