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一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粽教案【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语文端午粽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教学重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3、学写生字“午”。(1)观察占格。(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3)学生书空、描红。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3、展示识字情况。(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2)用多种方法识记。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1、学习第1自然段。参考资料,少熬夜!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四、指导书写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4、指导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5、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扩词。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习俗的图片)二、学习第2、3自然段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参考资料,少熬夜!三、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5、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四、学习生字“真”“分”“豆”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2、学习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3、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指导。五、回顾拓展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教学板书]端午粽热爱思念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花样多(红豆粽、红枣粽、鲜肉粽)[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们都吃过粽子,知道人们在端午节都会干什么。因此,我用谜语导入时,学生很快就猜出了谜底。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并适当地向学生普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知识。端午节粽子香的教案【第二篇】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及相关来历、风俗。2、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间交流合作。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活动准备1、故事录音。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活动过程一、引出粽子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参考资料,少熬夜!的话来说一说。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二、品尝粽子1、认识粽叶。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2、幼儿品尝。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三、讲述“粽子”故事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3、提问。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四、制作粽子T: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老师交代要求:请每个小朋友拿一片粽叶,放入一点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形状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们可不能浪费,不要把米弄到地上。活动延伸请将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请厨师蒸好后小朋友品尝自己包的粽子。吃粽子参考资料,少熬夜!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节包粽子教案【第三篇】活动目标:1、知道粽子的来历和几种特有包法、名称。2、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3、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的乐趣。活动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活动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粽叶若干、橡皮筋2、范例、课件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三角粽、四角粽、团盘粽等)。二、学习包粽子的方法。1、出示范例: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粽叶)。在我们的太湖边也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2、师: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3、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边介绍:重点讲解将粽叶参考资料,少熬夜!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三、结束部分。请幼儿评一评谁包的粽子最好,并请幼儿将粽子送到小吃街中开展角色游戏。《端午粽》教学设计【第四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并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查找屈原的资料和端午节的习俗。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2、学生自由说端午节的习俗。3、教师:端午节,你都做过什么?(吃粽子、赛龙舟……)4、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板书课题:端午粽)齐读。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2、出示词语:端午节总会粽子中间十分红豆鲜肉带回参考资料,少熬夜!知道据说纪念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读。3、谁能当小老师来领读?学生跟读。4、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1)按结构划分,巩固读。如,左右结构:“端、粽、知、据”。(2)同偏旁识记:“总、念”都是心字底。(3)图片、猜谜识记。如,“分”:分蛋糕的图片,理解记忆。大米、粽子、肉等图片。(4)字形演变识记。如:“带”的甲骨文“”,最初的时候,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像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也指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随着时代的发展,扁平状的物体、条形的区域也常用“带”表示,如,带鱼、热带、温带。后来,“带”还可以表示随着,拿着,如,携带、带回去。5、过渡:同学们,一个汉字可以演变出这么多的意思,我们祖国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啊!6、联系生活巩固,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三、指导书写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2、观察结构,说说哪些笔画需要提醒。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提示:“真”字中间有三横,长横平、长、稳,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