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体育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是:1.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新的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体育课程的特点,将体育新课程的性质定位为“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三)课程价值获得体育新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体育新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增进身体健康。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心理健康。使学生在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2.构建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根据社会的需求,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学习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三个层次的递进关系为: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1)课程目标。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新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2)领域目标。《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现代三维健康观和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拓宽了体育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学习目标。☆运动参与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②用科学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目标:①获得运动基础知识;②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③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④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身体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②发展体能;③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④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学习领域目标:①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②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③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④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的学习领域目标: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②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新知识的方法。这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学习整体,其中运动技能是学习的载体,其他领域目标,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多数目标,往往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和实现的。要改变运动技能的教学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3)水平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划分学习水平,制订水平目标。小学划分为三个水平:—~二年级水平1三~四年级水平2五~六年级水平3初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三年级水平4高中三个年级为一个水平:—~三年级水平5考虑到不同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课程标准在各个学习领域设立了水平6,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新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的发展性学习目标。水平目标的内容标准,只是提出了一个教学内容的大体框架,对具体的运动技术动作不作规定。反映了课程标准主要是用目标来统领的内容。而不具体规定运动技术的动作和各个运动项目的时数比例。如运动技能的水平目标和内容标准。课程标准只提内容框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3.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三个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激励和发展的功能;力求改变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况。(1)学习评价的目的。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②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④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2)学习评价的重点。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②强调对体育新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③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④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⑤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3)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根据新的课程功能,学习成绩的评定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体育知识技能的评定,而且应包括情感、态度、交往与合作等方面的内容。①体能。既包括与运动有关的体能,又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②知识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达到的水平及运用情况。③学习态度与行为。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理解与尊重他人等情况。(4)学习成绩评定的标准。体育新课程学习的评定采用绝对性标准与相对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体能成绩的评定中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评定。4.注重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掘各地课程资源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1)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的作用。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3)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现有运动项目的资源十分丰富,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简易的攀岩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课程标准》是以五个学习领域进行分类的。2、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答:中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一、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时期(6-12岁)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占优势。神经过程易泛化,不易集中,并且灵活性大,工作适应能力较成人差,比较容易养成运动性条件反射。但这一年龄阶段分化能力差。13-14岁后抑制能力增加,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逐渐完善。儿童时期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差,容易发生疲劳,但由于神经过程有较大的可塑性,神经细胞有很快恢复热能平衡的能力,因而疲劳恢复较快。14-18岁性成熟时期内分泌腺体的活动加强,对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的功能有很大影响。增强了神经活动的兴奋性,兴奋和抑制不平衡,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也不稳定,因而少年在运动训练时协调和平衡的能力下降,这在女少年表现较明显。神经调节不够完善,动作控制协调、协调性、平衡性、肌肉的运动感觉等均比成人差。二、心血管系统儿童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尚未完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脏瓣膜发育不完善,心脏容积与体积较小。心跳频率较快,年龄越小心率越快,每分钟可达70-92次;但每单位面积的心肌纤维的毛细血管数量较多,并且血管壁的弹性良好,动脉血管的口径较大,心脏比较容易把血液输送至血管内,因而血压较低。运动负荷后脉搏增加较快,但收缩压相对上升较少。随年龄的增长,血压上升较高,到性成熟期,由于内分泌的影响,心脏血管系统的机能波动颇大,可以造成高血压。三、呼吸系统结构特点:儿童少年的体形细长,胸阔窄小,呼吸肌的发育落后于骨骼肌,同时呼吸器官的发育不完善,呼吸道狭窄,器官软骨不坚固,器官粘膜幼嫩易损伤等。另外器官纤毛运动能力差,极易受尘埃和微生物的侵害引起粘膜充血、发炎等。机能特点:呼吸中枢兴奋性较高,呼吸表浅,频率快,剧烈运动时易产生疲劳,平时供养能力较差,耐缺氧能力较低。约16、17岁才接近成年。虽然少年肺呼吸的体表面积比成人大,每分钟流经肺的血量也较多,但在运动负荷时,主要是增加呼吸频率,每分钟达40-50次很常见。摄氧量较成人少,最大摄氧量较小,这就限制了少年在锻炼时不能负荷太大。少年在运动前、中、后的呼吸频率明显较成人快,氧脉膊数值小,这表明少年在完成定量负荷时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反应较强烈,能量消耗多,表现机能“不节省”现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少年,呼吸系统的抵抗力明显增强。四、运动系统1.骨骼骨化正在进行,骨化是指由软骨组织到骨组织转变的过程,年龄越小,软骨越多。男子骨化的高峰期为13-15岁,女子为11-13岁,骨化完成约在20-25岁,各骨骨化过程不同,长骨女子16-17岁、男子17-18岁完成,椎骨骨化最迟,约在23-25岁。骨质柔韧,不易骨折,但硬度小、坚固性差,耐压力和抗肌肉拉力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容易在过大、时间较长的外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或变形。骨的血液供应丰富,代谢旺盛,骨折后容易愈合。2.肌肉儿童少年的肌纤维较细,肌肉比例小,肌力弱。肌组织的成分。肌组织中水分较多,蛋白质、脂肪、糖及无机物质较少。肌肉收缩有效成分及能源物质的储备较少,力量及耐力均不如成人。易疲劳,但代谢旺盛,疲劳恢复快。肌肉先长长,后长粗。骨骼快速增长期开始较早,而肌肉较晚,引起肌肉首先长长,15岁后肌纤维才慢慢增粗。浅层和大块肌肉先发展,且发育速度较快,深层和小肌肉发育较晚。屈肌的发育比伸肌快。训练时要注意发展小肌肉和伸肌的力量。3.关节年龄越小,关节越灵活,柔韧性越好,活动幅度越大。但稳定性和牢固性较差,要加强肌肉力量。3、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教师要