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汇集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汇集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一篇】自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各地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贫困群众得到真正实惠。对于贫困村贫困户的有效脱贫,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问题直接阻碍着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的有效开展。(1)职责定位不明。根据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定位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据了解,部分地方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根本没有将驻村第一书记职责区分和界定出来。由于驻村第一书记的考核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部分本应由乡干部和村干部完成的事务性工作,也一并交给其一肩担,导致真正沉入农村、投入精准扶贫中的精力被大量分散弱化。(2)能力素质不高。对第一书记派驻条件虽有明文规定,各个具体派出单位对选派第一书记重视程度不够,在学历、年龄、性别、基层工作经验能力等方面要求把关不严。部分第一书记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差、不熟悉农村工作,致使群众工作开展困难。驻村工作发挥不明显。(3)人员到位不齐。按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组建要求,每个贫困村均配置了由对口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农技员、第一书记构成的驻村工作队。然而,对于部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和驻村农技员真正到对口贫困村主动衔接工作时间少之有少,形同虚设;其次多数下派的第一书记工作方法单一,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加上少部分贫困户主观脱贫意愿不强,非贫困户的心理失衡、村两委关系不和等问题,更是加重了第一书记唱独角戏跑全场、疲于应付问题现象时有发生。(4)保障激励不足。按有关文件要求,虽然第一书记驻村期间按照差旅费伙食补助费标准给予适当生活补助,但由于贫困村地理位置不同,工作条件差异较大。有的贫困村地处偏远,工作区域较大,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工作开支相应增多,而采用统一的经费保障标准,使部分第一书记经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综合所述,为有效解决精准扶贫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存在问题并发挥积极作用,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抓起:一是精准选派,派好干部担任第一书记。认真统筹各个层级、各个方面人才资源,严把第一书记选派关,原则上选派具有一定基层工作能力、热心农村工作、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较强的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工作标准,建全“能进能出”机制,对不能干事、干不成事、群众不欢迎、工作无动力的驻村第一书记及时召回。二是强化责任,明确第一书记的职能职责。进一步明确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职责,对于村两委和乡镇不能将与精准扶贫无关的其他日常事务强加于第一书记,对派出帮扶单位工作严格实行全脱产,明确摆正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绝对位置,让第一书记在不同帮扶主体中起好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工作考核应多注重在工作实绩方面,减少各种重复性表格填报和资料收集,统筹精简开会时间,真正让第一书记有更多时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三是加强宣传,做好第一书记能力培训。采取集中与分类培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重点就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支农政策、先进典型案例等内容进行集中综合培训;对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或新进的第一书记分类开展提升基层工作与联系群众工作的能力培训,对缺乏集体经济发展意识、基层党建管理经验的第一书记进行分级分类培训。村支两委可借助第一书记在资金、项目、管理及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提供有效场地或平台,加强对贫困群众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教育培训,切实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四是压实责任,加强驻村工作队人员监管。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检方式进行有效监督,对驻村工作队的考核应避免简单化、形式化,更加注重从驻村时间、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评价、第一书记评价、扶贫实效等方面进行。坚决防止第一书记唱“独角戏”、驻村工作队“搞回避”现象发生,切实发挥驻村工作生力军作用。五是强化保障,健全第一书记激励保障机制。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选拔任用、表彰激励工作机制,将第一书记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任用、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提拔使用上优先考虑;其次是加大第一书记经费保障力度。对确因扶贫工作需要但政策中又没有包括而产生的额外支出经费应给予合理考虑,提高第一书记积极性。再次是要常态性开展组织关怀,通过定期培训、交心谈心、树立典型等方式,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书记思想动态,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问题,切实增强第一书记组织归属感、获得感。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二篇】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抓党建促脱贫,是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当我市首轮“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告一段落之时,结合实践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思考,对进一步做好和深化此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基于实践的宝贵经验过去三年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实践留下许多宝贵经验,成为做好今后“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总结与重视。具有普遍性质的经验有两条:(一)具备全面素质特别是强化“四个意识”是做好“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关键“第一书记”是单位担负帮扶工作的“先头兵”,处在帮扶工作的第一线,他虽有单位的后盾和支持,但多数情况下他既需要有贯彻派出单位党委(党组)工作方针的政治意识,更需要由随机谋断、决策指导的素质和能力。因此,“第一书记”全面素质是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前提条件。综合考察“第一书记”帮扶工作案例,凡是成绩突出的,除了他们的全面素质高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四个意识比较强烈,在工作中体现的比较自觉。一个是责任担当意识。正如有的“第一书记”所说的那样,驻村帮扶不是工作岗位的调整,也不是通常下基层锻炼那种浅层次的任务体验,帮扶是组织对“第一书记”驻村的核心要求,因而“第一”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必须勇敢挑起发展重担,当好“领头雁”。只有有了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坚定勇争一流、敢拿“第一”的信念。二是奉献基层开拓意识。“第一书记”所到的地方,都是发展较为滞后的地方。打开发展的瓶颈,需要有为百姓谋实事、因地制宜实现发展的开拓意识。只有开拓意识的及早注入,才能使第一书记及早地进入角色,担负起领导发展的重任。回顾我市三年来“第一书记”帮扶工作,凡是帮扶成绩突出的,也都是那些具有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强烈紧迫感和开拓意识的同志。例如我们研究室的三位“第一书记”都是如此,他们一个比着一个干,始终把发展社区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注意发现和发挥社区自身优势,组织引导居民发展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力度,积极引进适合社区发展的企业。三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共为社区引进物流、商贸、教育服务等项目18个,为社区增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三是聚力服务基层的桥梁意识。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工作复杂多样,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做好社区的各项工作不能靠个人单打独斗。一名称职的“第一书记”,要善于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既能巧妙借助好外力,又能有效凝聚起内力,汇集方方面面的力量推动社区发展。一要当好对外联络协调、争取支持的桥梁。二要当好社区“两委”干部沟通思想、凝聚共识的桥梁。三要当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拉近与党员群众距离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四是不尚浮夸务实意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第一书记”能不能赢得信任,能不能在社区站得住脚,关键还要看能不能做出看得见、摸得着、利民生、利长远的业绩。所以,作为“第一书记”,要始终坚持俯下身子干事业,摸清底子、找准路子,低调做人、高调干事,用实事证明,用成绩说话。(二)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后盾作用是做好帮扶工作的重要条件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不是第一书记的“独角戏”,而是派出单位共同的责任担当。只有充分发挥派出单位的后盾作用,帮扶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必须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党组)工作议程,定期专题研究,加强调度指导,及时解决问题,为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持。驻村帮扶前,要及时与第一书记谈心谈话,打消思想顾虑,及时解决后顾之忧,确保轻装上阵。驻村帮扶中,要发动机关各处室和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第一书记出主意、想办法、定措施,帮助第一书记尽快进入角色、打开工作局面、赢得群众信任。实践证明,派出单位只有当好第一书记的“指挥部”、“协调部”、“保障部”,成为贴心的“娘家人”,才能让第一书记安心基层、放手工作、推进落实。二、来自实践的宝贵启示实践证明,“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对于帮扶对象实现发展进步、“第一书记”个人成长以及“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应当把“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工程继续抓紧抓好。(一)“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促进乡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最为关键、任务也最为繁重的就是容纳了亿人口的乡村地区,特别是2亿多人口没有脱贫的落后乡村地区。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程,不仅给帮扶点带去了崭新的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促进了乡村面貌的改变,而且通过“第一书记”的桥梁作用和穿针引线,使落后乡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源和条件,实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实践告诉我们,“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纽带和一种直接表现形式。(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最直接地锻炼了青年干部,成为党培养后备干部的重要渠道党的事业发展需要千千万万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在选派的“第一书记”中,大多数是来自机关单位的年轻干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为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创造了机会,也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三年帮扶实践,使一大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年轻机关干部脱颖而出,他们在派出单位党组织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解决了帮扶点积累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整顿和巩固了帮扶点党组织,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治理了村容村貌,在深入调查研究中理出了发展思路,在一方热土上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于成百上千“第一书记”来说,驻村帮扶是对他们工作能力的全面锻炼,也是对他们思想作风的全面锤炼,在其人生经历中,能有这样一次基层工作经历,实实在在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将是其未来干事创业、成长进步的宝贵财富。(三)“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为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注入强大动力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伊始,机关各单位就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开展了“一对一”、“一对二”联户帮扶工作,建立起“大帮扶”工作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使机关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与普通群众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和心灵的沟通,听到了来自基层的声音。在过去三年里,市政府研究室党组成员和副处级以上干部就先后近70次赴“第一书记”帮扶社区走访调研,为社区协调解决发展资金150万元,引进物流、商贸、教育服务等项目18个,为社区增加经济收入200多万元。党员干部分批进入社区贫困户走访慰问,捐献帮扶物款折合人民币达12万元。“大帮扶”格局的形成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相契合,对进一步转变机关党员干部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深化实践的几点思考新形势下做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关键是要深化认识、夯实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深化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为进一步开展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今后一个时期“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深化“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的重要抓手。应当紧紧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思帮扶工作之实,助帮扶工作之力,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实实在在的成就,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二)把“第一书记”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