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最新8篇)【导读】这篇文档“登鹳雀楼教案(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登鹳雀楼教案【第一篇】(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二)理解词句的意思。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四)指导朗读、背诵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2.小结。3.背诵全诗。(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六)总结。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七)完成课后3、4题。8.布置作业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登鹳雀楼教案【第二篇】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4、简介二、解题,简介作者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指导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诗人看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怎样记住依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2)组词练习:衣()()入()()依()()人()()(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诗人想到了什么?(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组词练习:日()()()目()()()(2)指读三四行诗句四、课堂作业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指名朗读课文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诗中的尽是多少(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诗人想到什么?(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还得怎么样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5)指读全诗三、朗读指导1、划出停顿处2、练习朗读3、指读评议四、写字指导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欲,谷的捺改成点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2、其他要描红的字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3、描红练习五、课堂作业1、朗读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3、田字格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1)指名读。(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2、学习三四行。(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2)说说诗句的意思。(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六、想象诗情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七、指导背诵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2、随音乐一齐背诵。八、作业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2、抄写、默写这首诗。登鹳雀楼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学习重点: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二、理解古诗意思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生:白日依山尽。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生:黄河入海流。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三、读文后识字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四、指导书写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五、作业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教学反思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