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青年大学生如何爱国论文通用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3000字]青年大学生如何爱国论文通用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青年大学生如何爱国论文3000字1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新一代的思想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新时期的爱国教育应当也增加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故此,本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从现代的角度来分析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不足,对其中的弊端进行考察和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关键词: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思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爱国是作为国家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如何爱国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领域,它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学生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一、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个不断更新的历史话题,包含着人们对祖国的丰富感情,同时也是人们所肩负着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进行着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能够经历上下五千年而历久弥坚的重要原因是因为爱国主义的存在。1.爱国主义何谓爱国主义?借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人们在意识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对祖国的热爱,并且能够进行实践。邓小平同志曾对爱国主义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全国人民有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他们以热爱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为荣,以损害祖国利益、荣誉和尊严为耻。学术界也对爱国主义提出了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一词,其内涵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1]爱国主义需要以社会为支持,它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人所特有的情感就进一步内化为人与人,人与所处本地区环境的深切感情,并逐渐将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强烈感情。爱国主义蕴含着人们对自己所处领域的深沉热爱,萌发了远方人们对本国故土的眷恋。2.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情感,而且也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由于大学生是现代教育领域的主力军,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它归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从而为振兴中华和实现四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生中具有着特殊性,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规律可行,高等学校的教育也是独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受到规律的约束和制约。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以及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使命,将爱国主义思想向社会大众、学生群体进行灌输。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实际上,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激发教育者的爱国情怀,并将内在的思想感情升华为爱国实践。1.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滞后,层次不清晰时代在不断发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的内容也需要具有层次性,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的知识点是不同的,但遗憾的是,教育工作者往往是把旧的话题重拾起来,没有丰富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和差异性教学。2.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方法的陈旧传统的爱国主义教学就是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包括直观的认知教育如升国旗、认识国徽、识别地图等等,促使学生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对上述的这些教学方式已经是司空见惯。他们希望教育教学有更多的内容,有更新颖的方式。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几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的教学一板一眼,内容过于简单。3.爱国主义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过于抽象和理想化。[2]在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时没有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没能结合他们的个性发展特征和心理行为特征;过于侧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爱国情操培养以及爱国意志的锻炼。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1.合理运用教育媒介,丰富教学内容现代的信息环境已经由相对封闭的状态成功转变为开放、全面的接触。大学生所处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探索新的教育法则。我们可以借用新媒体来拓展教育的平台。新媒体提供的是海量的网络信息,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在具体的做法上,一方面是将爱国主义的内涵提炼出来,充分利用网上团校和党校这些条件,结合现代化的网站、视频以及经典案例,将爱国教育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在基本的讲授内容上,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特点,让同学们快速快速地了解新鲜事物,加大对当前国家和国际大事的关注,这也是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爱国主义教育要保证内容丰富和层次清晰,还需要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的努力,这些教师接受了现代化爱国主义理论的学习,能够有重点、分阶段地将爱国主义的内涵传授给受教育者。2.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要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如“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在陈旧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今天,创新教育方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首先,可以借用网络载体,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宗旨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输入计算机,通过网上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或者论坛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新方向。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社团,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灌输,例如借助虚拟的交流平台[3]开展网上有关爱国主义内涵的知识竞赛如近些年在大学校园里例行的党的教育知识竞赛,从而抒发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并在有意识的思考和参与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再次,是重视建设校园手机的文化氛围。现代的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手机,这种现象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如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手机搜素以及手机杂志等途径给手机用户提供爱国主义的短信或者彩信,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3.对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重新认识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最崇高的、最远大的理想目标,同时也需要有切实可行,普通大众也能达到的切实目标,否则它的可操作性就无从谈起。在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进行引导时,第一,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和保证;第二,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第三,要以爱国主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思想贯穿学习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或者是文化历史名人的诞辰或者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纪念日来进行教育。[4]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当前社会、企业的真实情况,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成就如何。最后,需要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指标,将这些浓缩的精华牢记于心,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明确自己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四、结语总而言之,爱国主义教育是个永恒的主题,每个社会公民都应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它是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它将各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也能指导着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但是,面对现代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的问题,作为国家政府、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三方,都需要从自身方面进行改造,培养新生代对祖国的热爱并为此付出行动。参考文献:[1]马建.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J].中国高教教研,2012(03):150[2]潘亚玲.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4):139[3]林奇清.试论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辽宁行政学报,2011(02):137[4]闰晓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3):24(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卫生学校;湖南娄底417000)青年大学生如何爱国论文3000字2摘要:本文从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意义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问题。关键词:爱国主义精神意义原则策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一切思想道德培养的前提,缺少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多优秀的学生都无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的接班人。提到爱国,有些学生会觉得老生常谈,觉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人会说:国家,看不见摸不着,我想爱它,可是它爱我吗?再说,又不是战争年代需要我们为它抛头颅洒热血,和平年代,我们又能怎么爱它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了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方法。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爱国?这个问题类似于“为什么要爱父母”,在你出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无一不和祖国有着最深刻的联系:思想、道德、习惯、语言……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爱国主义是一个人的精神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抛开其社会意义、国家意义不谈,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最容易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的无疑是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定型的青年学生,他们是看着日本的漫画,以及美国的大片、听着流行歌曲、玩着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对旧有伦理道德的痛痛快快的解构之中,可是他们并不能重新建构自己的价值世界,无聊、空虚、贫乏使他们成了最为“贫血”的一代。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一体的,无所谓国家;个人的一切是最重要的,无所谓集体;在精神上他们缺乏认同、缺少归宿,爱国精神的缺位使他们成了漂泊、流浪的一代。正确的爱国观的树立无疑会给他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从漫无目标的浪荡状态中走出来,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其次,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的不仅是一代人,更是后来的无数中国学子。当前的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理想缺位的情况,一方面是由父母理想对于孩子理想的强力取代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成人世界、现实社会的功利造成的。理想的缺位使得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只能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为眼前的琐事所左右,无法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作为青年学生,没有了理想的动力,只把读书看作是谋求未来生存的手段,他们自然不会从中得到什么乐趣,在外部世界的新鲜刺激面前也只能毫无坚持地随波逐流。在这样的状态下,给予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理想、一个动力。曾有学生家长非常精辟地概括思想道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如果身体不好,他是一个残品;如果学习不好,他是一个次品;如果思想不好,他就是一个毒品。”对于国家来说,培养一个人才首先就要培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的教育原则,是当代教师必须认识到的教育责任。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则人们常常会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误解,认为提倡爱国就是要人们放弃自我、放弃个体利益,事实上,爱国主义精神的提倡恰恰是对于个体的保护和张扬。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值得我们不懈的求索――内心崇高的道德律令与头顶灿烂的星空。”俄国作家果戈理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变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一个人实现人的价值的保证,它应该是一个人内心归宿感、充实感、崇高感的自然需要。基于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重在找准切口、启动人的内心需要。所以,在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中,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坚持“三近”原则,即贴近学生生活、接近学生个体、亲近学生心灵。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应贴近学生生活。以往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流于高、大、全,形成远离学生生活的“空洞”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