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6页例题3乘法分配律教材分析本内容是乘法运算定律的最后一个内容,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认识远远不够,且定律的叙述又比较繁琐。教材是按照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问题、列式解答、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从例题3的知识点看主要是乘法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的2种情况,但从做一做中体现出了把乘法分配律从右往左运用的情况。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算。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但本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概况、归纳能力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乘法分配律又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更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归纳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同学间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发现与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准备课件习题卡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参考资料,少熬夜!1、课件出示干旱图片,使生感受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课件出示问题(一):一号井5吨/小时、二号井10吨/小时,两口井一共出水多少吨?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并计算,发现两种方法表示的意义和结果相同,得出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接着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3、课件出示问题(二):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一共有几名同学参加植树?请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师相机板书),说出算理,猜测结果,计算验证得出结果相同,同样可以用“=”连接两个算式。请同学感受用那种方法计算更快?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新知1、引出课题。通过观察得出2个等式都是由3个数组合而成的,这样的等式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新知——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2、发现和归纳乘法分配律(1)请同学们观察这2个等式,等号左边、右边是怎么算的?请生算一算,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好吗?(2)请同学自己任意用三个数试着组成这样的算式,验证是否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3)生举例并展示,共同验证并读一读式子。(3)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能举得完吗?讨论是否存在不符合这样规律的式子?(4)同桌互相试着说一说规律,请生汇报,总结得出乘法分配律,请生打开书P36读一读。3、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4人小组讨论,请生汇报,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并读一读。三、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简洁的表示出来。下面同学们敢接受考验吗?四、分层练习,逐级达标1、填一填:习题卡第一题巩固乘法分配律并使学生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学了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呢?习题卡中的例题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请生选择方法,说一说理由。2、看一看:习题卡第二题3、应用:请生完成书P38第7题。使学生感受学习乘法分配律的用处是使计算简便。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回顾课程,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学习了新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5+10)×24=5×24+10×24(a+b)×c=a×c+b×c25×(4+2)=25×4+25×2a×(b+c)=a×b+a×c习题卡填一填1、(32+25)×4=32×()+25×()2、(64+12)×5=()×5+()×53、(7+6)×8=78684、(43+25)×2=5、3×6+7×6=(+)看一看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9+28)×56=19×56+28(7×3)×32=7×32+3×3264×64+36×64=(64+36)×64《乘法分配律》优秀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参考资料,少熬夜!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问: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反馈:你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为什么这样列式?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教师板书,让学生读一读。谈话:刚才我们算的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如果张老师不这样选择,还可以怎样选择?(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提问:买5件短袖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算式:32×5+45×5和(32+45)×5。再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启发:比较这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引导:看表情,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地发现了等式两边算式之间的联系。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中写有算式的纸条,想一想在这几组算式中,哪些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哪些不能?分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最后两组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起来?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分别是多少?有办法使他们变得相等吗?要求:你能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先试一试,再算一算你写出的等式两边是不是相等。学生举例并组织交流。3、揭示规律。提问: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谈话: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小结: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a+b)×c=a×c+b×c]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1、“想想做做”第1题。参考资料,少熬夜!谈话:下面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学生完成后,用课件反馈。2、“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回答第2小题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3、“想想做做”第3题。(略)四、梳理知识,反思总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想对大家说?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4、5题。说明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设计说明教材中本单元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且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便于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运算定律。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以下三点:1.游戏激趣,设置悬念。在游戏中学习,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玩中有乐,乐中有疑。上课伊始,通过游戏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计算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质疑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参考资料,少熬夜!2.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猜想。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把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计算方法去感知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家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积累丰富的探究数学知识的经验。3.多角度练习,强化认识和理解。小学数学练习题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都离不开练习题。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梯度地设题,同时也注重知识的延伸。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游戏激趣1.比赛热身。师:同学们,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在学习新内容前,我们先进行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师: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1)小题,右边的两组同学计算大屏幕上第(2)小题,看哪边的同学计算得又对又快。(1)9×37+9×63(2)9×(37+63)2.评出胜负。师: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右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预设生:虽然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但计算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道算式,即9×37+9×63=9×(37+63)。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尤其是__,我们就先将他的这个发现命名为__猜想。设计意图:借助数学热身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简算方法,猜测其中可能存在的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好了情感铺垫。⊙引导探究,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例7。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请在情境图里找一找。(出示情境图)(2)把相关信息组织起来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并参考资料,少熬夜!口述出来。(我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3)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板书。引导各小组汇报解题方法,并说明这样解题的理由。解法一(4+2)×25=6×25=150(名)(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解法二4×25+2×25=100+50=150(名)(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2.观察算式,探究发现。(见课堂活动卡)(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吴正宪《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说明当我给学生讲到练习四第七题的时候,觉得这道题目可以开发一下用来上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己制作两个长不一样,宽一样的长方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