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范例【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报告【第一篇】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亿,普及率达到%,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亿,境内网站达320万个,我国互联网发展已处于关键时期。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固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2009年6月,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课题组,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问题采取召开专家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报告共分五个部分。本文登载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策建议部分。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一块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和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的内在规律,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根本上看,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这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一基本规律的作用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又具体呈现出三大规律。(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是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的物质条件源自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与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追踪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可见,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互联网的最早研发受控于政府机构,是为了军事目的,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发展到后来,虽然其技术性和工具性价值增加,但不同国家之间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仍是主要应用。直到今天,不少国家间为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利益正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展开一场异常激烈的技术之战。据外刊报道,为了在信息化战场上夺取“制网权”,美国在进行网络防御技术研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网络进攻能力,并将其作为“网络中心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强化网络战中十分重视“先机制敌”和实施主动性攻击。此外,英、法、德、印、日等国也都在积极加强计算机网络战的研究与发展建设,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就在不同力量激烈的网络对抗战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得到大力拓展。从一国内部看,占统治地位的政党为了在网络对抗中掌握主动权,也纷纷加紧网络舆论控制和网络安全建设,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在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以有效抵制来自其他各敌对方的网络攻击。在这种网络攻击和网络防护的相互斗争中,网络技术不断地研发出来,又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高度重视对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究,尽快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撒手锏”,以便在未来高技术领域的信息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呈正相关规律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实现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联姻”,这就为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一直强调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这把技术之剑。运用得合理和到位,就能够发挥其正面的威力,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把它束之高阁或肆意滥用,不仅不能发挥其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反而会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总之,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工具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规律关系。在2008年美国选举中,美国总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视频、播客、博客、网页广告等多管齐下,尤其重视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博客等网络新营销工具的价值,力度地争取到了网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了竞选的胜利。为此,《纽约时报》把2008年美国选举定义为“时代的美国选举”,把美国总统称为“总统”。事实上,美国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就是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取得意识形态工作正面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即时反馈规律上述两大规律是在意识形态工作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二者相结合并相互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那么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系统内部,其主体和客体作为两种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即时反馈关系”。具体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相比,其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交流是畅通的、互动是及时的。在这一前提下,当某种主流的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引导网民学习、认同和践行时,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网民就会根据已有的思想认识对政府的此种言论和行为在网上作出不同的反馈,或表示积极赞成,或发出疑问,或提出批评;针对网民的不同反应、意见和举动,就要求政府等主流信息的发布者作出更加及时迅捷的反馈,或作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或补充完善现有说法,或暂停这种理论的传播。在双方极其强势的互动中,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网络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识和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即时反馈的规律关系。2009年“绿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推行过程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间强势反馈规律关系的鲜明例证。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要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出发,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传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注重培育技术主体,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技术人才建设,使这支队伍既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要高度并及时重视互联网上的舆情民意,尤其要倾听正确声音,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网民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深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主客体相对化、参与民主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服务化等发展趋势。(一)主客体相对化趋势:政府与网民之间由单向主客体关系向双向主客体关系转化在特定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受众本身具备了传播信息的条件和能力,他们不再处在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反向影响作为官方的宣传者和宣传方式,使得双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相对化。网络通过为社会提供虚拟的公共管理空间,使每一个网民利用网络技术条件都可以成为即时性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在无形中逐步改变着话语权力的格局,使原本强势的政府官员在网络上日趋成为相对客体、网民则日趋成为信息传播的相对主体。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实际还只是下一代“超媒体”的序曲,互联网目前只是以文字图片的链接、网站之间互相链接为主,而在“超媒体”时代,网络上的文字和实时图像与报纸、电视、直投杂志、手机实现全面的实时互动,受众和宣传者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被模糊。(二)参与民主化趋势:网络日益发展成为政府听取社情民意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渠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时表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就为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手段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向广大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一网上民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在此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及其广场式的问题讨论方式,也使其成为社会沟通的桥梁和民意表达场所,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凸显出参与民主性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也是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工作评价中,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因为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才能把这项工作变成他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过程。从实践发展上看,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民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问题决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CNNIC最新数据统计,%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关注社会事件。本次调查也显示,%的网民经常参与“讨论热门话题”。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社会中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局限性,强化了民众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也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成本,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如2009年11月召开的首届广东网民论坛(首届网民论坛30秒内被点击16000次)就是经常在网络上“吹水”、“拍砖”的“草根网民”第一次有组织地聚合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意在聚合网络问政的智慧,提供一部分民间的看法和建议,促进政府施政与网络参政的互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各自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所关注问题登录不同的BBS、网络论坛、网上社区等,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聚集结合,以形成各自不同的群体意识。党和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统计、实验、分析,及时了解网民对政府决策及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把握公众的喜、怒、哀、乐,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政要竞相上网,同网民在线交流,关心网民所想、回答网民所疑、解决网民所困,反映出政府对于利用网络渠道听取社情民意、实现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网上问政及网络民主化的趋势渐显。(三)管理规范化趋势: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进一步尊重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更趋制度化法治化尊重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同维护网络社会的有效秩序之间的平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矛盾。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定会在互联网上发出更多和更响的声音,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因此,为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得任何网民都可以自主发布信息、自由择取信息,这是网络社会进步的一方面。但同时,腐朽、低俗的思想信息也在其中肆意传播,甚至某些负面声音已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为了能够有效防范日益泛滥的网络失范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巩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一开始的“开发利用”到“加强管理”,再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决心和力度一次胜过一次。胡锦涛曾明确提出过对互联网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为网络管理指明了方向。其次,法制化管理正加紧运行。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相比较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但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也已出台了30多部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网络立法也在与时俱进。一方面已有法规正在修改、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新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过程中。据我们调查得知,加强网络立法已成为大多数网民的共识,有八成以上的网站管理人员对“用法律的强制手段防止网络问题的出现”持赞同的态度。第三,技术管理和安全防护手段进一步加强。防火墙、E-mail加密方案、关键词检查和内容过滤等屏蔽手段投入使用。随着国家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工程的建设实施,网络管理将稳步推进。(四)社会服务化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同时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