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通用8篇【导读】这篇文档“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通用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一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重点)3.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篇描写江南山水美景的短文——《答谢中书书》。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及作品。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代表作有《陶隐居集》等。“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第二个书是指书信。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3.文言词语积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1)古今异义词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4)重点字词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俱(全都)备晓雾将(将要)歇猿鸟乱鸣(此起彼伏的鸣叫声)沉鳞(鱼)竞跃实(的确,实在)是欲界之仙都自(从)康乐以来,未复(再)有能与(欣赏)其奇者(5)重点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奇丽的景色了。三、合作探究(一)读通文意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二)文本探究1.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四季,晨昏;写了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2.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从“看”的角度说,作者写景采用了哪几种视角?明确: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3.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确:美。点明中心,统领全文。4.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得意之情。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6.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师总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四、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意境美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五、课外拓展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绿水前新燕啄泥;翠柳上喜鹊登枝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二篇】导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计划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第二课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授课。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水的澄澈……无不让你心旌摇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流动的山水诗,像画又像诗,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欲颓(tuí)沉鳞(lín)能与其奇者(yù)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晓雾将歇(将:将要。歇:消散)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一词多义。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欲,可以理解为七情六欲)4.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5.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名词作动词,辉映)6.朗读指导。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7.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8.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2.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文本精读把握情感1.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交流点拨: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清幽雅静,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2.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绚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积累古诗词里描写山和川的诗句。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附:板书设计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写景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难点:2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二、初读课文,赏奇文。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