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教案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桃花源记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桃花源记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1一、复习导入名家名篇大家谈。(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1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识记生字词:豁(hu)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参考资料,少熬夜!做好记号,准备质疑。)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5、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四、布置作业1、初步背诵课文。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桃花源记》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美读直至背诵课文。2、整体把握在课文内容。3、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第一课时),多媒体教学情景引领,把握两个问题切入,背景交代,主题呈现,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社会的渴望及对现实的否定,引领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教学重点、难点:1、集中研讨桃花源内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状况。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探究思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人说,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渊明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可是他笔下的桃花源却美丽得神秘,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它。二、学生美读课文,调动情感,引领思绪。三、美图展示,学生齐读,调动想象思维:桃花源给了你怎样的印象?1、文中哪段文字是对桃花源自然风光的描绘?请展开想象,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描绘一番(强调不能是翻译)。用什么词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读)教师点拨:进入桃花源,渔人惊呆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平坦而开阔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有致,美丽的池塘有鱼儿欢悦,恣意地畅游,是参考资料,少熬夜!桑林竹树间鸟儿啁啾而鸣,尽情欢唱,田间的的小路悠远绵长纵横交错,村落间鸡犬声彼此相闻……(预设:花瓣纷飞、绿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这是一幅宁静的、淡远的、美丽的、优美的、祥和的、古朴的……田园风景画。生齐读。2、这样美的去处,这里的人们生活的如何呢?跳读: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样的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学生表达。教师点拨:男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少少无忧无虑,安其居。人们过着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其间以问梳理第二段内容:⑴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⑵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⑶渔人与桃源人的的对话是怎样的?⑷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3、这样美丽祥和的社会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世外桃源。请解释。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虚构,用意何在?哪些语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自由快乐,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这在当时不可能存在,由开头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来渔人的寻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种种描写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写其隐蔽,实质以其虚幻的,不可能的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对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心声。四、背景交代:本文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岁时。当时的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战乱频繁,加之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和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惨象,陶渊明对此深有感触,对当朝者的不满加深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逃遁,选择远离。只好借助文字抒怀。五、我眼里的陶泽令。由于他对现实对社会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闻强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场蝇营狗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他炒了俗世,救赎自己,选择做一介自由的农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早在《爱莲说》中,我便钦慕他作为隐士的特立独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又艳羡他悠闲自适的那参考资料,少熬夜!份惬意。他爱菊还嗜酒,他说“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让我懂了他的率真与自然……xx后世的人们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赞美他的诗句呈现xx《桃花源诗》呈现六、小结:走出这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别意,他让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生活和生活的时代,而我要说的是热爱生活,珍惜今天。七、作业:1、背诵全文。2、背诵陶渊明其他诗作。3、日记记录收获。八、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景之美优美宁静祥和和平自由幸福世外桃源人之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人之乐趣桃花源记教案3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2.理解故事的寓意。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一、复习导入:(一)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参考资料,少熬夜!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检查预习: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识记生字词: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诣(yì)太守刘子骥(jì)3、词、句。(1)古今词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如此:古:像这样。今:不够(2)一词多义:舍: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向: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中: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复前行(行:动词,走。)。参考资料,少熬夜!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不复得路出: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兼词: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3)通假字1、⑴具答之。⑵一一为具言所闻。(“具”通“俱”:详细,详尽。)2、便要还家。(“要”通“邀”:请,邀请。)3、处处志之。(“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二课时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桃花源记教案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