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介绍一、怎样看待教材1、新理念认为:教材是对《课标》的解读和细化,只是众多课程资源当中的一种,它只能体现国家课程和少部分地方课程的内容。而我们的教学还应当包括特色鲜明的地方课程和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是学生学材的一部分。反对把教材当作圣经,“以本为本”的时代已经过去。2、就目前情况看,新课程实施开始不久,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要参加各种考试和将来的中考,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手中的教材,只有了解它,才能赶上它、超过它,最终形成自己的中学地理教育思想。二、新教材的特点1、以知识为载体,注重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摆脱了分洲列国的编排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2、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展现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运用学生的语言,运用大量图片(知识与实际结合体现地理学的价值)4、转换学生交色,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故宫)5、“活动”中问题的开放性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对教材的使用方法1、对教材中(正文、活动)涉及的知识要完整、牢固的掌握(基础与载体应当重视其它知识只要求会用,不要求记忆)2、要明确课本中“活动”是为了培养哪方面的能力而设计,突出重点、改造过程、扎实进行,这是新课程的灵魂(统筹教学时间、尊重地区差异、提高课堂综合效益)3、充足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目标要明确、全面(知识性练习易设计,能力性练习难设计)四、教材内容分析重点内容逻辑联系学习方法能力培养习题简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重点内容: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不同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的类型;初步学会在地图上根据地理要素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逻辑联系:人们生活的环境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感受区域的存在类型、尺度的差异:2页正文)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界限及其地理意义(利用区域位置的相似性判断地理要素间的因果关系)学习方法:读图感受,学练结合例1:读图5.2,尝试划分区域,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则和标准。例2:读图5.5,5.6,5.7,5.8,分析四大区域的界限与季风、等温线、降水量和地势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些界限的地理意义。练习:3页2题:06(省级区划)066(邮区)0664(县级区划)066407(投递所)5页1题:5页:北方和西北界线更接近于400mm等降水线,所以主导因素应为降水更好。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内容:对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对比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差异。逻辑联系: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差异形成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自然环境影响下的人文差异学习方法: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区域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的,总体来说,区内主要指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的特征要通过相互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划分区域的方法)例1:读图5.9,分别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植被景观图上比较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从地理图像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感受区域内部差异:7、8页气候植被图)例2: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用框图表示各地理要所之间的关系)例3:通过阅读图5.12和5.13两张素描图,比较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点内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逻辑联系:干旱的西北地区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不同特色的牧业和农业)(12页:感受地理景观所体现的地理规律率,可培养兴趣、联系实际能力、地理的眼睛、体现学科价值)高寒的青藏地区学习方法:联系各种地理因素,寻找因果关系,分析某地的地理环境例:(第12页活动1)将若干因素按因果关系组合起来,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通过这个活动,要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且学会在众多的因素中判断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练习:A深居内陆—山脉阻挡—难以到达—降水稀少B深居内陆山脉阻挡难以到达—降水稀少14页2题空气稀、洁、云量(水汽)少——太阳能丰富地势高——江河发源地16页1题地形气候(原因)植被图5。22地势平坦降水少草地图5。23雪山连绵气温低草地16页2题干旱或高寒——草地为主畜牧业产草量有限转场——拆卸和安装综合探究五不同环境——生态问题的产生——危害——治理对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再认识、再利用过程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选材和编写思路:1.落实课程标准要求;2.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重点内容: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24页1:学会分析城市地理位置对其发展的意义、地形特点)历史悠久的古城;古城北京的现代化进程。逻辑联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大都市(32页:现代化的建设与传统特色的保留——培养全面、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学习方法:28页1善于用时间发展的眼光认识人地之间的密切的关系(认识变化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将其放在更长时段的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中观察,理解可以更为深刻。练习:24页1题地形(平原);位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之间,交通便利;出海便利且较安全;位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本节练习的答案应充分体现题目的开放性第二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选材和编写思路:1.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2.以港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为中心。重要内容:1.香港和澳门优越的地理位置;2.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及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战略;(34业1—4学会分析影响城市用地的自然和社会因素)3.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4.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的模式和意义。逻辑联系: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人多地狭、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祖国长期密切的联系(优势互补学习方法:读图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例1:读图(6.20)概括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锻炼地理图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例2:通过港澳地区特点的学习过程,初步掌握“地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区域其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发展阶段)第三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选材说明:在《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台湾是必选内容。重要内容:1.祖国神圣的领土;2.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3.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逻辑联系:祖国神圣的领土(39页2:A从时空发展的角度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41页2:B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的分布的关系(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条件);43页1(3)C工业和城市分布的因素。41页3:D综合运用地图能力。经济发展状况(从以农业为主过度到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导、工业的分布特点)学习方法:综合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类型的地图,认定、提取、加工相关的地理信息,分析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材说明:选择新疆作为案例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新疆是我国西部开发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面积最大),其次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城市的分布和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编写过程中对于贯彻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线比较有利。重要内容:1.新疆的自然环境特征;2.绿洲农业;3.能源开发。逻辑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人地关系)绿洲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与产业化农业、环境问题)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习方法:A学习用地图语言来表达地理事物;(46页表达方法)B由案例向类似区域认识扩展(人口分布和生态问题:47页,因地制宜发展生产:49页)C初步学会评价大型工程的综合效益和不利:51、52页练习:47页2(3):易发生在绿洲的边缘地区,保护植被;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49页2:运用先进的打井技术,大力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不合理,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循环是有限的,超量开采会造成其它生态问题,砍儿井则不会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49页3(2):先进农业技术的针对性最好既包括缺水的情况,又包括产品质量和品质等市场需求。49页3(3)方法包括葡萄的深加工(干、酒、汁等),合作规模经营,进行产业化生产,提高品牌效应,加快交通建设,注意生态效益等注:本节活动问题开放性较强,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在回答问题中有些不科学的说法,教师应当加强引导。综合探究六认识山东综合运用省级区域的探究方法,学习山东地理环境特点1、探究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2、讨论黄河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交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选材和编写说明:外向型经济的典型地区;城市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重要内容:1.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有利因素;2.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逻辑联系: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地带的优势(地理位置的优势、政策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外向型的经济(经济发展特点是由其众多优势所决定的)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学习方法:A(初步学会比较不同区域的经济特色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64页3珠江三角洲、辽中南)B(用地图展现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64页图、66页图)C(综合分析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和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措施66页)练习:61页区位因素(位置条件、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人文因素(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资金、技术、侨乡等)政策因素(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等多层次开放体系)63页1(2)主要原因为国家实行多层次开放体系,使本地区加工工业兴起。63页2说明要想使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单靠自然条件是不够的,还要培育本地区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市场优势。66页2可从政策、法律、规划、管理、环境等方面考虑。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选材和编写说明: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代表,还负载着这样几种功能:西部民族地区的代表;以某种优势产业作为主导发展区域经济的代表。重要内容:1.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热带雨林风光,人文景观——多民族聚居的地方;2.旅游业的兴起、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逻辑联系:独特的气候和景观特点丰富的旅游资源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旅游业的支柱作用和带来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学习方法:通过读图获取相关信息例:阅读71页图7.15“怎样利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了哪些旅游产品。西双版纳与相邻国家的相对位置,讨论旅游业发展远景(如可以形成规模效益等)(73页1初步分析旅游业的崛起对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及社会效益)。练习练习:70页1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2降水多、防潮、防虫等;当地有孔雀,模仿形成孔雀舞;当地盛产水稻和竹子,就地取材。3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74加强交通建设,开发境外游等综合探究七利用图文资料,认识胶东半岛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尝试探究胶东半岛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合理开发海洋发展外向型经济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选材和编写说明:黄土高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地形区的惟一代表。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并未涉及到黄土高原的人文方面,例如黄土高原极有特色的民俗,其目的就是要突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使学生认识到它生态环境整治的必要性。特殊地位。重要内容:1.黄土高原的景观与成因;2.水土流失与脆弱的生态环境;3.生态建设。逻辑联系: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位置、景观特点和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学习方法:针对假说进行理性的判断;发散思维,知识迁移;参与讨论,锻炼思维例1对黄土高原的黄土的“风成说”,有几方面的证据可以说明,针对这些说法,学生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80页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282页读图8.6,通过活动中模拟的图示,理解水土流失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