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2-XXXX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前言本标准的第3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修订后分为两个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本标准是根据职业性有害物质的理化特性、国内外毒理学及现场劳动卫生学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参考美国、德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制定依据而修订和制定的,是作为工业企业设计及预防性和经常性监督、监测使用的卫生标准。本标准与TJ36—79相比变化如下:——分为两个标准——修订了原111项有毒物质和9项粉尘的标准值——纳入后颁布的119项国家标准——增订119项标准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维皑、吕伯钦、梁友信、孟德山、谷京宇、刚葆琪、傅慰祖、杨磊、于永中、于冬梅、庞应发、程秀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原标准GB3869—1983,GBT4200—1997,GB8773~8780—1988,GB10328~10439—1989,GB11516~11522—1989,GB11524~11532—1989,GB11719~11726—1989,GB16182~16250—1996,GB3869—1997,GB17052~17055—1997,GB18528~18563—2001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forHazardousAgentsintheWorkplaceGBZ2-200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使用或产生有害因素的各类用人单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896—87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J19—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GB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定义本标准采用如下定义:3.1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OEL)是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机体不引起急性或慢性有害健康影响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可分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三类。3.1.1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3.1.2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3.1.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missibleconcentration-ShortTermExposureLimit,PC-STEL),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3.2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3.3工作地点(WorkSite)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4卫生要求4.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表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4.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表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4.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表3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序号中文名CASNo.英文名昀高容许浓度(孢子数/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白僵蚕孢子Beauveriabassiana6×107——4.4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4.4.1电磁辐射暴露限值(Limitsforexposuretoelectromagneticfields)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4.4.2高温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卫生学评价标准(Healthstandardforevaluatingmeteorogicalconditioninthehotworkenvironment)4.4.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温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卫生评价标准及其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各类高温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4.4.2.2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高温作业: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h或84kJ/m3·h的车间;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含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0℃地区的露天作业,不含矿井下作业)。4.4.2.3卫生要求按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为<30℃和≥30℃两类地区,每类按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提出本卫生评价标准,作业场所综合温度(℃)应不超过下表规定的限值。表4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上限值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分区*体力劳动强度指数<30℃地区≥30℃地区≤153132~203031~252930≥252829注:*所示温度为干球温度4.4.2.4测试方法4.4.2.4.1本标准中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按GB3896—83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执行。4.4.2.4.2本标准中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按GBJ19—87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执行。4.4.2.4.3测试要求按GB934—89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试规范执行。4.4.2.4.4高温作业综合温度的测定采用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用公式计算出(或按有关表、图查出)综合温度(℃)。亦可用经鉴定或计量部门、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综合温度测试仪器直接测出综合温度(℃)。4.4.2.4.5高温作业场所综合温度(℃)计算方法根据通风温湿度计、黑球温度计的测定值,按公式计算出综合温度(℃),公式为:综合温度(℃)=湿球温度(℃)×0.7+黑球(或干球)温度(℃)×0.3………(1)或根据黑球(℃)、湿球温度(℃)查附表a或附图a得出综合温度(℃)。当无热辐射源存在时,黑球温度可用干球温度代替。4.4.3高温作业分级(Classifiedstandardofworkinginhotenvironment)4.4.3.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大小的分级。本标准适用于对高温作业实施劳动安全卫生分级管理。4.4.3.2定义4.4.3.2.1生产性热源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和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或工件等。4.4.3.2.2工作地点指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操作或为了观察生产情况需要经常或定期停留的地点。若因生产劳动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地点进行操作,则整个车间可称为工作地点。4.4.3.2.3WBGT指数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表示人体接触生产环境热强度的一个经验指数,它采用了自然湿球温度(tnw)、黑球温度(tg)和干球温度(ta)三中参数,并由下列公式计算而获得:室内作业:WBGT=0.7tnw+0.3tg………………………………………(2)室外作业:WBGT=0.7tnw+0.2tg+0.1ta……………………………(3)4.4.3.2.4高温作业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作业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4.4.3.2.5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8h)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min)。4.4.3.2.6定向辐射热指生产性热源同工作地点的某一方同辐射的热量。4.4.3.3高温作业分级按照工作地点WBGT指数(即湿球黑球温度(℃))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强度越大,见下表。表5高温作业分级标准接触高温作业时间WBGT指数(℃)(min)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120ⅠⅠⅠⅠⅡⅡⅡⅢⅢⅢ121~240ⅠⅠⅡⅡⅢⅢⅣⅣ241~360ⅡⅡⅢⅢⅣⅣ361~ⅢⅢⅣⅣ4.4.3.4定向辐射热的修正系数在工作地点定向辐射热强度平均值等于或大于2kw/m2的高温作业,应在上表的基础上相应提高一个等级,但昀高不应超过Ⅳ级。4.4.3.5WBGT指数测量与计算方法4.4.3.5.1测量时间常年从事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昀热季节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季节性或不定期接触高温作业的工种,应以季节内昀热月测量值为分级依据。从事室外作业的工种,应以夏季昀热月晴天有太阳辐射时的测量值为分级依据。在生产正常和工作地点热源稳定时,同一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应测量3次,即工作后:9:00~10:00;13:00~14:00和16:00~17:00,连测3天,取平均值,如遇特殊生产工艺,工作地点热源不稳定时,可依据生产进程或具体情况,随时测量,同一测点连测3次,取平均值。4.4.3.5.2测量地点及位置选择作业人员经常操作,停留或临时休息处,一般测量高度立位作业为1.5m高,座位作业为1.1m高。如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刀,应测踝部、腹和头部。立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为0.1;1.1和1.7m处;座位时测量点离地高度分别0.1;0.6和1.1m。4.4.3.5.3WBGT指数的平均值计算公式:………(4)4.4.3.5.4测量仪器与方法4.4.3.5.4.1测量仪器采用WBGT测量仪,或采用干球温度计、自然湿球温度计、黑球温度计,在同一地点分别测量计算。4.4.3.5.4.2自然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应为圆柱体,外径为(6±1)mm,长度为(30±5)mm测量范围为5~40℃;精度为±0.5℃。4.4.3.5.4.3黑球温度计的黑球直径为150mm,为无光泽黑球,平均辐射系数为0.95,铜球壁越薄越好,测量范围为20~120℃,精度为±1℃。4.4.3.5.4.4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精度为±0.5℃,测量时应注意防止辐射热的影响。4.4.3.5.4.5干球、湿球和黑球温度测量时应采用三角支架将3个温度计悬挂起来,以便便环境空气不受限制流经球体感温部。4.4.3.5.4.6在测量湿球温度时,要在湿球温度计的感温部分裹上一层湿纱布条,纱布条要覆盖湿球温度计的整个感温球体。测量时由其自然蒸发(不能人为强迫通风)每半小时读记测量数值。应注意保持纱布条清洁、湿润,再次使用前要清洗干净。4.4.3.5.4.7黑球温度计达到稳定状态时,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黑球温度一般每隔25分钟读记测量数值。4.4.3.5.5时间加权WBGT指数计算公式在生产环境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者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工作地点操作,且接触热强度大小不一致时,应采用时间加权平均公式计算WBGT指数:………¨(5)式中:WBGT1——第1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WBGT2——第2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WBGTn——第n个工作地点实测WBGT;t1t2……tn——作业人员在第1,2…n个工作地点实际停留的时间。4.4.3.6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测量与计算4.4.3.6.1接触高温作业时间是指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8h),实际在热环境中操作、停留、短休的累计时间。4.4.3.6.2测算方法是同一工种或生产岗位随机选择受测作业人员2~3名,在正常生产状况下,跟班记录一个工作日作业人员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连续记录3天,取平均值。4.4.3.6.3如遇作业人员在一个工作日内需在不同岗位工作时,要分别测算在各岗位的实际接触高温作业时间,同时测量其岗位工作地点WBGT指数,以便按4.4.3.5.5计算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4.4.3.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