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和审议工作情况介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朱慕菊2012年5月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21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验的基础上,2003年,教育部开始着手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受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对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现将修订与审议工作情况介绍如下:一、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探索了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各学科课程标准在十年改革的过程中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这次改革的目标高,变化大,推进速度快,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一)修订义教课标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基础教育进入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已成为必然要求。《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等一系列任务要求。修订工作应对照《规划纲要》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审视,系统梳理,认真修订。(二)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二、修订、审议工作(一)修订课标的总体思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同,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性成果。修订工作应立足于进一步提高与完善。修订和审议义教课标的总体思路:一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二是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三是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应对未来的挑战,进行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二)修订工作2003-2010年,我部对义教课标实验稿组织了五次大规模调研和三次修订,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调研,摸清情况。在2002、2003、2004、2007年,先后组织了覆盖全国各地和各类人群、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标的实验情况,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分析广大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就课程标准修订稿又组织了大规模征求意见。二是加强了课标修订的专业力量。为整体提升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在课程标准研制组的基础上,充实了一批著名学者、学科专家和中小学特级教师,还特别邀请了6位院士参加修订工作,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分布中科院、工程院:6人3.8%科研机构:11人6.7%高等院校:104人66%国家机关:3人1.9%中小学教研人员和教师:28人17.6%出版单位:6人3.8%合计人数:158人其中:原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共68人三是明确修订原则和重点。①结合各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③科学合理地安排各学科课程内容与要求,整体上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④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⑤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科技进步的新内容。四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在修订过程中,各科课标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了近千场(次)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教育部委托专家工作委员会向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的教材编写者开展了征求意见工作,收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以我部名义向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征求对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标的意见。中宣部认为“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思想导向鲜明,内容安排合理,逻辑结构清晰”。(三)审议工作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专家工作委员会形成了审议工作方案,明确了审议原则,制定了严谨的审议程序,在专家们的共同下努力顺利地完成了义教课标的审议。在审议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审议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学科审议组129人,综合审议组25人。这次审议邀请了一批课程、学科和学科教育、德育等领域高层次的专家和中小学优秀的教研人员、特级教师、骨干校长等一线专家。其中,院士和著名学者20余人,特级教师36人,整体提升了审议工作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二是创新审议程序和过程审议工作程序是: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程序严谨且有较大创新,主要表现在:①突出综合审议,整体把握重点难点问题。跨越学科界限对各学科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渗透、课程容量和难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和学段间的衔接等四方面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审议。②强化审议过程,促进共识与共建。在近两个月的审议过程中,既有会议审议,也有网络通讯审议,既有专家独立审议,也有小组集体审议,学科审议组、综合审议组和课标修订组的专家在审议过程中充分沟通,反复磋商,共同完善课标,形成了积极共建的审议机制。③加强专业咨询,提升审议的专业化水平为提高审议的专业化水平,教育部提请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义教课标进行专业咨询。许嘉璐先生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二次全体会议,参会的24位院士和著名学者提出了咨询意见和建议。(一)修订后课标的主要变化1.着重突出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①各学科课程标准组以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归纳和梳理了在本学科开展道德教育的各项内容及要求,并以恰当的方式写进了课程标准。三、修订后义教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特征语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品德与社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思想品德:“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道德发展,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语文:为了加强我国汉语语言文字教育,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教育。历史: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的要求。②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③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突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教育。历史:增加了要求学生“认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相影响与融合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观念;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等方面的内容,强化了民族团结教育。地理: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要求学生“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④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着重强化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思想品德:在目标方面增加了“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历史与社会:增加了“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懂得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①各学科课程标准都继承和发展了实验稿关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数学:在教育目标上,不仅赋予了“两基”新的内涵,而且实现了由“两基”目标向“四基”目标的转变,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揭示了教好数学、学好数学的基本规律,具体地指导了教学。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1由具体到抽象2由法则到算理3由常量到变量4由单向思维到逆向、多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3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4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推理能力5是学生多经历“猜想—证明”的问题探索过程生物:进一步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动手实践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物理:在课程目标中,更加清晰地要求学生“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要求,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化学:在教学活动方面增加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等要求。地理: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中,提出掌握:地理阅读技能:阅读与使用地图与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地理信息技能:获取地理信息;甄别、处理、交流与发布地理信息;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信息。地理操作技能:观测、实验、调查如家乡的气候、地形、河流的观测;人口、商业点、城市绿化、交通、热岛效应等调查。“过程与方法的重心是地理思维”1形成地理概念2归纳地理特征3理解地理规律4分析地理成因③强调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在信息化时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品德与社会:增加了要求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体会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规范,做到文明上网”等。思想品德:强调学生“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3.坚持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社会发展新动向,恰当吸收了科技发展新成果。①及时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思想。历史:及时反映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把和谐社会写进课程标准。如:要求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加以说明”化学:在“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涉及“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以及“保护好我们的环境”,重点关注能源、资源、材料、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