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影子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阳光下影子教学设计【导读】这篇文档“阳光下影子教学设计”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第一篇】阳光下的影子一、前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材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2课。阳光和影子是同学们进入光学世界的第二课,是为以后研究光的传播、光的反射等问题的基础知识,教材通过“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和“整理我们的记录”两部分从而总结出阳光下物体影子规律。整个教材引导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并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实验规律的能力。(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约11—12岁。阳光和影子的变化,学生们太熟悉不过了,即使是低年级的学生也不陌生,可越是习以为常的变化往往会令同学们忽视。前面他们已经学习了光和影,所以对于阳光和影子有了些专业的认识。本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们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从而知道阳光与影子的关系,发现阳光照射下影子变化的规律,知道可以通过影子的变化从而推断太阳的变化。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即将升入中学,更应培养他们学习光学的兴趣,并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如绘制表格和柱状图,还可以进一步感知人类生活离不开太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别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和阳光的变化。难点:理解阳光与物体、物体与影子之间的关系,归纳阳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绘制表格和柱状图。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学的前端分析,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的指导下,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2)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三、教学过程:(1)复习并引入(3-5min)1.教师提问:一个圆球,挂在空中,四季出现,冬天少见。学生猜谜底:(太阳)2.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光和影)关于太阳影子你还知道哪些?(白天大树有影子,晚上路灯下有人影„„)我们知道影子和太阳确实有关系。下面我们为您来学习新的一课“阳光下的影子”。想想看从清晨到黄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在不断变化,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在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我们上课的研究,说说我们的推测及理由。(设下铺垫)(2)探究: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30min)1.猜想假设:小组讨论并交流(一天中太阳在正午时最高,物体影子最短;太阳在清晨傍晚时最低,物体的影子最长)2.制定方案:教师提问:同学觉得怎么设计实验才能观察到物体影子的变化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经小组研究讨论得出实验方案(把铅笔用橡皮泥固定在白纸板上,用手电筒充当光源,模仿太阳一天在天空中的变化,观察纸板上铅笔影子的变化,注意长短和方向的变化,然后依次把他们的位置画下来)。3.实验操作准备实验用的材料(白纸板、手电筒、铅笔、橡皮泥),学生们分组,相互团结合作,教师在一旁指导监督。4.整理我们的记录绘制铅笔影子的变化表格,记录同学们的实验观察数据。教师讲解如何把表格里的内容转化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3)师生归纳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1.影子方向随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和太阳方向相反。2.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最高,影子最短,太阳最低,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之前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拓展:古代人们是怎么观察太阳变化的,并如何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的,请同学课后查阅资料讲出其中的道理。板书设计§2.2阳光下的影子一、列举生活实例大树在白天的影子,晚上路灯下的人影等二、探究:观察阳光下的影子实验1.猜想假设2.制定方案3.实验操作4.整理我们的记录三、总结阳光下影子的规律太阳:东—南—西低—高—低影子:西—北—东长—短—长《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基础性)【第二篇】《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在阳光下(室外)研究光和影的关系,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延续,同时还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光是怎样传播的”的内容做好了准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二、学生分析学生能说出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大部分能画出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由西到东且影子在正午的时候是最短的。但五年级的学生在长时间的探究活动中缺乏耐心,特别是在等待时学生难以忍受孤独,希望通过本节课的验证实验,学生能够体会并初步克服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孤独与艰辛。三、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一天中,正午时影子最短,(清晨和/或)傍晚时,影子最长。2、过程与方法(1)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2)根据一天中影长变化的数据制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3)根据绘制图表,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4)说出生活中人们对影子变化规律的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和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如实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合理的数据进行推理。四、重难点重点: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难点: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成柱状图。五、器材准备长4cm的小木棒,超轻粘土,A4纸,铅笔、指南针,地平式日晷实验装置图示及说明:1、超轻粘土用来将小木棒固定在A4纸上,方便学生测量影子。2、选用4cm长的小木棒是为了防止影子太长而无法在A4纸上记录完整。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在教室里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今天,我们把实验的材料搬到操场上,你猜猜看,给你一天的时间,你觉得小木棒的影子会怎么变化?(二)实验观察1、出示、讲解实验装置的组装方法,并用指南针确定方向,在A4纸上做好标记,并用重物固定。2、提示观测记录的内容:(1)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2)影子的长度(3)观测记录的时间(年/月/日/时/分)3、学生实验。课堂上,每隔10分钟观测记录一次;课后,在其它课下课后观察记录,直到放学。教师在巡视时要及时指出学生在实验中的问题,适时地帮助学生。第二课时(三)数据整理1、由于我们测量的数据表较多,比较杂,我们可以将不同的数据分类处理。我们可以将“影子的长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绘制成柱状图,它能更容易地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指导学生将影子的长短变化绘制成柱状图。(1)从柱状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一天中,上午的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影子最短,下午时影子逐渐变长,傍晚时,影子最长。(2)你能试着解释下影子长短发生变化的原因吗?上午的时候太阳逐渐升高,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大,所以影子会越来越短;到了正午的时候太阳照射的角度最大,影子的长度最短;然后到了下午太阳要慢慢下山了,太阳照射的角度逐渐变小,影子的长度就越来越长。(3)再猜猜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用我们的装置去测量影子的长度可能会有多长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周末的时候起个大早,再用我们的实验装置测一测清晨太阳刚出来时的影子长度,和同一天太阳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看看哪个影子更长。完成实验并有记录和照片为证的同学可以获得积分奖励。2、对比太阳的方向和影子的方向,你有什么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四)“光影”运用1、出示地平式日晷。古人利用日晷来计时,你能说说日晷计时的原理吗?„„2、出示日晷计时的补充资料。(1)地平式日晷:地平日晷的晷面必须严格水平,晷面和晷针之间的夹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适合低纬度的使用。由于日晷的产生是从观察阳光下竖直物体影子的方向变化而开始的,因此最早的日晷可能是地平式日晷。但它必须在使用其他计时工具进行精确计时的条件下,根据表影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刻划,这显然是不方便的,但如果采用均匀刻划的方法又会带来相当大的计时误差。这是地平式日晷重大的缺陷。(2)赤道式日晷:晷面为赤道面,晷面和水平面形成的夹角即为当地的纬度。晷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夏季和冬季,轴投影在晷盘上的影子会分在晷盘的北面和南面。适合中低纬度地区使用。七、作业辅导自主作业:选择一天,在同一个地方,利用实验装置测量、记录太阳刚出来时影子的长度和太阳快落下时影子的长度,比一比哪个时候的影子更长。教学建议:由于阳光下的影子变化所需观察时间较长,因此,建议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探讨并实施实验活动,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实验;下一堂课开展交流活动。阳光下的影子教学设计【第三篇】教科版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持续观察影子长度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测量记录、采集数据、作出简单的图解。2、分析和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认识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变化的。3、知道太阳光沿直线传播,物体挡住了阳光就会形成影子。二、教学重点:能较准确地测量、记录数据、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发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随太阳位子的改变而改变的规律,得出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教学难点:理解太阳与物体、物体与影子的关系(寻找规律)。四、教学准备:竿子、支架、粉笔、卷尺、记录单、直尺、方格图、课件等。五、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确定要研究的问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2、探究活动:阳光下影子的观察(采集信息)①、出示竿子,讨论如何来观察、测量阳光下竿子的影子。②、课件出示测量方法。使学生初步懂得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小组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组测量得既快又准确③、到室外观察、测量,采集数据。第一次测量:各小小组将测量的结果填在记录单上。并且把你们小小组测得的数据马上报告给的组长,由组长作好统计。记录表一:(实验小组组长用表)记录表二:(实验小小组组员用表)竿子的长度(厘米)开始时影子的长度(厘米)?分钟后影子的长度(厘米)?分钟后影子的长度(厘米)120竿子的长度(厘米)开始时影子的长度(厘米)?分钟后影子的长度(厘米)?分钟后影子的长度(厘米)60~120竿长(厘米)影长0(厘米)方格纸:3、对于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发现规律。我们把表中的数据用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分析同一时间,不同的物体影子的特点。(老师示范画方格图。)①、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把竿子的顶点和影子的末端用直线连接起来,再在小组里观察、比较图形,发现了什么?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放在学生研讨中)10分钟后第二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②、各组汇报、交流。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是不同的,我们③、小结:记录表一、二结合起来分析三幅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的样子相似,大小不同。(课件演示三个图形重叠)得出:太阳、竿子顶点、影子末端(太阳、物体、影子)在同一条直线上。第三次测量影子的长度采集数据,作好记录。(填好后即迅速回到教室)4、运用前面初步发现的规律讨论、分析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的特点。各小组任选其中一根竿子,在不同时间里,它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小组根据测量的数据自主分析、讨论和交流。)六、归纳小结:太阳、竿子的顶点、影子的顶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