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0引言xx是百工之乡,也是制造业大市,xx年国民生产总值排在全国第30位。高等职业教育诞生至今已经二十多年。当前xx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xx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xx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就业创业研究、xx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xx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xx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缺乏xx高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整体综合分析和对策研究。“十三五”期间,xx开始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型,在此过程中,技术、知识取代资本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力资源因素存在着巨大需求和较严重的供给失衡,即支撑转型的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匹配。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教性、职业性、技能性、区域性特征,是xx经济转型升级、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劳动力技能提升的主要依托。研究新时代职业教育政策的精神,融合xx区域产业特色和xx教育、人文等区域的特有属性,将助推xx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xx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高技能人才支撑。以xx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和xx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为基础和对照,通过对xx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对全市在校中职学生、中职教师、高职学生、高职教师、企业HR、高中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并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1xx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xx第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正式成立。截至目前,xx高职院校共有5所,其中公办4所,国有民办1所,在校生6.3万余人,其中2所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单位,1所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xx高等职业教育把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输送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有力地提升了区域人力资源素质,高等职业教育成为xx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xx高等职业院校设有装备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商贸类、轻工纺织类、农林畜牧类等近七十个专业。其中,国家骨干专业11个,基本涵盖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以应用型为基本原理,指引xx高职院校在适应地区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改革和调整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建设了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示范性企业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xx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了协调互动、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为xx区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必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二十多年来,xx高等职业院校坚持扎根区域办高校,主动担当地方区域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建设瓯礼文化研究中心、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等一大批文化传承创新载体,致力xx地域文化、传统工艺、民间技艺的挖掘、传承和发展。通过高峰论坛、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场馆建设、科学研究、展示交流等方法,不断探索传承创新木活字印刷、瓯绣、瓯塑、瓯窑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新路径,擦亮xx文化的名片,凝聚xx发展的力量,有效推进xx文化产业和区域文化发展,使高等职业教育嵌入了文化的灵魂。2xx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就2.1深化招生机制,保障生源质量xx省作为全国高考试点省份,教育理念注重“选择性”,学生和学校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扩大学生、高校双向自主选择权,促使招生从已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高职提前招生结合了高中学考或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单考单招结合了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院校,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培养的学生,突出专业特长,实现多元化和多维度的发展。面对新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xx高职院校积极应对,结合不同招生方式合理配置招生计划,精心制作专业宣传材料,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开展招生宣传。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招生宣传,深化生源基地内涵建设,强化招生工作的责任意识与主体意识,充分依托行业办学优势,拓宽招生合作渠道。2.2完善培养体系,提升技术技能目前,xx5所高职院校都推行了“五年一贯制”制度,实现中高职衔接,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统筹培养,合理构建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与体系,科学设计中高职合理分段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创新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教学方法,促进中高职教育融合协调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高职院校的诸多特色专业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成绩位列全省前茅,同时各院校也积极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希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最终实现职业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2.3聚焦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xx高职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具有文化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把“工匠精神”“思政教育”“新时代xx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专业教育和教风学风建设,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把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培育融为一体,在提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工作专注、爱岗敬业和创新精神,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德艺双修”型高技能人才。2.4支持创新创业,成就出彩人生xx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创意类和创业类的技能竞赛及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教育目标要求,构建具有人文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创业特色培育方案,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5对接xx主导产业,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xx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xx—xx年)》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新一轮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产业转型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服务的新需求,对接xx市打造的“五大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通过增、调、并、转等方式动态优化专业结构,持续完善对接区域优势“产业链”的“专业群”办学架构。2.6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推进产教融合,打造大国工匠”为主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工作。xx高职院校不断深入拓展校企合作层次,携手政府、企业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温台职业教育联盟建设。2.7完善职教师资培养机制,提高师资队伍能力积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xx—xx年)的意见》《xx省高等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xx省教育厅关于实施xx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xx—xx年)的通知》要求,通过分层分类组织,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造就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推进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分层分类设计教师发展活动,以新教师研习营、青年教师助讲培养、骨干教师提升计划、专业带头人领军计划等为主线,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校本培训项目,积极开展跨校交流、线上线下交流和个性化培训,营造“崇尚教学、追求卓越”的教师发展氛围。同时,各高职院校从自身师资队伍实际出发,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和社会服务力度。2.8推进教学诊改,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根据xx省教育厅的要求,xx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学情况检查,通过自我诊断、专家巡查和反馈整改,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由教学巡回诊断检查逐步提升到教学诊改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水平的提升,全面推进了内部质量诊改,建立了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质量动态监测与保障体系。2.9加强经费投入,丰富院校办学资源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学在xx”,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均比上年有所提升,充足的经费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xx市政府投资1.2亿元支持xx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与服务中心”,按照“一个中心、三大支柱、多点应用”的模式,打造xx乃至全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培育的示范基地。3xx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职教二十条”涉及“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完善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做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7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崭新地位。基于“职教二十条”视域,通过文献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剖xx高等职业教育存在问题。3.1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在误区xx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加快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广泛,xx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大众依然深受“学而优则仕和重学轻工”观念的影响,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对高等职业教育还是存在片面的理解,多数家长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就读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高职教师和普高学生家长,如果孩子成绩过得去就会选择普通教育。选择本地高职院校就读的意愿偏低,这与访谈获得的数据是一致的,也是xx高职院校很难招收到优秀学生的原因之一。3.2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xx地区经济发展尚不协调“专业布局结构不甚合理,同质化比较严重,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行业产业特色缺乏高端、先进、优势的产业集群。”这是访谈中多次出现的关键句,目前xx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基本覆盖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xx年,随着xx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数字经济、智能装备、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各职业院校与之对应的专业设置相对薄弱,或处于“空白”状态。说明xx高等职业院校在新兴专业设置方面对接xx产业转型的前瞻性不足,造成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紧缺人才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同时,政府在引进新兴产业时侧重投资和高级人才引进,忽视了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引进。访谈中也多次出现“xx高职专业应用性不强,不接地气,专业设置没有用开放性思维,需要破除封闭性思维,要与就业市场相联系”的关键句。专业结构与xx的产业结构也不相符。xx年,xx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数据为2.4∶39.6∶58,xx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三次产业的在校专业学生数有差异,各专业办学规模与产业人才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失衡。院校在开设专业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科学论证,造成专业重复设置,如会计、计算机专业在各个院校都有开设,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专业优势不明显,失去办学特色。3.3校企合作形式单一,“产教研”未达到深度融合职业教育直接面对企业、岗位和职业,校企合作的开展在新型工业化时代,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推动高职教育面向市场发展,激发办学活力的重要途径。xx校企合作顶层制度设计尚不健全,xx年虽然出台了《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办法》等文件,但较为宏观,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校企合作的形式仍停留在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推荐就业等浅层次的合作,没有真正做到“职教二十条”中提出的“产教研”深度融合。调查问卷数据显示,54.5%的企业HR和68.4%的高职教师认为校企合作还没有深度融合,多数访谈对象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要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产品研发、学生实习、推荐就业、联合办学、教学研究等多方面、全面融合。无论从学校领导层面、企业层面,还是高职教师层面都认为校企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xx本地区产业平台建设水平不高,缺乏千亿产业和前沿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