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混合培养模式下高中德育管理的策略探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多民族混合培养模式下高中德育管理的策略探究学校利用校内宣传栏、班级板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方式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宣传,并通过开展主题大合唱、民族团结主题电影放映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教育得到里程碑式发展,不仅“引进来”——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也有“走出去”——民族地区的学生到教育资源集中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任职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民族中学,面向全国民族地区和北京地区同时招生,京内外生源、城乡生源同时混合培养,以期学生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各族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同窗之谊。但是,生源背景复杂、义务教育阶段学情差异性大的情况,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挑战,结合工作实践,从德育管理的角度探索混合培养模式下的高中育人策略。运用成长型思维,聚焦过程型成长成长型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其《终身成长》中提出的有关人发展的两种思维模式之一。其中,固定型思维模式主张人的发展是由智力和天赋决定的,一个人拥有多少智力或能力是固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主张人的发展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提高。由以上两种思维的对比可知,成长型思维对处于发展中的高中生起积极作用。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到学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重视学生通过努力获得的进步,善于表达对学生的肯定,可以让学生明确感知到通过努力取得收获的成就感。因此,成长型思维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对于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地区和群体更加有利。在提升教师教学教育管理信心的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德韦克的研究团队发现,父母或者教师对于失败的看法对于学生思维模式有关键影响。成年人关于失败阻碍发展的观念越强,学生越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倾向;成年人越认为失败是一种对自身有增强作用的经历,学生的成长型思维倾向越明显。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让他们明白教师在关注其学习基础和天赋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后天的努力和进步。以学校的“一二·九”大合唱活动为例,该活动的准备经历一个月,在挑选曲目、合唱练习、乐器演奏以及舞台设计等方面,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也陶冶了情操。因此,比赛成绩只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不能否定学生的过程性成长。另外,在韵律操展演中,经过精心编排和刻苦演练,同学们展示出了精彩的面貌,虽然成绩是二等奖,但全班同学都很兴奋和自豪。集体的荣誉感已经超出了成绩的意义,整个过程承载着学生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训练收获积极成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班主任应将“胜负心”抛之脑后,告诉学生最重要的是全力以赴无愧于心。因此,运用成长型思维来评价班级活动的收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建立的自信心难能可贵。教师对于成败的态度将影响学生,学生只有积极正确看待成败,才能逐步形成成长型思维。构建特色活动,实现共美教育学校利用校内宣传栏、班级板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方式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宣传,并通过开展主题大合唱、民族团结主题电影放映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良好氛围。精心构思班会主题,营造健康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共同价值观的体现,而班会主题是一个班级共同进行价值探讨和思想建设的利好时机。例如,新学期开学班会恰逢妇女节,团支部协同班主任准备了致敬新时代女性的主题班会,列举了时代女性人物代表,有举国感恩的“护国战神”陈薇院士,德高望重的抗疫先锋李兰娟院士,也有草根出身但赢得了世界综合格斗冠军的张伟丽等。在学习这些女性榜样的先进事迹后,学生对自己崇拜的女性各抒己见,由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新时代女性的共性并得出结论:她们都具有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将个人的梦想和时代的使命感融为一体。此类主题班会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他们面临挫折困难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囿于一时得失,而是勇于探索,攻坚克难,为远大理想而乐观应对眼前的挫折。同时,草根出身同样可以成为时代榜样的事迹,更加激励了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们通过努力学习成就自我的决心。精心构思的主题班会是教师引领下同伴共同成长的契机,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启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开展德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为了在完成高中课业任务基础上创新教育内容,学校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到德育活动或德育课程的开发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特色活动体系,提升学生集体凝聚力和自信心。学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德育课程及活动方面经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特的设计和系统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民族文化课程,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比如,扎染课使得学生学习并传承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技艺,民族韵律操成为校本开发的体育艺术课,舞蹈和配乐传递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共美理念,韵律操的学习也增强了身份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此之外,特色游学活动既包括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研学旅行和支教活动,也包括各民族学子周末的“走北京”社会大课堂,助力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社会,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另外,在团委组织下,学生自发成立民族特色社团,指导社团融合各民族文化特色,避免单一的民族文化宣扬,如摄影社拍摄身着各民族传统服饰的师生,制作设计成一套特色明信片,成为学校的文化作品。民乐社融合各民族特色乐器,成立乐队在校内外舞台演出,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共美。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精神成长部分学生在远离家乡的寄宿生活中会存在思乡情结、学习焦虑、交往障碍等,长期处于以上情绪状态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管理角度,学校应及早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开展线上家访,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学校多数学生长期住宿,京外学生像大学生一样假期才能返乡,京籍学生也是周末回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绪难以持续与家人沟通的情况下,班主任就成为学生在校的主要陪伴者。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寻求学生某些特定心理状态的原因,一方面由班主任持续进行线上家访,包括电话家访、网络家访、视频家访等,让家长知晓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状况,了解学校的管理策略和育人方针,从而家校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另一方面,教师主动送教育方法上门,送亲子沟通指导上门,寻找学生特定心理状态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走出心理上的困境。以居家学习期间的线上家访为例,学校倡议全体教师参与,家访过程记入学生档案,使科任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整体情况,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习表现之外的个人优势,以便因材施教,给出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评价标准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或者相对结果转变。与传统的教师逐个家访不同,班主任先是将本班学生依据心理特点、学科优势及偏好进行分组,然后发动本班科任教师认领学生组别,形成导师制引领的线上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导师负责5—6名学生家访和线上指导,并逐个进行不定期的视频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状态及亲子关系状况,及时疏导学生以及家长的情绪焦虑。这样的网格化管理一方面提高了师生以及家校沟通的效率,另一方面更具针对性,学生与自己信任的教师也更愿意倾诉心声。这就使每一位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也使科任教师在课堂之外了解学生的特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科任教师也是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协调者应该充分调动科任教师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协调师生关系,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干预机制以心理课和心理辅导活动为主要形式和手段。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普遍性的教育手段。学校要凸显心理课堂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高中生面临诸多生活方面的压力,以及城乡生活转变带来的挑战,这种大背景下学生展现出来的诸多异常行为多被笼统归因为“不适应”或“性格内向”等,但长期的回避将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形成心理问题。因此,学校为每个年级设立心理课程,使之成为课程表上的必修课,贯穿起始年级至毕业年级。居家线上课期间,心理健康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疫情给学生身心带来的冲击,心理教师会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所蕴含的情绪,了解自我情绪,对自己的心理形成认知。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具备选择情绪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并给出具体建议进行自我调适。心理健康课程以及课后心理辅导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和家长专业的指导,同时专业心理教师的陪伴也是提振学生信心和勇气的关键。心理问题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能够在课堂之外为学生提供心灵的赋能和护航。学校保证心理咨询室每天开放时间不低于两小时,心理教师联系方式公布在班级墙上,学生单线向心理教师预约咨询时间。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体检,分类解决问题,及时疏导,并针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健康周等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常规。总结混合培养模式下,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既面临成长中的挑战,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具备同龄人少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与此同时,学校管理应适时作出个性化调整。通过注重成长型思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活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方式,探索多民族混合培养模式下的高中德育管理新路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