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融合实践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协同的前提在于各门课程内部具备相通的资源要素。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职院校以课程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以课程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将其嵌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大系统中,在要素层、结构层与功能层上与内部诸要素实现融合。一、要素融合:识别获取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资源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是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协同的前提在于各门课程内部具备相通的资源要素。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下,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在本质上说,这些课程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具备整合与重构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还需以“识别—获取—应用”为路径,深挖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课程资源。首先,精准识别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用”且“可用”的课程资源。从“有用”的角度看,需要明确不同专业课程所具有的思政教育价值性,也即识别不同专业课程中兼具专业性与思政性的资源要素,如教学理念、专业内容、技能操作、空间场域、师资配备等;从“可用”的角度看,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最大限度地统整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中的内部要素,如跨学院建立综合化的思政团队,打造代表性的学科专业性思政示范课程等。其次,及时获取上述课程资源。主要有两条径路:一是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从学校到学院,再到教师,最后到课堂,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落实体现在教学科研、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中;二是借助“自下而上”的教师集体合作的力量,扎根本学科、本专业,挖掘并创生与思政课程关联耦合的课程资源,如特定的内容文本、适当的教学时机等,确保所获取的课程资源具有高度的适切性,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落地。再次,有效应用课程资源。一方面,将上述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结合,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打造思政育人的网络教学空间、宣传平台、手机APP等,激活思政教师、非思政教师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应用思政资源的过程中养成思政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中内嵌思政课程资源,将思政的价值性与思想性因素渗透于高职校园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常规思政教学,还要着重在学校的制度规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办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依托于思政案例研习与教学、社会公益性实践以及“双创”教育等,全方位实现“以文化人”的思政育人效果。二、结构融合:构建高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在结构层上,高职推进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课程类型,明确各类课程的建设重点,并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专业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形式等。在宏观结构上,以学校为单位,将高职院校的课程类型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实训课等,课程思政建设在此层面的重点是贯彻立德树人的精神,统一思政育人、课程育人的思想。对公共基础课要加强思政专门教育,除开足开好常规的思政必修课外,可以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依托重大节日庆典等,将思政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延伸;对专业核心课要强调寓德于课,结合专业特点,挖掘专业知识中蕴藏的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等;对实践实训课要以问题为导向、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重在将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中观结构上,以学院为单位,统筹规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安排。课程思政的内涵是主体在认识客观对象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思想、价值、情感、道德等因素,在这个意义上学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一是要根据专业知识的逻辑结构,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使知识、课程与教学协调统一;二是要超越认知层面,以思政的思维方式指导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学习中内嵌思政的情感、价值与道德规范,进而内生“思政”元素。在微观结构上,以学科为单位,明确学科的类属,找准学科思政育人的着力点,以学科大概念统整课程思政,由以学科知识育人过渡到以学科思维、学科价值观育人,整合课程思政中的知识逻辑、学术逻辑与实践逻辑,彰显不同学科课程思政育人的专业性。如医学类课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教育学类课程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农学类课程强调培养学生“三农”意识与情怀等。三、功能融合:打造高职课程思政的共生“超系统”超系统思维的最核心思路是超出各单个系统,在与其他系统的互利合作、协同进化中,耦合成某种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从而在该超系统的进化中,寻求作为其组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虽然以课程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但更需在此基础上超越课程的外在形式,打造“三课统整—三教改革—三力协同”的共生“超系统”,将课程内置于其中,以推进学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第一,推进课题、课堂、课程的“三课统整”。高职推进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增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而是以一种协同统整的新课程观,将课程的思政性在课堂与课题上进行彰显。一方面,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空条件,有序合理地上好每一门思政课与专业课,打造高水平的思政“金课”;另一方面,以课题为载体,将思政、专业、科研等要素有机融合,以思政课题带动对课程与课堂的行动研究,助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摆脱贴标签式的困境,实现内生式发展。第二,助力教学、教研、教管的“三教改革”。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发挥教师团队的核心力量,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扎根各二级学院,组建高质量、复合型、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拓宽思政教学的思路与视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政育人工作,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同时也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与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跳出“课程思政”看“课程思政”,使师生真正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参与到科研学习与学校管理的常态工作中,进而厚植职业院校“以德育人”的校园文化底蕴。第三,形成高职、企业的“双边联动”。“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指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全部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建设及教育实践范式重构。这决定着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绝非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借助企业力量。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双边联动,组建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团队,不仅要在教学、教研与教管上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提升教学主体的思政使命担当意识,更要以课题为联结点、以课程为着眼点、以课堂为立足点,构建信息、文化、资金、师资、技术、场域等课程思政核心要素交互循环、共生发展的有机生态圈。其中,尤其要重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价值,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办学观念、合作机制、人才培养及师资队伍进行联动变革,提高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协调配合程度,以支撑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