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知识集聚【最新8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科学小知识集聚【最新8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科学小知识【第一篇】[摘要]贯穿进修医师培训全过程不可或缺的是建立持续性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进修医师培训体系。制定适应传染病医院不同岗位特点和知识技能需求的进修医师教学培训体系,保持教学制度规范、层次目标明确、培训实施合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用性教学,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逐个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按照PDCA理论探索建立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教学质量控制环。[关键词]PDCA;医师培训;教学质量PDCA循环法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博士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已被人们作为“管理化”的基本方法[1]。PDCA循环法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医学进修作为直接获取新技术的一种途径,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学习模式。由卫计委授权举办的全国传染病医师进修班在我院已成功举办了40期,每年9月1日开学到次年8月底结业,在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中,我院教育处充分整合、利用资源优势,总结历年来各层级教学培训经验,不断优化适应传染病医院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工作,探索构建了系统化的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模式,通过多年来的探索,我院形成了轮转制培训和导师制教学紧密结合,整体性概念教学和阶段性目标培训相互贯穿,理论性指导和实践性参与密切配合的教学方法。我院对于进修医师的教学采取分层次、多形式培养,因人施教,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授课及阅读参考文献为辅,旨在提高进修医师的临床工作能力及理论水平。教育处要求各科室每周至少安排1次小讲课;医院每周四下午在报告厅举行继续教育讲座,授课内容涵盖医院所有专业,力求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由教育处统筹安排并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提高授课效果,经过多年改进院级继续医学教育讲座的内容已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医务处每月结合实际疑难病例开展一次专题讨论会,加强指导教师与进修医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相互讨论和研究中增强培训效果;同时,要求进修医师积极参加医院及科室组织的学术活动,开阔思维和知识面,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动态。2019年2月在进修医师结业仪式的座談环节有20%的进修医师提出希望增加学术讲座内容。一、原因分析1.由于多方面原因近几年医师进修时间多数为半年,每年9月和3月各招收一批,每年来我院进修一年的医师低于3%,多年以来按照一年周期安排的院级讲座内容势必不能满足进修医师的要求。2.进修医师周四下午排到值班就会错过讲座。3.进修医师反映我院有31%的科室小讲课次数达不到教育处的最低要求。4.部分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医师希望多些内容更基础的讲座。鱼骨图表示如下(图1):二、目标以进修医师为主体,改进学术讲座内容。三、制订计划(P)1.通过加强目标管理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高,选派师资参与各类学习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处与专家沟通增加每半年内的讲座内容,争取把以往一年的内容在半年内完成。2.教育处约谈小讲课不达标的科室并督导其执行情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以问题为引导的方法增强学员参与度等。3.根据进修医师的要求增加基础内容讲座。4.“每周四下午均不安排进修医师值班”执行难度大,目前我院已有教学设备能够实现实时录课、实时网络直播、历史回放,教育处牵头与网络中心积极协作让这项工作尽早常态化,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培训信息支撑基础。四、执行计划(D)1.授课专家普遍对增加讲座次数没有异议,少数专家讲座时间与其他工作有冲突,经教育处协调时间或者增加授课候选教师(经过专家认可)能够在半年内完成以往一年涵盖的讲座内容。2.教育处与科室业务学习工作存在较大问题的科室主任进行了沟通,提出警示,相关科室主任虚心接受意见,进行了整改。修订、完善有关科室业务学习的规章制度。结合科室临床工作忙和缺乏学习场所等实际困难,把绩效考核方案中每周一次的科室业务学习次数调整为每月至少两次,把只要求小讲课的学习形式扩大为涵盖教学查房、讲课、演练、病例讨论、学术研讨和交流等多种形式。教育处对缺乏学习场地和教学设备的科室提供支持,统筹安排、协调全院教室和会议室,配备科室必需的教学设备。教育处加强管理,建立了科室业务学习定期督导制度,每季度一次下科室检查,记录在《科室业务学习手册》并及时反馈检查结果。部分科室如肝胆肿瘤微创介入科、临床检验科、妇产科等将半年的业务学习计划上报教育处,教育处统筹安排并组织进修医师参加学习。3.增加年轻教师讲授“三腔两囊管的使用”“我院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等基础内容的讲座。4.教育处把所有讲座排列出课程表并负责组织讲座,宣传中心负责录制课程,网络中心负责网络上传。5.建立进修医师微信群,每位进修医师负责把所在科室本周业务学习内容、时间、地点放在群里力求资源共享。五、检查(C)2019年8月教育处将本次进修医师结业填写的“教学评估表”与座谈内容进行了汇总,结果如下。1.进修医师对院级继续教育讲座内容的满意度达到100%,但有10%的进修医师认为网络录播讲座内容的全面性、进修医师公寓的网络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培训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确保教学质量,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2.进修医师反映仍有%的科室业务学习达不到教育处的要求。教学规范是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是教学经验的提炼、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对教学培训主体各类行为的限制方式之一[2-4]。3.授课教师的增多锻炼了我院的教师队伍,教学相长使我院的医疗、教学工作迈上了更高的台阶。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探索,我院在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中充分发挥了医院教学优势,强化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控制与提升,针对教学对象制定培训目标,强化了各层次教学对象的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全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及时检验教学效果,细化教学培训各环节,将制度管理、理论教学、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并持续改进,初步形成了规范化、层次化、系统化的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模式,目前相关探索尚未成熟,帶教师资素质、教学资料精度、效果检验方式、教学辅助工具利用还需要更深层次地探索和发展[5]。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把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作为推动下一循环的动力和依据,对一个循环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使进修医师的教学管理工作正规化、制度化。六、推行(A)贯穿进修医师培训全过程不可或缺的是建立持续性改进的质量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进修医师培训体系。这种改进既有对教学培训目标、准则、计划、考核等方面持续进行的优化,还包括实现环节质量控制的不断探索。目的是实现教学培训全程的人员、管理、信息、实施流程持续改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1.经验:在进修医师的管理中,忽略了进修时间的变化导致继续医学教育讲座内容的相对不足,在工作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培训计划。2.问题:讲座的质量需教育处不断加强督导。3.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力求持续改进,制定适应传染病医院不同岗位特点和知识技能需求的进修医师教学培训体系,保持教学制度规范、层次目标明确、培训实施合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实用性教学,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逐个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按照PDCA理论探索建立传染病专业进修医师培训教学质量控制环(图4)。参考文献[1]王坤昌,周秀荣.PDCA循环管理在产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51-1352.[2]郭琳,宋爱军,焦光宇,等.高等医学院教学督导制度的实践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51-53.[3]赵坚.论教学规范的习俗化[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0-72.[4]陈梦稀.高校教学规范的冲突与选择教学规范的困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24:88-89.[5]徐元杰,郭代红,陈超,等.系统化医院药学教学培训模式的探索实践[J].中国药师,2013,1612:1882-1885.科学小知识【第二篇】导论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并没有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快速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中医学领域中数理逻辑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之上的中医学理论难以通过现代科学实验和推理的途径去证明或检验,因此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常常会遭到来自各方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发展的早期没有像现代西方医学一样得益于现代数学提供良好的分析框架,现代计量学提供良好的定量观测和记录手段,以及现代统计学提供良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中医学的传统传承载体只是汉文字和语言描述,但是作为一门科学,单纯依靠文字语言描述会产生局限性和模糊性。这阻碍了中医的传承和传播,也制约了中医学的科学发展。中医发展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既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精华,又要汲取现代科学成果不断创新。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中医理論体系和技术标准势在必行。中医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科学重述和定量刻画?怎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融合、创新,建立具有中医学特征的量化标准系统和中医学的现代方法论。我们认为,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挖掘其内在规律进行传承和应用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要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中医的基本理论,构建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量化体系,采用现代信息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规律进行挖掘,使定性描述的中医术语变成定量客观的数学表达,我们面临的几个主要技术难点:(一)如何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将中医基本理论模型化;(二)如何将中医诊病和用药中偏定性的模糊语言进行数量化;(三)如何将名老中医的行医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标准化和数据化。本讲座将努力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要明确中医阴阳球理论探索属于中医理论的源头创新。经过多年古籍文献的研究,我们探讨了阴阳理论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医学、自然科学的关系,经深入研究发现古人宇宙观中三维空间理念客观存在,根据太极图模拟归纳出古人自然观的宇宙原始模型—“阴阳球”。中医学是借助哲学阴阳的辩证思维建立相应的思辨模型,将具体的生物人模型化并创立一套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和语言系统(最后演变为中医术语),实际上是模型医学。中医是将阴阳五行理论的思维模型用于医疗实践的医学,中医学的理论框架、语言系统只有在这个思维模型上才可以进行操作。我们建立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挖掘中医阴阳的数学内涵,试图从中医理论的源头对中医学的核心理论阴阳进行数学的诠释,解决制约中医理论走向现代科学理论的瓶颈问题。其次,需要了解的是:在阴阳球—八纲三级结构系统模型基础之上建立用数学三维坐标表示的中药作用强度的计量体系和中医“药力”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德尔菲法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用药经验按照八纲分类原则进行量化排序,在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中定义坐标系统的基本单位,并应用数据信息技术将中药作用效果及强度在数学模型上量化。再次,需要理解可运用数据挖掘粗糙概念格技术,采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ROSSTEA分析工具挖掘历代中医医案中“喘证”方、药和证之间的关联规律,证明了中医方证对应、以方测证原理的客观存在,为阴阳球-八纲数学模型上药和方的质点与证的质点合二为一的论点提供了逻辑验证,为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中“证”的数据化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最后,介绍课题组研发设计的方—证诊疗系统在目前中医临床普遍使用电子病历基础之上,所增加的可视化内容,其以数学三维坐标系统的形式展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依据医案中用药配伍和加减变化的情况,在空间中以矢量的变化的形式还原中医医案中医生的临床思维轨迹。并据此去寻找医案、名老中医的用药规律,同时客观、数据化地记录现代中医师的临床诊治过程。还可为寻找不同医生临床用药经验的规律提供数学逻辑分析的基础。本讲座将介绍以“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