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推选(最新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推选(最新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推选(最新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重点难点: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参考资料,少熬夜!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精读课文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以天下之所顺(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句子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参考资料,少熬夜!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抓住具体文句去分析与体会,理清字词含义,以学生活动为主)。五、理清思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2、学生尝试着依照板书背诵课文六、问题探究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七、总结全文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八、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为话题,写1篇300字左右的小练笔。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参考资料,少熬夜!文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重点难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一、复习检查翻译下列各句: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二、继续分析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第二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这场战争结果怎样?原因何在?明确: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为什么?明确: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回答下列问题“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4、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明确:天时、地利、人和。5、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参考资料,少熬夜!明确: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6、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思考: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什么意思?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意思: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运用了排比修辞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辩的论辩力量。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三、教师启发1.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明确:得道,施仁政2.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3、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四、自由阅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五、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抽背六、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对照注解翻译课文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简练严谨语言气势磅礴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讨论点拨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视频《雍正王朝》的主题曲,歌曲的主题即得民心者得天下。2000多年前的孟子也曾经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孟子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参考资料,少熬夜!“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共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南宋的朱熹将《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并称“四书”。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3)辨析疑难字词,疏通疑难句意,积累文言词汇,如一词多义,虚词的作用及通假字现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亲戚”等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