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中的制度文化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贾贵洲电话:028-85876194(办)89004524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从社会学定义而言,制度概念上包括三层含义:(1)指社会形态意义上的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等,这是宏观分析;(2)是社会中一些具体制度,如家庭、经济、政治制度等,这是中观分析;(3)是指社会规则、规范意义上的制度,如教育制度内部的考试制度、招生制度。这是微观分析。从概念分析,校本教研制度中的制度是指微观的制度概念。按《辞海》解,制度的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从表现形式看,制度不仅表现为明文条款,如政策、要求、纪律等规程,而且表现为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规则、约定、惯例等。学校层面的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种制度规范(包括隐性的潜规则)培育出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精神追求,以及体现这种文化的特征性符号系统。在本专题中,制度和制度文化虽有区别,但有较高的重合度。一、制度:一个不断演化的管理学概念(一)制度内涵及特征的演化第一阶段古典官僚主义理论和管理学如马科斯•韦伯。把组织中的人分为领导和被领导,其中的管理者(领导)具有特殊的意义,而被管理者(被领导)只是从属的、被动的关系。这种管理是传统的、个人崇拜式的和合法的领导。在此管理学观点下的制度,主要特征是规范、强制、约束等。第二阶段以1911年泰罗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如“经济人”(泰罗和法约尔),“社会人”(梅奥)、“自我发展的人”(马斯洛)、“复杂的人”(麦格雷戈)等。这时组织中的管理注重研究并激发人的行为动机。此管理学观点下的制度,主要特征是激励、引导、指引等。第三阶段以20世纪70年代戴维斯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为代表,到20世纪80年代公司文化的兴起,再到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这时提出的“组织的人”、“文化人”等,注重组织建设中文化的培育,注重人的发展等。此管理学观点下的制度,主要特征是把人当作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从管理学不断的发展引发制度内涵的演化,可以看出制度内涵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尊重人、发展人,当然原始特征始终或多或少的存在,如同无论人如何进化,科学家总能找到人与猿的相似之处。(三)校本教研中制度文化的基本特征探索校本教研中的制度文化的特征,我们不妨从制度概念演变历程反向推理。结合几年来对校本教研的研究经历和体会,我认为,校本教研中的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三个特征:1、服务性。服务性是校本教研中制度的首要的、最大的特征。2、引导性。即将反映学校、集体核心价值观的、教师们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经验等设计成一系列制度,善意引导、指导全体教职工发展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及行为方式。3、规范性。即将学校规定的或者倡导的制度、教师们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集体性的约定等转变成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的实施,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制度文化。二、当前我省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注重对条款的建设,忽视对制度的实施现象1:制度建设成了重点,为制度建设而建设。最大问题是只谈怎么工作而不谈老师解决了什么问题。重复同样的问题,都是怎么组织研究而非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效果,老师产生压力和抵触。管理和约束色彩太重,只考虑了制度方面的问题。校内规章制度建立几十种,感觉收效并不明显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仔细分析其中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在教研制度建设时引以为鉴。首先,“制度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却忽略了权力与义务间的均衡。其次,“制度通常采取自发秩序的形式,如习俗、惯例、文化信念或来自自发秩序的规则,如规范、自我实施合同和道德律”。第三,教研制度中是否有足够的“关联性”制度保证诸多“本体性制度”的启动与落实。(二)注重制度建设的共性,忽视了学校制度的个性特色现象2:随着校本教研项目的全面推广,许多学校纷纷加强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为了抓好这项工作,许多学校纷纷外出学习、交流培训,带回大量的制度文本。别人怎么建,我也怎么建;别人建什么,我也建什么;别人有多少条制度,我会比他多几条。首先,制度文本是学校经验的提炼。其次,校本教研制度需要进行提炼、升华,切忌“抓入篮子即是菜”,将所有的经验都变为文本化的制度。再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注重制度的规范,忽视制度的引导和服务现象3:把校本教研制度当成了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师,形式化、表面化,程序化。只管下达指令,要求教师“要学习”、“要研讨”、“要反思”、“要总结”等,而在制度的建设上缺乏创新性,实施上缺乏指导性和服务性。首先,作为新课改组成部分的校本研究,在不少地方并不受学校欢迎,老师和校领导把它当成额外负担。其次,制度的规范与制度创新。最后,通过制度设计和实施,告诉教师具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中究竟如何做?方法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例如:“开放课堂,老师间相互听课”似乎很普通,但要真正做好,做到位,并不容易。青浦一中的“听课评课”制度有严格的规范,但在制度的制定中,却创造性地用了这样几个步骤:①“看别人的课堂,说别人的课堂”。②“看别人的课堂,想自己的课堂”。③“走进别人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例如:2004年古蔺县和甘孜康定县的课题交流:1、要学会看别人课题选题的视角2、要学会别人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口的选择3、要学会欣赏别人的研究观点4、要学会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5、要学会课题研究成果和效果总结方法6、要学会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和推广三、关于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的几个建议(一)在制度设计与实施中,校本教研中的组织形式必须实现由科层制演变为学习型组织。(二)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不首先是约束人,而是更加重视全体人的发展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的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到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而所谓的制度,包括坏的制度极至的奴隶制度,对于一个已经改变了(思想、观点与行为)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多大的约束力呢?———哪只不过是糊在旧时农舍窗户上的薄薄的一层纸罢了。教师教育理念、生活方式等改变是制度建设的目标。制度建设仅仅是手段,在于通过制度建设,是人们学习、研讨等,而不直接体现为利益调整(三)制度的简化和整合问题1、制度的特色化问题2、制度建设的整合问题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总之,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要求利于教师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满足教师的需要,在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如果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向上级报告全校的论文数,教师们就会到网上、杂志上抄来抄去。这种形式主义的研究当然会成为教师不必要的负担。谢谢大家!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