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作文800范例精选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毛泽东的作文800范例精选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毛泽东的作文800【第一篇】毛泽东作为时代领袖,建立了无数的功勋,同时,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毛泽东也不例外,他之所以可以成为伟大的诗人,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地扎根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代表。最早接触毛泽东的诗词是在七年级的课本上,一首《沁园春·雪》现在吟哦起来还赞不绝口,仿佛身临其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需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北国风光图,而下阕的气势更加磅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他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毛泽东的诗词豪放见长,不过细细品味,他的诗词又与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大相径庭,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是豪放中略有伤感,是一种消极的豪放,毛泽东的诗词却是豪放且乐观,积极向上,这可能与他们的身处时代,生活境遇有关,毕竟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人,品读他的诗词,使人感到荡气回肠,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巨人,站得高了,看得也就远了,这种“安得倚天抽宝剑”的气魄是无法形容的,这种“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豪迈是无可比拟的,这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壮志是难以媲美的。毛泽东是一个时代“巨人”,但是,他也是一个常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情怀,这在他的诗词中也有所体现,在《虞美人·枕止》一词中,他写道:“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里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在这些词中。他表达了对“离人”也就是他的夫人杨开慧深深的离愁别绪,这种月圆思团圆、月残伤离别的情怀,让人触“词”生情。另外,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此《水调歌头·游泳》中,他写道:“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裁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他预测在巫峡附近将要建造一个水库。而如今,他老人家的愿望实现了,这更让我们敬佩他那超凡的眼光。毛泽东,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值得人们敬仰,作为一个诗人,值得令人怀念。毛泽东的诗词,我们将一直读下去。毛泽东的作文800【第二篇】《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原名《西行漫记》,作为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品。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最凶猛、最危险的时期,斯诺孤身一人冒险穿越层层封锁,长途跋涉来到陕甘宁边区,寻找红色中国的故事,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并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该书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通过亲身到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实地考察采访,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报告文学,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红星照耀中国》作为根据当时第一手资料写成的纪实文学,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军的征战史,而且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报道和解释,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既是一本研究党的历史、了解领袖们的经典资料,是第一部把新的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书,也是中国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回顾党和军队的途径。八十年前的经典著作,今天读来依然令人震撼,使人受到深刻的党的历史教育和党性锤炼,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在那异常艰苦的革命岁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当时共产党人正是始终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才会主动组织起来保卫自己的红色政权,共产党也正是秉持了这种理念,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推动革命事业从胜利走上胜利。通过阅读此书,能使我们进一步找到和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一步找到和理解统一战线的初心,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画好凝心聚力的“同心圆,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再创辉煌。毛泽东的作文800【第三篇】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的记者。说是美国人倒不如说是中国人,之所以说是中国人,是因为他一生为记录中国共产主义战争为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斯诺是中华的斗争的记录者和见证者。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到了中国西北部去实地采访中国共产党,可就是这一去便注定他写这本书的命运了。这本书讲的是,埃德加收集军事将领的谈话,工人、战士、知识分子的谈话,揭示了中国红军的真正形象以及与日本战士,国民党的坚定斗争,让全世界恢复对中国的信誉。因为当时世界不了解中国是否为马克思主义者?纲领是什么?国民党与共产党到底哪方对?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论是什么?他们是什么人?还有很多问题去问中国。其中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大渡河英雄,内容讲的是红军先锋队的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的一个军阀的队中当过军官,他熟悉这个民族,了解彝族人痛恨汉人,他前往与彝族谈判,最后得到了武器,与红军联合打败川军,巧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从中我看出了红军的机智与勇气,和各个少数民族对统治的憎恶,以及希望恢复和平,追求自由的愿望。还有红军必胜的决心。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那么其中的红星又是什么意思呢?没错,红星便是红军,那么中国又是什么呢?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从宏观上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划时代的巨作,推翻了外界对中国共产主义的负面影响,让中国共产党可以展翅飞翔,一鸣惊人。向世界展现中国最英勇的一面,也是这本书,给予国家很与民族希望,以振奋,以自由。中国是世界上的那一颗红星,它也必将照亮整个世界!毛泽东的作文800【第四篇】毛泽东既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又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不论是《七律·长征》,不论是,《卜算子·咏梅》都让后人交口称赞。《七律·长征》虽寥寥数字却生动描绘出红军行军时的困难重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诗句更是写出了红军在长征时的雄心壮志和那颗热爱祖国的心。即使路上有千辛万苦,战士们仍咬牙坚持。而《卜算子·咏梅》则向我们描绘了梅花不畏风寒的精神,仿佛看见了朵朵腊梅在迎风招展。“待到春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呵梅花,你就算风欺雪压,也不低头折节,这不正是我们伟大领袖所具有的吗?在我的心中,毛泽东还是一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寻常带不能再寻常的父亲。不论是妻子杨开慧的离去,不论是儿子毛岸英的牺牲,他都默默地忍受着,任凭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就算是哭,也在夜深人静时静静流泪,不让其他人担心。这一幕幕都令我们感动……“青山处处满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一位父亲的内心世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妻子杨开慧,侄儿毛楚雄,堂妹毛泽建这五位亲人的离去已让毛泽东心如刀割。可如今他最心爱的长子毛岸英也离开了他,从此阴阳相隔,这让毛泽东雪上加霜,几乎无法自拔于悲痛之中了。不知这个把岸英遗体葬在朝鲜的决定,他挣扎了多久……他更是一个平凡的百姓。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时时刻刻地为人民群众着想,常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因为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自己也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毛泽东,你为中国付出的太多太多!祖国的一切都有你的心血!祖国的辉煌少不了你!毛泽东的作文800【第五篇】今年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日。在此前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的新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引发读者热议。朱向前说,每一个从“毛泽东时代”过来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毛泽东情结”——不管你是否承认,也无论你如何评判。他说:“我讲毛泽东诗词,纯属无心插柳,歪打正着,然而这并非刻意为之的研究却一发而不可收,从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发展为一个专题,发展成听众数万并登陆权威电视媒体的系列讲座,最后整理出这本书。”该书可分作两个部分:一为“朱向前解读毛泽东诗词”,另为“毛泽东诗词鉴赏”与“附录”。鉴赏与附录中的文字出自两个年轻人之手:朱寒汛执笔的“赏析”和刘常的“笺释”——由此,该书还具备了一种“代际对话”的性质。所谓“另一种解读”,当然首先指书中朱向前对毛泽东诗词的整体解读,它是作者的“个人化”解读;同时出于讲座的需要,其循循善诱、潇洒放达又恭谨委婉的文风,使之成为了面向公众、面对你我的一次恳谈与交流。若从学术的角度作“正解”,“另一种解读”当指文章采用了“跨学科”的批评方法,从文学入手阐释毛泽东的精神传统,或言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阐发毛泽东诗词与人格之魅力。书中所展示的“解读”有两个重要特色:其一,诗史合一,知人论世;其二,自创体系,独出机杼。延承中国文论“知人论世”之传统,作家主体与艺术文本互为参照、历史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是朱向前一以贯之的批评个性。书中广征博引,纵论古今,有史料钩沉,亦有生活趣闻:以史论诗,以诗论人,诗与史合一,人与诗互文。不拘一格的“原创性”常常是朱向前批评文字的力量所在,且在《诗史合一》中,作者更推崇和持守“深入浅出”之原则,在史料发掘与理论阐释中有提升亦有辨析,保持了批评和景仰的均衡,以之引发读者的思索与回应,还原一个人性真实而又“千古一人”的毛泽东。书中对毛泽东个体人格之“三个侧面”的归纳阐释,对毛泽东关于文章做法之“神气”说的解读与领悟,对当年田中角荣获毛泽东手赠其写满眉批的《楚辞集注》之“深意”探幽、“旧典”新解,对毛泽东诗词特点的阐发,乃至对长征途中统帅三军的“马背诗人”推敲苦吟之神态的想象和描述,皆传递出作者“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研究态度和写作激情。丰富而新鲜的史料,犀利而深邃的见解,职业且独具个性的艺术眼光,集合成《诗史合一》一书的基本品质,该书的特点及其带给读者的惊喜无疑是多层面的。作者共搜寻、厘定了104首毛泽东诗词,正式录入本书有76首(组),是截至目前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收录目最多的。一批诗作的初稿或发表前的未定稿收录在赏析文字之后,“初稿照录”无疑是全书的一个亮点。有精选的历史照片和书法绘画点缀其间。另一个颇为有趣的特点是,朱向前的两位合作者均为“80后”的青年作者,他们在飞扬的文字中,投入了自我的激情,也展示了独立个性,使得对毛泽东诗词之精神境界、艺术成就的探寻,在该书文本之内即构成了“代际”间的对话与交流。朱向前曾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就毛泽东诗词作过一次演讲,演讲结束时,有老者与青年踊跃登台,用传统评剧和美声唱法竞相演唱毛泽东诗词,为此作者叹曰:“我觉得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主要归功于毛泽东和毛泽东诗词本身的魅力,在广大中国人民心中,毛泽东和他的诗词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