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调查与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一般情况下,大学前两年教学的着眼点在于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两年的重心则在于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科四年的培养和学习,为学生走向社会、满足工作岗位需求做好铺垫并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xx交通大学各个学科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设计了系统的培养方案。为了增加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选修课和通识课,供学生开拓眼界,扩宽知识面,这样的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受到发散思维的培训和锻炼,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具创新活力和开创性。也就是说,在学生培养方面,既重视智育的培养,又加强德育和美育的培养。但是,受小学和中学升学压力的影响,学生在中小学的课程学习中长期形成的功利的、实用的学习方法或惯用的思维模式,在大学学习期间得以继续。具体表现在:(1)学生更注重于智育类课程的学习,对于通识课和选修课普遍重视不足;(2)在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容易造成误区。认为把培养体系里设置的课程学好、取得好成绩就是具有了学习能力,思考问题时缺乏严谨的逻辑;(3)受到学业压力、情感挫折后容易畏难。本文以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高、思政课程学习效果、对课程思政的接受程度、与专业知识教学是否存在冲突、专业课堂加入情感教育是否认可以及如何无缝加入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给出建议和措施,希望在专业课堂上把知识传授和思政有机地融合,为实现学校“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有所裨益。一、课程思政的作用课程思政是xx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探索,挖掘专业课传授过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德育和美育思想。也就是说,在研究学问、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兼顾培养健全的品格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及道理,同时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利用,构建其与社会、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这种探索引起了很多高校的兴趣,也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随后在相关的通知、文件和部委领导的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形成协同效应。《xx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xx-xx年)》指出,回归教育以人为本,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等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体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和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想教育,实现自己的理想,使学生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相统一,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引领相统一。本文涉及的课程思政包括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价值观等部分,使学生懂得责任与担当,学会如何做人、做事。为此,将这些元素(以下简称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思想价值引领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依靠对课堂知识的融会贯通,通过全方位发散思维解决案例的介绍,传统文化与解决方案的无缝连接等,以及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人类社会服务的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科学之美、工程之美的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献身科研,献身国家建设的理念。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师长们的亲身经历和主讲老师做科研项目的积累结合起来,让学生知道书本知识的前世今生、是鲜活的,不是学而无用的,避免学生学习时把知识点孤立起来,只是当做考试的一个重要考核点,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作风。比如,在个学生讲解国家大型基础建设时,让学生了解大型基础建设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的需要;文献调研和研究综述是学生掌握的必备软实力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情报检索和情报分析对社会热点问题、危机事件提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进行跨界学习和研究;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创新的渴求促使学生也在思考,什么是创新性人才,如何培养?在讲课过程中从诺贝尔奖大数据的分析,引导出国家和民族受教育程度与诺奖获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大学扩招的初衷,提出对创新的认识与看法,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提高学习的重要性;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许多学校安排了团队组员合作的课程实践项目,在课堂上根据实践项目实施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讨论,比如,抱大腿、搭便车的想法产生的深刻原因,初步认识团队管理、团队合作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让大家对管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可能促使这些学生在课外之余拓宽自己的学习边界,自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领导力课程的;课程大作业是高校老师们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绝佳的利器,通过课程大作业格式与排版的训练,培养融入到血液中和骨子里的规矩意识、严谨的态度和作风等等。在上述探索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培养体系之外的课程或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树立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本文作者每次在课程结束之后,让学生写一个课程反馈和建议,并且及时跟踪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工作之后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课程之后的学习经历或工作经验谈自己的体会。反馈是对自己的反思,通过反思使自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做更好的自己,这个工作已经延续了很多年,目的就是探索课程思政对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成长的影响,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发挥的作用。三、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调查主要围绕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否有必要、是否有效果等问题,思政元素在专业课堂的体现和传统思政课的对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这两种形式存在的问题及各自的优点,进一步了解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以及在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题目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填写。因此,调查问卷仅有14道选择题,使同学们可以在5分钟内完成试卷,不至于耽误过多的学习时间,也不至于消磨大多数同学的耐心,极大地增加了问卷的回收率。其次,问卷内容紧扣个人成长与专业知识学习两大核心进行调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个人成长认识的主要来源、上大学以来思想认识是否有所提高?思政课堂是否认真听讲?专业课堂插入思政元素缓解了紧张的学习节凑?是否会影响专业课的学习?是否在专业课堂上有插入教育意义内容老师,持有的态度如何?该老师是否会在课程中渗透个人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这种形式的学习效果是否更有效?这种方式优点是什么?有助于人格、品格的形成的方式是什么?专业课堂里加入情感教育是否认可?情感教育包括哪些方面?如果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什么样的方式便于接受?希望在课堂中讲解哪些思政元素比较好等。最后,本文问卷调查主要通过xx交通大学和其他大学的社交平台、微信群、朋友圈、QQ群等方式在线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1.个人成长过程中思想认识提高的主要来源从回收的171份有效问卷中可知,从小到大对个人成长认识的提高主要来自亲身经历或体验、同学、朋友、亲人的影响票数为150人,占比为87.7%;来自老师的言传身教票数为13票,占比为7.6%;以思政课程教学为主的票数为8票,占比为4.7%。由该调查结果可知,亲身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最大,说明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亲力亲为和周围最亲近的人和事密切相关。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思政教学得到的票数比较少,这个结果确实很意外,意味着思政课的方式可能要做一些变化,虽然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是最高的,从这个结果给出我们一个启示,能否在专业知识的传递中施加影响,从而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实践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即,鼓励学生多实践、多体验,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获得的教训都很有意义,比课堂教学或者理论教学的效果要更好一些。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同学们对课程教学重视度需要加强,虽然“思政课程教学为主”受欢迎度需要提高,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缺课,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如果学习效果不佳或者对学生个人成长影响甚小,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老师授课环节上加以分析,老师在课堂讲解上引入实例,教学方法上得以改进,课堂上能做到诙谐、幽默、课堂气氛活跃,授课内容上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好很多。2.上大学以来思想认识是否有所提高上大学以来思想认识是否有所提高,在171份回答中选择“是”的票数是143票,占比86.6%,选择“否”的票数是28票,占比16.4%。多数同学认为上了大学以后个人的思想认识有提高,思想认识包括个人思想觉悟、思想品德、思想理论水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热爱祖国、树立理想、增强集体主义观念等。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学阶段也是同学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多看新闻、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比如,利用寒暑假做志愿者、参加社团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利用节假日做一些能利用自己特长做一些有偿服务,比如家教、餐馆、咖啡馆短时打工、社会调查等,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尽量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去认识社会和体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增加与社会、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和交流能力。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己思想认识的关键期,通过这样的体验和尝试,让课堂、书本以及亲人朋友和老师传递给我们对于他人、社会以及国家的认知和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端正对家国和社会正确的认识。3.思政课堂(思修,马原,近纲,毛概)上的专注度如何?此题满分为10分,平均分值为5.08分。大多数的同学在思政课堂上的角色仅仅是作为一名听众,如果教学的方法、方式比较单一,以理论知识为主进行授课的话,内容会偏于枯燥。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政课如果能线上、线下的教育相结合,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采用访谈、辩论等形式,课外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话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有显著地提升。除去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根据专业知识的特点加入思政元素,既能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又能体验知识的使用或者实践。4.专业课堂加入思政元素的影响在专业课堂上插入思政元素,是否会起到休息放松的效果,有111人(64.9%)选择了“是”,由此说明专业课程中插入思政元素能够让学生在相对紧张的专业课程中收到良好的放松的效果,也体现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肯定和支持。说明了思政元素的插入,调剂了相对严肃枯燥的专业课。这在专业课的教学和思政元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两方面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是否会对正常专业课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这也是很多人对思政元素进专业课堂最大的担心,在有限的时间内,知识点比较多、教学任务紧、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占用课堂时间。在171份问卷中,有18位同学(10.5%)选择了“影响较大”,77位同学(45%)选择了“有一定影响”,76位同学(44.4%)认为“没有影响”。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插入思政元素的做法对正常专业课教学会有影响。这说明要想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应当用合适的方式和时间。例如将专业课理论知的获得与解决当时社会、国家重大需求联系起来,无疑会增加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通过主讲老师的讲解也增加了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自豪感。同时,学生也可能会以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的科学家为榜样发奋图强,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这样对个人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既丰富了专业课堂的教学内容,也避免了空泛的讲解,从而更好地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互惠”的效果。本文针对认为专业课堂加入思政元素对专业课学习有影响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