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传》读后感【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周恩来传》读后感【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周恩来传》读后感【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周恩来传》读后感【第一篇】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战争的阴影已经不是那么明显的烙印了。动荡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对于那些带领着人民走出硝烟的英雄们,尤其是周总理,却仍然熟悉。打我记事以来,周恩来总理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伟大的人,读了《周恩来传》对他的了解更是全面。周恩来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总理的童年充满着艰辛。由于周总理最小的叔父没有孩子,周总理便被过继给了叔父,叔父病逝后便跟着叔母生活,叔母守寡后便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来周总理身上,叔母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喜静,她经常陪着周总理在房间里读书,讲故事,周总理回忆时总说自己温和的性格多半是由此而来的。但不幸的是叔母很快也去世了,才十岁的他就开始承担起一家之主的重担,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打理家事。也许正是这段特殊的时期造就了他的坚忍不拔、沉稳不屈的性格。“时势造英雄,英雄平乱世”这句话着实不错,正是童年开始的磨难成就了他,而著名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他在南开中学上学是开始呼吁的。周总理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华的崛起奋斗,虽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贪图享受。有一次总理身边的警卫乘总理出去访问的时候添置了一点简单家具;一个落地台灯,一对沙发,一块地毯,铺设了木地板。因为办公的地方环境不是很好,总理又每天工作很长时间,警卫就贴心的做了一些小改动,但是总理回来后却十分生气,强烈要求将这些东西撤去。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一丝不苟,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在我看来,这正是童年的磨难带给他的----勤俭朴素,务实工作。看看周总理的奋斗,再看看现在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们。其它不说,就说我们大学生吧,个个人高马大,营养丰富,伙食跟几十年前的相比就是云泥之别,但是在路上仍可以听到许多人不停的抱怨食堂的饭难吃死了等等;时不时还抱怨天气这么热,空调也没有;甚至还有人把逃课当成家常便饭。当然我指的是个别学生,他们花着父母的钱,天天购物、KTV、聚餐,完全抛弃了艰苦朴素的中华传统美德。别说这些同学,就连像我一样普通的大学生,扪心自问你为国家,为社会或者是为自己的家做过什么?凭什么坐享其成,有什么资格呢?这样想来,我反而觉得身处这样的环境幸福但不利于我们的发展,逆境才能促使进步,有的时候磨难就是一种收获,虽然有时这些经历并不是多么的愉快,但是这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却会在某一天给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周总理也许也想到自己坎坷的童年经历能为自己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向周总理学习,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不要再抱怨生活,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谨慎。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社会,更为了国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先辈们为我们创下的这个幸福环境。《周恩来传》读后感【第二篇】在全党开展学习党史教育活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传略》一书,书中的很多情节让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可亲、可敬、充满了微笑和温暖的脸庞。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参与过半个多世纪党的历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建立的光辉业绩、阐发的重要思想、展现的精神风范,与党的历史密切相关,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党的历史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周恩来的历史地位决定了他本人就是一本厚重的党史教科书,值得去翻阅、去钻研,值得汲取至今可以激励人们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周恩来传略》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本内容丰富且通俗易读的书籍,每独立成篇,却有着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了传主一生中重要的节点,以讲故事的笔法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其中很多内容鲜为人知。人们知道周恩来一生中遇到过许多险情,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第一次遇险是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当年,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率军校学员参加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示威游行,队伍走到沙基时,遭到武装镇压。在周恩来身旁并行前进的两个人不幸中弹而亡,鲜血溅撒到周恩来身上。邓颖超说:“这是周恩来第一次遇到的险情。”难以想象,在受到“左”的错误思想干扰的年代,周恩来为了纠正文艺界的偏差,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曾在处理完手头繁杂的事务后,深夜亲临首都剧场观剧,并与演职人员探讨剧中的问题。当时,在“大跃进”的氛围下,为了赶任务,影响了剧的质量。周恩来在谈话中不是批评,而是以饱含着歉意的口吻跟大家说:“大跃进是好事,但因‘多、快’而影响到‘好、省’,就没有全面地对待这一方针。经济问题如此,文艺界的问题也是如此。”“当然,这个责任还在我们身上。”这则简短的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来自1篇当年的档案记载。从这一细节中,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作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在那个年代的辩证思维和主动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还可以看到他处理问题的方法,折射出为什么周恩来去世多年人们依然怀念他的原因。《周恩来传略》中有一章的题目是《干一杯酒》,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61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周恩来是解决全国粮食问题的总指挥。这一年,他就粮食问题作过40多次讲话,着力解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量同各粮食调出省区调出量之间的逆差问题,以确保京、津、沪、辽等城市和重灾省区人口口粮的最低需求。这年9月17日,周恩来在江西庐山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后到南昌视察。18日晚,周恩来等领导同江西省委领导杨尚奎、刘俊秀等共进便餐,席间,周恩来谈锋甚健,愈谈兴味愈浓。他风趣地对江西省委班子说:“你们不是有个《江西是个好地方》的歌子吗?这个歌儿不错,江西确实是个好地方,三面环山,还有鄱阳湖,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革命老根据地。这些年,你们工作抓得不错!粮食也比较多嘛!”省委负责农业生产的刘俊秀站起来说:“南昌是总理领导八一起义的英雄城,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总理离开南昌34年了,今天来到南昌视察工作,我们心里格外高兴,为总理的健康敬一杯酒!”周恩来乐呵呵地说:“江西对国家的贡献是大的,特别是这几年困难时期,又多支援了国家粮食,应该受到人民的表扬。”随后,他诙谐并加重语气说:“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有个条件!”刘俊秀略为一惊地问:“有什么条件?”周恩来轻快地回答道:“干一杯酒,要增加外调粮食1亿斤!我们干3杯,增加3亿斤好不好?”刘俊秀说:“总理啊,国务院给我们的外调粮食任务12亿斤,我们保证一粒不少,坚决完成,再增加3亿斤就是15亿斤了,怕有些困难啊!”陪同周总理的谭震林、罗瑞卿给刘俊秀鼓劲说:“老刘啊!总理多年没有来南昌了,看到你们江西形势比较好,心里很高兴,你既然敬总理的酒,敬3杯,3亿斤就3亿斤嘛!”由于事前对江西本年度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情况已有清楚的了解,周恩来又十分恳切地说:“我有调查,江西老表口粮水平比较高,还有储备粮,比严重缺粮的晋、冀、鲁、豫好多了。增加3亿斤虽有困难,但还是可以增加的!”周恩来一番恳切的言词,打动了刘俊秀的心,他想到周总理是我国6亿多人民的当家人,如果现在国家没有面临这么大的困难,周总理是决不会开口向江西要粮食的。于是刘俊秀说:“总理的心情我们理解,国家有困难我们应该大力支援,3亿斤就3亿斤!”周恩来高兴地举起酒杯,同杨尚奎、刘俊秀等连干了3杯。第二天一早,周恩来带着江西为国家增加3亿斤外调粮的喜讯飞回北京。由于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同舟共济,我们的国家终于在1962年渡过难关,农业生产形势开始好转。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周恩来总理高超的工作技巧和令人倾倒的人格魅力,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学习党的优秀人物特别是领袖的生平、思想和精神风范是学习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们的事迹是生动而厚重的教科书,是我们的精神楷模和前进的无穷动力!《周恩来传略》还有一个特点是:作者均来自党的文献和党的领袖人物研究权威部门的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比其他研究者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党史和党的领袖人物的第一手档案资料,通过研读这些档案,可以写出一些人们不了解的真实故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周恩来身上学到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提升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等。同时,作者还采访到大批知情人,包括周恩来最亲近的邓颖超及其他亲属,同周恩来一起经历过历史上重要事件的杨尚昆、薄一波等,多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宋平、童小鹏、罗青长、熊向晖、杨德中等,还有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马列、钱嘉东、赵炜、高振普、纪东等。他们的讲述,是对档案资料的重要补充,是连接一些历史档案缺失的重要链条。由于《周恩来传略》作者具备这样的写作优势,因此,这部书稿的史料更具有权威性,内容真实可靠。四川人民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许多优质的红色书籍,在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资政育人的作用。这次,出版社在众多的书稿中选择出版《周恩来传略》配合全国党史学习教育,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周恩来传》读后感【第三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年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向读者推介了三本领袖传记:《毛泽东传》(迪克·威尔逊著)、《周恩来传》(迪克·威尔逊著)、《邓小平传》(理查德·伊文思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此举,既是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又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献上的最好礼物。读者在选择一本领袖人物传记时,要综合考虑作者、使用的档案资料、主要观点、行文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这三本领袖传记,在同类书中是出类拔萃的,是值得读者好好研读一番的。由于幅限制,笔者仅扼要阐述之。首先,这三本书的作者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的作者是英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迪克·威尔逊早年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获文学、法学硕士,后在研究中国问题的专业刊物《中国季刊》担任主编。威尔逊在研究中共党史和领袖人物方面有深厚造诣,著述颇丰。除了《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外,还有《长征,1935年》《亚洲的觉醒》《人类的四分之一》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迪克·威尔逊还是外国第一个为毛泽东立全传的。1979年,即毛泽东去世后的第三年,迪克·威尔逊就基于当时的历史文献材料,创作出了《历史巨人——毛泽东》一书,以西方的视角为世界了解毛泽东做出了贡献。《邓小平传》的作者是西方邓小平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史研究专家、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理查德·伊文思曾三度来华任职,前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与邓小平有过数次面对面地接触,还直接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等重大事件。其次,这三本书使用的档案资料非常详实。写传记,需要详尽地占有档案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真、整合利用。在《毛泽东传》中,我们可以看出迪克·威尔逊在这方面花费的巨大心血。在这本书中,作者使用了毛泽东的著作和大陆方面公开发表的有关毛泽东的档案资料,也使用了中外一些人物的回忆录。中国方面的,有萧瑜、王明、张国焘等;外国方面的,有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李德等。这些人物,都同毛泽东有过交往,他们提供的档案资料具有非常强的参考性。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回忆录的部分内容,因为各种原因,在大陆范围内是未曾公开出版或者是出版后限制使用范围的。《周恩来传》和《邓小平传》中使用的档案资料,除了具有以上的特点,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作者同传主有过接触,他不但可以多方收集档案资料,还可以利用与传主接触的机会,形成一手的档案资料。迪克·威尔逊在1960年与周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