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样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样例【导读】这篇文档“桃花源记教案样例”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1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头,桃花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这个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渔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远近”;洞极狭且深不可测仍然只身进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为仙,却有寻常人饮食起居;若为隐,一洞隔离人世几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渔人出洞后尽管“处处志之”,但是“寻向所志”时最终是迷了路。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任务条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这个软件,融音乐、书法、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并翻译全文。○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倍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吗?那位诗人是谁?去过没有?请去过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好吗?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检查预习:○1展示同学收集到的有关资料。○2请同桌检查对方注音、解词等预习情况。三、诵读和复述:○1欣赏书法作品,配乐朗读。(教师可以结合书法作品播放录音或自己示范朗读。该部分内容每个页面限时60秒,若没有按键或点击鼠标,60秒后将自动跳入下一页。)○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四、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缘溪行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豁然开朗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问所从来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寻病终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第二课时五、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六、深入研读:1、揣摩语言(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课件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七、拓展思考:1、品读《桃花源诗》○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2、比较分析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八、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1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九、全班齐诵课文,布置作业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