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融合的双向嵌入机制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融合的双向嵌入机制研究新时代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多聚焦于课堂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平台打造等具体维度的探讨,但对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系、互动核心的探讨呈现碎片化状态。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需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需要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既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又激发高校专业课程的自主活力,做好“知行合一”的平台载体;既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又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破题”的关键。中央的规划与现实的需求,最终指向同一命题——通过“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思政“引领性”和高校专业课程“主体性”的双向嵌入、深度融合。本研究聚焦于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融合机制,围绕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目标,通过政治、文化、认知、结构四个层面的互嵌,构建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双向嵌入运行机制。本研究希望丰富研究视角,从“引领性”和“主体性”角度出发,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双向嵌入的研究视角,亦是对嵌入性理论的回应和丰富。同时解析实践规律,总结归纳高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工作机制特征,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一、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从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颁布,到“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教育目标的提出,高校在育人方面面临更高的价值引领要求。关于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较为充分。其一,发展变革明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变化加剧、价值分化加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时代,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转型的内在张力,充分重视国情、校情、生情,成为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其二,方针政策定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同其他课程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三,育人瓶颈提要求。如今高校实施德育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层化”倾向,说明“课程思政”的实践力度亟需强化。目前研究的另一个焦点是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关系。课程思政实质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目标是“三全育人”、主体是全员参与。众多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应当“同频共振”。其原因在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天然的耦合基础、相同的耦合目标和耦合功能。二者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的价值导向,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时代载体和有效平台。课程思政应科学把握专业课程价值方向、把握不同学科专业的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基于该共识,学界进一步剖析二者融合的现状与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认识不足、教学内容知识性倾向明显、教学手段上缺乏有效性、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等。新时代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多聚焦于课堂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平台打造等具体维度的探讨,但对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系、互动核心的探讨呈现碎片化状态。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二者科学融合的逻辑关系,搭建具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模型,创新研究视角,丰富实践经验,从而立足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比较优势,优化二者协同效应发挥的路径,则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二、双向嵌入视角下的融合与互嵌1.文献综述“嵌入性”概念由波兰尼(Polanyi)首次提出,由朱金(Zukin)和迪马吉奥(Dimaggio)进行扩展,将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性、认知嵌入性、政治嵌入性和文化嵌入性四种类型。嵌入性模式是克服松散模式、嫁接模式和理论上的综合性模式弊端的一种模式创新,它切实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双向嵌入则是一种基于互惠互利精神的内化互动的逻辑。学者已关注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脱嵌性”问题,如结构上的供需不匹配、内涵上的挖掘不充分、形式上的价值彰显不突出等问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协同效应实现不足,表现为高校专业课程未形成专业、全面的课程思政体系,专业课程教师“育德”意识不足,造成“专业无思政,思政不专业”的瓶颈;部分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存在生搬硬套、不系统、不科学等问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互嵌是协同发展的核心和基础。然而,已有研究多停留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脱嵌”问题与二者融合的必要性论述,或聚焦于对某一门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尚未有学者建构二者“双向嵌入”的系统理论框架。本文通过社会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嵌入性理论展开分析,从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出发,沿用朱金等人提出的结构、政治、认知和文化嵌入分析框架,定位课程思政改革的“双向嵌入”理想模型。2.理论可能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作为互补性强、发展态势不均衡、各自动能十足却需要整合的两大重要主体,其双向嵌入具有较强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1)双向融入。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课程思政因专业课程的依托而得以价值升华。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的自身发展,教学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目标,都要求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实现双向融入。一方面,课程思政需要以专业课程为依托。解决当前课程思政存在的“表层化”“空泛化”问题,应借助专业课程的技术理性和实践理性,为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平台与学理支撑,促使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落地。另一方面,专业课程需要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专业教育如果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易造成培养过程的抽象化、符号化、工具化。为避免过分注重专业课程带来的弊端,并维持育人本身的整体性与学生“三观”养成的系统性,课程思政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2)均衡发展。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向嵌入”,还需考虑结构的均衡性问题。根据木桶理论,只偏重任意一方而忽视另一方,会造成畸形人才的涌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能纠正“只教书不育人”或“只育人不教书”极端化趋势,使各类课程做到知德共栖。首先,课程思政缺乏专业依托会失去根基。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固有属性,更不是将专业课等同于思政课,而是在维持专业课程特性的基础上融入精神层面的价值指引,因而要不忘主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专业课程这一有效的教学载体作用。其次,专业课程缺乏课程思政则会疏于价值。若未能有效地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则难以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的学科思维,使教学呈现“育才不育德”的倾向,有违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价值理性,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人文关怀。(3)强调动能。本文强调“嵌入”,并非将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二者互相机械、刻板地套入,而是一种“主动性”模式的重构,关注可将课程思政的引擎动能和专业课程的实践动能有机融合的汇合点。一是课程思政提供引擎动能。课程思政能够“滴灌式”为专业课程融入人知互动的学科育人思维导向、落叶知秋的社会理性精神和基于实效的反思能力。课程思政能够以科学的价值引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体现与传播更高层次的话语与价值取向。二是专业课程提供实践动能。专业课程作为“知行合一”、教育内容特色鲜明的形式,可为课程思政提供高层次的价值和话语体系,增添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帮助课程思政理念在专业设计实践中找到合适的“交汇点”。3.现实可能(1)课程评价标准竖起“指挥棒”。课程评价标准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南,对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方法、内容起到导向和规范作用。随着国家对综合型人才需要的增强,知识本位的考核要求逐步淡化,转而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引来实现教育价值。因此,高校课程需实现导向性与专业性的统一,教师需在教学情景中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2)教学改革探索树立“新典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大思政课”的号召,国内高校逐渐推进教学改革。例如,xx大学等高校遵循“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推动全部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融入德育元素;中国人民大学在全校范围内探索实施“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发挥课程思政名师的示范作用。这些探索启示高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教师队伍“主力军”作用,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推动一流课程“高阶性”的彰显。(3)学科交流融合提供“好平台”。在新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的导向下,一些高校推出促进多学科交流融合的措施。例如,复旦大学多学科跨院系成立课题组,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些高校已全面推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结合中实现融合育人目标。由此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专业课程的共性和个性,既实现思政理念对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又实现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学理支撑。三、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双向嵌入模型构建1.基于引领性和主体性的双向嵌入其一,强调课程思政的引领性。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要求及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指引政治方向,树立价值导向。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基于立德树人成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应当成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其二,强调专业课程的主体性。响应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要求,却生搬硬套育人理念,并不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最佳路径。要在专业教育中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嵌入课程思政要求。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避免生硬嵌入,实现有机融合、协调发展。该研究构建高整合性、高主体性的双向嵌入模式,以形成课程思政与高校专业课程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整合性体现在打破学科壁垒与考核机制的不兼容性,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高主体性体现在不改变专业课固有属性的情况下,将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如盐在水”地融入专业课程。同时在坚持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的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入课程思政。总之,本研究从引领性和主体性两个维度,定位“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程”的双向嵌入理想模型。课程思政实现引领式嵌入,高校专业课程实现嵌入式自主,即专业课程既为课程思政提供载体,又实现自主提升发展。2.基于需求与优势的双螺旋结构聚焦回应两大主体需求和主体间优势,通过调动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程双向嵌入的螺旋形理论框架,通过“政治”“文化”“认知”“结构”嵌入,课程思政实现引领,专业教育主动参与、提供载体,从而实现嵌入性能力双向提升,具体如图1所示。一是政治(价值)层面。课程思政嵌入的是价值引领。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的引领上更有优势,可为专业课程提供价值引领,保证专业课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方向。教师需要将德育思维融入课程教学,充分体现师德师风。专业课程嵌入的是知行合一。专业课程兼具较高的实践要求和较强的学理性。课程思政理念需要与高校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以便于转化为实践运用。二是文化(知识)层面。课程思政嵌入的是社会逻辑。课程思政能增加专业课对现实的人文关怀,避免抽象化、符号化、工具化。专业课程嵌入的是学理支撑。单纯的课程思政容易使教育空泛化,需要专业课程来为其融入学理性内涵,用学理性的视角和高度提升育人效果。三是认知(评价)层面。课程思政嵌入的是评价维度。课程思政强调学生“三观”养成的系统性,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较为宏观的综合评价指标的指引。专业课程嵌入的是升级优化。为发挥不同专业课程的微观要求,专业课程可以向课程思政嵌入其独特的学科要求和特色,使得师生在广阔的专业实践背景中优化、细化对不同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四是结构(队伍)层面。课程思政嵌入的是素养提升。将课程思政嵌入专业课程,能为专业课程注入人文关怀和情感升华,从道德修养等抽象层面提升素质。专业课程嵌入的是复合人才。将专业课程嵌入课程思政,能为课程思政注入多样的具体形式和丰富的知识、思维内涵,从具体层面帮助高校培养复合人才。四、双向嵌入视角下融合互嵌实现路径1.政治层面:构建基于工具理性的课程价值引领体系一是摒弃“红花配绿叶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