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议、言:学习活动观下的英文诗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指出,教师要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构建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诗歌是富有节奏和韵律、语言凝练灵动、饱含联想与想象,高度集中与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承载着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审美教育与思维提升等价值。但是由于教材中诗歌数量较少、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愿等原因,目前的诗歌教学缺乏对诗韵美的欣赏、对文化美的品悟、对情感美的体验以及对思维美的化育。为此,如何充分利用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诗歌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探索其韵律、情境之美,挖掘其文化价值,并学会评价、思辨,甚至在感悟内生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是广大一线英语教师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学习活动观,构建了“赏、析、议、言”四步诗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赏结构韵律之美、析情境意蕴之美、议遣辞抒怀之美与言建构创作之美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搭建起与诗歌文本沟通的桥梁,在学语言、品文化、悟情感、育思维等活动中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探究主体与知识建构者。下面以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7Reading板块“SeasonsoftheYear”的诗歌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一、赏结构韵律之美,学诗体分行铺陈、充满韵律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样式的最显著外在特点。诗歌教学应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具有诉诸视觉与听觉的独特美感,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结构、韵律之美。赏结构韵律之美可以通过“看”“听”“读”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与注意诗歌的文体特征,获取与梳理诗歌的韵脚,概括与整合诗歌的韵律。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的诗歌知识储备,并在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建立关联,形成学习期待。首先,“看”中“赏”体。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在形式上与小说、散文、戏剧不同。其中,行(line)与节(stanza)是英文诗歌最显著的标志。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呈现具有诗歌文体特征的歌曲“Hush,littleboy”,让学生在跟唱的同时观察歌词的排列,体会其中行与节的特征。“Hush,littleboy”歌词选节如下:Hush,littlebaby,don’tsayaword,Papa’sgonnabuyyouamockingbird.Andifthatmockingbirddon’tsing,Papa’sgonnabuyyouadiamondring.Andifthatdiamondringisbrass,Papa’sgonnabuyyoualookingglass.学生能够概括出该歌曲由几节、若干行组成,每一节的行数相当,形式较为工整对仗,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学生对诗歌文体特征的掌握是迁移创作的重要前提。其次,“听”中“赏”韵。押韵(rhyme)是指在诗歌的句末或特定位置使用相近韵脚,使音调和谐优美,它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对诗歌的形式有一定了解后,教师应引入押韵概念,并让学生寻找诗歌的韵脚,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这一活动主要由两个步骤组成。第一步,教师呈现韵脚的概念,并让学生与同桌两人一组寻找“Hushlittleboy”的韵脚,为获取与梳理课文诗歌的韵脚作铺垫。第二步,在学生对韵脚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引入课文诗歌“SeasonsoftheYear”,让学生听诗歌录音寻找韵脚。绝大部分学生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都可以顺利找出诗歌的韵脚“snowrhymeswithgrow,awayrhymeswithday”等,体会到诗歌音调和谐优美,或活泼轻快,或绵延悠长。再次,“读”中“赏”律。诗歌的韵律之美还体现在字句的组合和有规律的停顿上。诗歌的节奏划分最先建立在语法知识上,以意群进行组合,然后则是以节奏的轻重缓急对情感进行表达,快则强烈,慢则舒缓。此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思考中诵读,即先理解文意,再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一活动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精听诗歌录音第一节,并用“/”标注停顿之处,旨在让学生注意适中的停顿可以表现出冬天的寂寥,传递出作者的惆怅与忧伤。第二步,学生自行阅读诗歌第二节,找出其中的停顿之处,并理解轻快语调、较短停顿传递出作者在生机勃勃的春日里的雀跃与欢快之情。第三步,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第三、四节的诵读方式,旨在让学生体会lazy和ice的开口音可以适当延长,以感受作者对夏日美好回忆的留恋,thedaysareshorter语速可以加快并作升调处理,thetemperaturedrops节奏可以放缓并作降调处理,以形成情绪的对比,凸显作者对秋冬季节转换的慨叹。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学生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情感,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上述环节通过“赏诗”的主题情境创设,对诗歌的体式、韵律知识进行探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原有知识结构同化新知,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贯通,激发学习兴趣。二、析情境意蕴之美——品文化诗歌学习是由言及意的过程,即学生在了解诗歌体式、韵律等外在特点之后,应通过分析意象、意境来把握其内涵。析情境意蕴之美可以先通过对诗歌的意象与情境进行挖掘,引导学生融入个人情感,获得积极的文化体验,然后再通过对比阅读,促进学生迁移学习经验,实现跨文化理解。(一)析“境”,丰富文化体验境,意境。由意象与情境共同表现的诗意空间,带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美感。其中,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是赋予某种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意象,能够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意境与情感之间的关联。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呈现(斜体部分为学生所填内容),让学生再读诗歌,找出其中的意象,并谈谈作者的感受。学生感受到冬天的冰雪、停止生长的花草树木、远飞的鸟营造出萧瑟、孤独之感,春天的风筝、蜜蜂、蝴蝶、春雨代表了希望与自由,夏天的泳池、冰激凌、树荫等让人感受到慵懒与放松,秋天的丰收场景与昼短夜长变化给人忙碌和时不我待之感。通过罗列意象并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对诗歌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对于诗歌学习而言,“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就是学生的想象与体悟。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与情境,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适切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兴趣,进而将认知过程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autumn部分,教师让学生根据落叶画面(Thenautumnleavesturnbrown,fallintopilesupontheground.)进行想象,将凝练的诗歌文字具象化,表达个人见解。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将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相结合,将文本解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个体独有的理解融入文本解读,在诗歌语言中体验文化,实现诗歌学习的“理解诗歌语言—想象具象意境—融入个人理解—丰富文化体验”目标。教学片段1T:Closeyoureyesandtrytocreateapictureinyourmind,andtelluswhatyouseeandfeelinautumn.S1:Iseealargeareaofforestandthetreesarenotgreenanymore,andleavesareyellow,brownandred,verycolorful.Butlotsofthemarefallingoffthetrees.It’sbeautifulaswellassadandheartbreaking.T:Whatabouttheimageofharvest?Howdothefarmersfeelaboutautumn?S2:Ithinktheyarefeelingsatisfiedandfull,thoughtheyaretired.Nopain,nogain(二)析“理”,实现跨文化理解理,事物规律。虽然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但中英两国人民相似的经历与认知过程使得中英文诗歌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借用类似的意象、情境表达相似的情感方面。适切的对比阅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原有的诗歌赏析经验。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呈现ThomasNashe的作品“Spring”,引导学生品读作者眼中的春日并进行分享。学生可以发现,虽然语言不同,但起舞的姑娘、活泼的羊羔、鸣啭的鸟儿等构成的春景图,与中文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季节”主题的中文诗歌汇总,归纳不同季节的典型意象与情境,如春天的“春雨”“春雷”“春燕”、夏天的“夏荷”“夏莲”“夏蝉”、秋天的“秋霜”“秋叶”“秋雨”、冬天的“冬梅”“冬雪”“冬雁”等,以英文诗歌的学习反哺中文诗歌的学习,实现从“量的积累”到“类的提升”,再到“识类辨情”,打通文化壁垒,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英文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上述“析诗”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品读诗歌的情境意蕴之美,进而逐步内化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三、议遣辞抒怀之美——悟情感丰富、真挚和浓烈的思想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特征。议遣辞抒怀之美引导学生深入语篇寻找诗歌独有的语言特征,并对作者由此抒发的情感态度进行思考、质疑和评价,实现语言学习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一)议辞,感受语言张力诗歌在营造语言、用词造句构篇中包容着扩大的内在涵蕴,富有语义的张力和召唤性,潜含着深层的情思意蕴。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提出“Trytolookfortheimpressiveexpressionswhichmakethepoemasvividasapainting.”“Tothewriter,whatare…like?”“Howdoesthewriterfeelabout…?”等任务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字,寻找其中独特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如拟人手法、感叹句等)并讨论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教学片段2T:Trytolookfortheimpressiveexpressionswhichmakethepoemasvividasapainting.S:Beesandbutterfliesplayamongflowers,andthenhidefromtheAprilshowers.T:Whodokidsusuallyplayandhide?Tothewriter,whatarebeesandbutterflieslike?S:Kidsusuallyplayandhide.Tothewriter,beesandbutterfliesarelikelivelykids.T:Howdoesthewriterfeelaboutspring?S:Thewriterlikesspringverymuchjustaseveryonelikeslovelykids.由教学片段2可知,学生感受到作者借助拟人手法“playamongflowers”“hidefromtheAprilshowers”,将蜜蜂、蝴蝶比作淘气可爱的儿童,传递出作者对春日的喜爱。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深度揣摩可以发现诗歌语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纯粹且富有艺术张力。(二)议心,探寻人生态度心,思想、态度。文学作品就是作者思想态度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经验投射到阅读作品中,进行思考与分析、质疑与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