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教学实录,苏教版【导读】这篇文档“父亲教学实录,苏教版”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过程实录一、板书课题,导入课文师:李白来到黄鹤楼却不敢贸然题诗,只因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同样,朱自清的《背影》面世后,成了一座无人逾越的高峰,让人只有仰视,无法超越。然而,作家刘鸿伏却在他的散文《父亲》中说: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言下之意,他笔下的父亲可能更感人。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他的《父亲》,看看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写出了怎样的父亲。(板书:父亲)二、走近父亲,感知形象师:这是怎样的父亲呢?打开课文,作者的父亲仿佛正向我们缓缓走来。大家能不能迅速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父亲的画面,感受文中父亲生活的环境?(学生速读课文)生:我觉得集中在第节:“一双赤脚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的,那是父亲。”师:好,刚才这么一段话,勾勒了几幅画面?这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集体朗读后回答。(学生集体朗读)生:用了五个排比句,勾勒了五幅画面,突出父亲生活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环境中。生:我认为不是突出诗情画意,大雪,大江,夜色,风雨,可以看出父亲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师:这种环境是充满诗情画意还是体现艰辛苦难?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父亲周围的山水风雨与诗人眼中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吗?生:父亲与这里的山水紧密相连,是这一片山水养育了父亲,同时,大雪、风雨这种恶劣的环境,又塑造了父亲。而诗人眼中的山水往往是他们追求的自然环境,或者游览观赏,或者寄托幽思,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不会像父亲那样紧密。师:是的,“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父亲风里来,雨里往,这些描写既突出了生活环境的艰苦,又表现了父亲对于艰苦环境的态度。你能否从描写中发现这一点?生:一双赤脚的跋涉,一把斧头的舞动,一支青篙,一犁风雨,一盏红薯酒,这都是父亲苦难生活的速写;而“跋涉”“舞出”“逼开”“野谣”“解脱”是父亲不惧苦难的写照。师:非常好。这几幅画面,勾勒了父亲生活的环境,浓缩他的千辛万苦,营造了一种悲苦的气氛。这虽然不像山水诗人眼中的自然,但作者把父亲放在这样的背景中,既让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又让我们感受到父亲与艰苦环境博弈的勤劳和坚强。可见,这为我们了解父亲作了很好的铺垫。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近父亲。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父亲是不是“土物”?又是怎样的“土物”?请抓住作者对父亲的描写,从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中寻找答案。(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师:同学们注意一下,“土物”本来应该是指具有地方特产的土特产品,但在这里应该是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呢?生:从文章来看,应该指带有泥土气息又与泥土紧密相连的人。师:我同意你的看法。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具体品味。生:在第节中,作者写道:“我正扛着沉重的禾桶牛一样喘息着踉跄前行,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地数落我对于农事的愚笨,并大发感慨:‘将来弄得不文不武,只怕讨米都没有人给留啰!’”这里通过对父亲的语言、肖像描写突出了父亲作为庄稼人的形象。师:也就是说一个庄稼人的形象通过这些描写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说的这些话符合农民的性格和特点。生:我找的是第节,父亲跟朱老师交谈的时候,说的是方言,但是朱老师听不懂,“便怏怏”。这说明了父亲作为一个“土物”,无法用普通话交谈,只能说“土话”。师:他讲的是一些什么话?这些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一些什么话?生:他好像是在跟他的儿子说话,他说“崽,家里穷,这点钱你拿着,莫饿坏肚子”,我觉得这话能反映出他的一种自卑,也说明他是“土物”。师:好的,这确实有一种自卑感。我们再从口头表达用语上看,儿子是“崽”,是乡土气息,一种地方色彩,可见父亲的“土”。生:还有一段是对他的外貌的描写:“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肩上挑着我的一只古旧的木箱和一卷铺盖走在前面。”我觉得这几句写得非常生动,父亲装扮得很土。师:装扮很土,但是父亲认为土吗?生:父亲认为是走亲戚才穿的,是最好的打扮,他是隆重出场,但是与大学校园不相称,给人感觉还是很土。师:很好。从他的穿着、说话、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他很土,有一种浓重的泥土味。从外面看是这样,从他的个性上能不能看出他是怎样的“土物”呢?我们再细细看看课文,找一些描写父亲的细节来说说。生:我看到第节,在县城车站,发现父亲两眼红红的,而且流了泪。这能看出父亲作为一个乡里人,他很担心儿子会被人欺负,所以流下泪来,尽管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师:父亲是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儿行千里父担忧,担忧什么呢?孩子太小,就要远离家乡,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就是穷,自古穷人受人欺啊。好,这次落泪表现了父亲内心最真实的一种想法。我们再进一步走进父亲,看看他想的是什么。生:我找的是第节:“父亲忽然站住,用颤抖的手解开外衣纽扣,从贴肉的衬衣里撕开密密缝住的小口袋,那里藏着五十元钱,父亲抽出三十元……”这些动作写得很细致,说明他们家非常穷,从中看出父亲对钱的小心和慎重;同时,父亲“抽出三十元”,又拿三十元给儿子,这也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希望他能够在大学里过得好一点,反映出父亲作为农民对儿子的殷切的希望。师:这个细节,就是藏钱。藏钱我们现在有密码箱,有银行卡,有各式各样的藏钱的方法,但是对他来说,有的就是一种最古老、最原始、也认为最安全的方式,密密缝着,藏在衬衣里面,这是一种土法。这钱是不是巨款呢?元。对这一点我们要思考,这篇文章发表在年《福建文学》的第四期上,写的是一种十年前的事情的,就是世纪年代。那个时候,改革开放的风虽然已经吹来了,但是农民积余的钱很少。元对这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事关家里的日常开支,农业生产,儿子读书。他已经给儿子钱了,临别的时候又掏元钱给儿子,为什么?我们结合他在大学校园里面看到的现象,揣摩他的内心世界。生:这是一种巨大的自卑感。正如文中所写:“父亲陡然有了一种巨大的自卑感,在充满富贵豪华气派的人和城市面前,在他连做梦也想象不出的这偌大的学府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父亲已经料想,他的儿子将会受到歧视,他是在尽最大的努力,用钱为儿子分担一部分压力,争得一点自信。师:也就是说,他自己自卑了,不能让儿子自卑。他要用维持生活的钱,给儿子注入自信。好,我们再找找,还有一些细节又能表现怎样的父亲?生:第节有个细节,父亲“看我的时候,一脸的愧色”,就是因为他中午骂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又要保持一位父亲的尊严,而喝完酒后,真情流露出来,表现出一脸的愧色。师:好,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愧色,因为内心有愧。大家看看,他醉酒的时候,最喜欢做的是什么样的事情?生:第段里提到,父亲醉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希望从那些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艳慕又敬畏的眼神里获得一种安慰”。我觉得,因为父亲作为农民,被人家看不起惯了,他的儿子上了大学,他能够在乡亲们面前,抬起头来说话,觉得脸上有面子,儿子为他争光了,他心里骄傲自豪。师:儿子能够光宗耀祖了,那么,是不是因为儿子有钱,就能够光宗耀祖了?生:不是,是因为有文化,成了知识分子。师:有了文化,成为了文化人,经常写文章。父亲知道自己没有文化,但是?生:他是崇拜文化的人。师:对,崇拜文化人,甚至把他们神化,神化成天上的文曲星。这不是醉酒,而是醉文。那么,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作者笔下的父亲有血有肉,是一个慈爱质朴的父亲、生动感人的农民。生:他崇拜土地,又崇拜文化。师:很好。父亲像许许多多普通的农民一样,他爱这片土地,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性”已经融入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这仅仅是一个父亲吗?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父亲,而是一代父亲的象征,是一代农民的真实的写照。作者是湖南的,所以他写的是黑土地上的一代父亲。(板书:勤劳坚强,崇拜土地;慈爱质朴,崇拜文化一代父亲)三、走近作者,感受真情师:了解了父亲,我们再来走近作者。作者在回忆“苦涩而温馨”的往事时,写了自己的三次落泪。你能否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看看这是怎样的泪水?他的泪又为谁而流?(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生:第一次是在第节:“接了通知书,泪便不知不觉地涌了出来。一时无语,只是望着远处黛绿的山色和清凉的河水发痴。”第一次流泪我觉得作者是为自己流泪。师:流的是什么样的泪?生:当他接到大学的通知书的时候,他的心里是非常欣喜的,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但是他又十分的彷徨,因为父亲在家里劳作,条件也不是很好,山里出生的,可能对自己能否上大学有一个疑问。师:这种心情文章写得比较清楚,请用两个词来体现作者的心情。生:凄惶,欣喜。师:非常好。面对“薄薄的一张纸”,但却是“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的通知书,他的泪不知不觉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凄惶和欣喜。生:作者第二次流泪是在第节:“母亲伤心地哭了,我也哭了,我的弟妹和那些好伙伴都哭了。”在这里,我认为作者哭的原因就是将要离开要生活的土地了,“最后一次嗅着故乡的泥土、牛粪和稻草混合的气息,走下清凉雾气弥漫的河岸”,即将要开始一生中最难忘的旅程,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去上大学,也许就有可能不再回来了。所以这种离别、这种愁苦就在心里使他流泪。师:也就是说,要离别黑土地,离别自己的亲人,离别自己的家乡,一个人孤身远行了。前面是什么他不知道,但是这边留下了什么?他的家乡,他的亲人,所以这泪就是为故乡而流,为亲人而流。生:第节:“我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父亲对他的爱是深藏不露的,他与父亲之间很少表现出父子情怀。而此时,当他体会到父亲对他深藏的爱,他比一般人更感动,所以说他的泪为父亲而流。师:分析很到位。父亲不善于表达,他只是用自己的动作、眼泪、家常话,在平平淡淡中流露真情。作者的流泪就是对父亲的一种内心感激,也是对父亲深刻的眷恋。作者的泪水,写了三次,但这是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层次。作者回忆的是父亲,满怀的是真情,要写的既有为自己、为故乡,更有为父亲而流的泪,是一种感激的泪。但是作者对父亲仅仅是感激吗?父亲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意义?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回答。生:在第节:“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就是说,父亲在我的心中还是一个精神支柱。师:“生命的路碑”在这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生:一是为我的生命提供方向,还有是给我的生命提供一个坚强的后盾。师:请坐。还有其他的理解吗?生:我觉得这个路碑也是给我一种力量,后面也写到,“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做是奋进的风帆。”我觉得是一种力量,精神的力量。师:可见,作者的内心深处,对父亲绝不仅仅是一种感激之情,还有什么?生:崇拜之心。师:崇拜,崇拜父亲,父爱像山!作者流露的不仅是普通的父子情深,还是一种感激,更是超越感激的崇拜。这么一个父亲,在我生命中,给我力量,给我支撑,成为我生命中的路碑,见证我的生命历程,这是多么强大的精神支柱!(板书:感激之情,崇拜之心)四、总结全篇,启迪思考师:作者说,读了朱自清的《背影》,“我感到一种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比较这两篇文章,你觉得哪一位父亲更令人感动呢?生:“感动”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心里上的共鸣。我觉得,朱自清的《背影》中比较多的都是在描写父亲的背影,然后通过描写来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而这篇文章对父亲的言行举止描写更多,给人体会更深。生:作者认为自己的父亲有一点是朱自清的父亲不能做到的,就是深重的苦难,能够活得这么坚强,活得这么不容易,让我,让后面的人,让所有像农村里出来的,土地的儿子,能够感觉到一种成长的力量,这好像是朱自清的父亲身上不能体现的。生:我认为,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刘鸿伏的《父亲》,表现的是那份苦涩而执著的爱。他们都很感人,风格不同。师:好。同学们能够从生活背景、形象特点、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