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优秀历史教案样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一优秀历史教案样例【导读】这篇文档“高一优秀历史教案样例”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高一历史教案【第一篇】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以深入人心。重点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难点分析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节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转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教学过程一、袁世凯专权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并且派人刺杀宋教仁,从而导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二、二次革命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是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但是这一行为,阻挠了袁世凯的独裁。因此,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教学目标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所谓的“严守中立”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板书设计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中华民国的成立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3.清帝退位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1.辛亥革命的性质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保路运动,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通过对保路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保路运动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设计方案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学过程: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二、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板书设计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1.背景2.过程3.实质二、保路运动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2.保路运动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1.武昌起义的成功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和政治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3.通过对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摧毁一个旧制度需要经过艰苦斗争,是要付出鲜血和生命代价的。学习革命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分析①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②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难点分析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关于“同盟会的建立”,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的建立2.同盟会的政纲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论战的起因2.论战的内容3.论战的作用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3.黄花岗起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教学建议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教学过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1)历史根源: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板书设计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学目标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的年代和发布;中国早期著名的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诞生的年代、发布和来源;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2.⑴通过学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重点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本课重点。难点分析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本课难点。教学设计方案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重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难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三、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板书设计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兴起的社会条件2.民族工业的出现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先于中国资产阶级而诞生2.来源和分布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1.特点2.早期斗争高一历史教案【第二篇】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高一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高一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教案模板,快来看看写吧。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1、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高一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方法与过程: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高一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高一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高一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讲授新课:一、单元序言分析: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高一学生形成时间概念。)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导入新课: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高一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夏商的政治制度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1、王位世袭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内部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选贤与能”。设问:成为夏国王的大禹还会继续推行禅让制,选出他的继任者吗?材料分析:禹继位后,社会进一步发展,阶级已经形成,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