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草船借箭》教案3篇【导读】这篇文档“精编《草船借箭》教案3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草船借箭》教案1一、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教学过程:(从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教学过程:(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1.掌握内容。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2.理解内容。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头←尾→头(两面受箭)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引导学生理解: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五)总结全文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草船借箭》教案2指导思想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二、主要教法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教学过程要点: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板书设计:△小黑板板书设计:东汉末年三国状况:第二课时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教学过程要点: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第三课时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教学过程要点: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草船借箭》教案3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刘备联合孙权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生:周瑜妒忌诸葛亮。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师:这可能吗?生:不可能。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三、细读课文1、指名读1、2自然段: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生:第1自然段。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2、细读第3~5自然段: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师:你从中看出什么?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