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交流体会反复研读党的XX大报告,将其与十九大报告对照起来学习,既能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更能深切感受党中央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强烈历史主动。从报告结构看,XX大报告在部署未来五年工作上列了十二个部分,比十九大报告多出三个部分,单列的这三个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当然报告其他部分较之十九大报告也不是简单的重新组合,而是有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部署新要求。这些变化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最新答卷,也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一、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历来高度重视。之前“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部分;科技创新是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而人才工作作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具体措施放在“全面从严治党”部分。XX大报告旗帜鲜明叫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变化体现的是党中央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应对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全球化视野。众所周知,教育事业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力支撑,是关系国家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畸形的教育竞争使得教育越来越格式化、内卷化,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我们一直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回归教育的初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XX大精神,就是要对标党的教育方针,矫正认识和实践偏差,推动教育去“产业化”、“功利化”,回归公益普惠化,实现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仅是基于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美国对我实施封锁遏制、极限打压的战略选择。在冷战思维驱动下,美国将科技领域视为地缘博弈的舞台,试图以独占技术优势强化自身经济和科技霸权,大搞胁迫外交。在贸易摩擦、经济打压之下,我们发现中国还有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手机射频器件、激光雷达、核心工业软件、核心算法等35项关键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我国的研发强度与创新型强国之间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更低。科研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但高端人才缺乏;科技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这表明越是深度融入全球化,越要坚持独立自主,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二、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将依法治国作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组长,亲自主导完善法律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XX大报告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单列一部分,强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有两点新提法值得关注: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这表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环境下,一些新的法律主体、新的业态、新的法律关系不断涌现,需要依法确认权利义务关系、规范法律秩序、稳定社会预期。特别是随着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对全球化的冲击,个别国家逆全球化的措施不断升级,亟待通过健全涉外领域立法来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中国公民、企业合法权益。二是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比如,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传承的思想和理念。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我国法治建设历史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法治基础。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成熟定型,更多的是要解决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三、系统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新的安全格局保障新的发展格局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部署安排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其内容主要着眼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防范和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XX大报告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体现了统筹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党的十九大以来,国际国内局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2017年岁末,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变局之下,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叠加交织的新态势,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复杂的新变化,我们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2014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系统提出“11种安全”。2019年1月21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对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作出深刻分析、提出明确要求。回顾新时代十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来自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自然界的风险挑战考验日益严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我们逐步认识到,原来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背后往往有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通过反腐败斗争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金融风险等背后,既有国内腐败导致的风险,也有国际斗争的影子。所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保持清醒、居安思危,善于从政治上和全局上看问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四、在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关于“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问题,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开始,就一直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不同的是此前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悄然去掉了“和平”,表述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党的XX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总书记这段铿锵有力的话引起了最长一段时间的掌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基于复杂国际局势不得已采取的态度,当然也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积蓄了足够的实力,才有底气说这个话。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书记强调:“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并且首次“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一“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是回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单方面推广所谓普世价值。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在这个大背景下,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共识,也为实现伟大复兴画了一个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