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大学习心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二十大学习心得: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特殊地位作出了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他还勉励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脚踏实地加油干,扎扎实实往前奔。而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最核心、最长远、最可持续的良策就是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壮大特色富农产业。各地需要通过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本,推动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新,完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间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共同致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党的XX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立足长远,求真务实,尝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领农民探索致富道路,仍须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部分要素供给不够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存在困难,农村“失血”问题仍较严重,缺失相应的人才、资本、技术环境。基础设施的覆盖存在空缺,产业发展前景不太明晰,对人才的吸纳承载能力不太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工资水平差距,人居环境和工作条件仍有待改善,青年人才对基层工作有较多顾虑,乡村难以吸引急需的创新人才。技术的推广和传播也存在一些困难,产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的特性增加了技术利用的困难。普遍年龄较大和受教育较少的农户,不易接受能够用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对新技术的发展前景认知不足。从创新创业环境看,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较突出,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一些政策措施存在棚架、空转现象;融资难是制约乡土人才返乡创业的最大瓶颈,尽管有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但由于额度较小,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生产基地普遍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员工整体素质偏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同质化问题较严重,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二)从业人员观念有待转变基层从业人员现代生产知识和经营意识较缺乏。一是缺少现代科学种植管理的知识。对绿色种植、品种选育、合理施肥、农产品的控产提质等知识较缺乏,对新事物、新理念接受能力较弱。二是较少具备品牌和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基本上只管“种好”,缺乏培养产品品牌的意识,对新品种的引进和试种比较谨慎保守。在销售上,以盼人上门收购的被动式销售为主,主动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的意识不太强。三是市场风险的承受力较差。在种植品种选择上,多是“随大流”,较少考虑市场波动,易导致“大小年”现象,一旦歉收,往往一蹶不振。(三)金融服务创新不够充足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更是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渠道。但是在抵押贷款方面,适用于乡村的抵押物评估体系还不太完善,评估过程较多依赖主观评判,抵押物不便于估值。农地交易不活跃,抵押物处置周期长,变现难度大,风险补偿基金普遍未建立。农业保险在市场中的推广率不高,市场主体参保积极性有待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比例较低,仅弥补物化成本,个别地方实际操作不太规范,甚至是走过场,没有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等多方面影响,风险源头较多,对应的农业险种复杂多样,客户散布各地,大大增加了农业保险的营销成本。农民风险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保险资金池偏小,一般的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四)农业科技利用率不太高我国虽然拥有诸多农业科研机构,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较为滞后,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比例仍然较低,科技支撑作用还没有在乡村特色产业中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不快,在农户中推广的低效率阻碍了科技资源的充分运用,影响了产业革新和加工链深化。农业科研机构的地域分布较不均衡,且存在着越是对农业科技需求大的地区文教行业越是落后的现象,供需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断层。农业科研系统对于基础农技知识的科普工作不够重视,相关激励机制和工作计划较为滞后,科研从业人员对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未得到普遍宣传,行业生产人员对此认识不够深刻,对农业科普、农技培训存在敷衍了事情况。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建议(一)贯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一方面,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吸引更多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带动群众就业致富。实施公职人员回乡工程,允许符合要求的退休公务员、教师、医生回乡志愿服务。实施社会人才下乡工程,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家、科技人才等下乡。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回乡下乡创新创业,引导城市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同时也要完善对于基层人才的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加强规划引导,编制投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引导工商资本有序投资农业农村。从根本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降低工商企业进入成本。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提高工商资本防范风险能力。(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完善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创新城乡基础管护运行模式,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坚持政府和市场双向发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分级分类投入、财政投入稳定增长、金融有力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强力推进平安乡村、智慧乡村建设,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的职能下移、服务下沉举措,营造乡村发展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城市要素流向乡村。(三)拓宽技术培训及研发领域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利用是产业做强做大的必要条件。地方政府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积极对接,及时接收行业的最新技术与成果,包括产品生产加工、品牌推广、种子选种育苗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媒介,建立完善可持续的农技指导和推广机制。除组织农户开展集中培训和技术答疑等活动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农户在生产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必要时进行对口技术服务和农技指导。建立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和农业知识科普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让农业技术真正在广袤土地上生根发芽。(四)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对现有农村金融模式进行创新将是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大助力。一是鼓励产业资本投资特色农业,通过为乡村提供相应的生产技术服务、培训项目及农业基础设施供给,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配套生产与服务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打造农产品供应链的多元经营主体区域协同发展。二是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根据各地实际,结合最新政策法规,总结推广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完善价值评估、风险防范等配套机制,探索土地经营权参与融资的新型金融模式,最大限度盘活现有资源。巩固和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农村集体产权股份权能,探索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加强政策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和丰富有效抵押物品种,提高农村贷款的易得性。三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推广兰考和卢氏经验,健全小农户的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制度,尝试发放更少条件限制的小额信贷,发展灵活多样的普惠金融。引导和鼓励中原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自主审批权限较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效率。(五)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政府部门引导工商资本,以农村基层社区合作社为投资对象进行特色农业项目开发,保障农户在与外部资本投资农业项目的合作博弈中的利益诉求。社区合作社来组织农户生产,有利于提高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程度,与普通专业合作社相比有独特优势:首先,社区合作社有助于强化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夯实了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其次,社区合作社的形式提升了基层农户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便于争取政策扶持;最后,利用社区合作社组织农户投入相关项目,能促进合作社与外来企业的合作更平等,农户的利益更有保障。总之,要将产业资本的技术、市场等优势用好用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社区合作社的能动性,推进乡村特色产业规模化。(六)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成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和黏合剂,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一方面,可组织相关从业人员,通过公众号、视频号、地方电视台等渠道宣传各地特色产业,结合追根溯源、故事宣讲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讲述,既能更形象地宣传当地产品,又能促进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尝试组织各种特色农产品外宣推广,举办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等节庆活动,打响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增加产品曝光度;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加全国各类农业(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加强与电商产业园对接或者自建电商平台,坚持“线上+线下”协调推进,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化、景区化、休闲化为目标,以当地产业基地、生产中心等为载体,挖掘产业特色,融入企业文化,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和集农业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电商、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特色景区。在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重塑乡村文化,带领广大村民在致富道路上奋力前行。根据各地特点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考察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新时代以来,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落地与顺利推进,广大农村地区正在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进行各种富有成效的农村改革探索。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